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里,孙悟空等神妖变化多端,刚才还在花果山,眨眼便到了高老庄。大家都知道这是神话,但科学家们的“瞬间转移”技术却将神话变成了理论上的可能。所谓“瞬间转移”技术,就是使人或物件瞬间消失,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现形。从1993年4月起,世界各国的六个科学组织便积极从事这门科学的研究工作。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华裔物理学家林平奎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他们曾用一种名为“量子牵引”的技术在光学通信系统的一端把一束激光信息“毁灭”,然后在一米外的另一端,成功地再现了它。研究人员先将一段无线电资料信息编成“光子…  相似文献   

2.
冰山与石子     
人的一生那昆虫般一层层蜕皮或竹子般一节节生长的过程,常让我联想拖着各色行李从一个地点奔向另一个地点的旅行者。这些人像棋子一样从一个定格挪到另一个,他们生命的根本是什么呢?显然不是拖带的行李,也不是行走的线路,那么是一个个出现再消失的地点?  相似文献   

3.
很难给“快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快乐全凭此人此时此地的感觉。这话的意思是:同样的境遇,在甲是快乐,在乙可能就是痛苦;在这段时间里觉得快乐,另一段时间里就可能觉得是痛苦;在这个地方觉得快乐,在那个地方就可能觉得是痛苦。[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教师这项职业原本就没有多少地方让人羡慕。如果硬要找出一点让人向往的地方,那便是一年将近三个月的寒暑假了。你想,这一年中最冷最热的当口,你不用出勤出力还能照领工资,怎么说这也是件让一部分人(因为对另一部分“工作不重责任轻,人家加班他加薪”的特殊公民来说,他们的“工作”与“休闲”是没有多少区别的)看着眼馋的事。可这说的是过去,再看今天,从城市到乡村,从幼儿园到大学,到了寒暑假乃至“黄金周”双休日,敢说自己能过上一个囫囵的假期的老师和学生恐怕已经不太多了。  相似文献   

5.
树上餐厅     
《双语学习》2013,(7):F0004-F0004
在泰国(Thailand)沽岛有一家树上餐厅(canteen),宾客(guest)的用餐地点安排在树(tree)上一个大大的“鸟巢”(nest)内,阳光点点散落身上,十分惬意,放眼四周,满目翠绿,令宾客完全融人大自然的怀抱。最特别的是上菜方式,服务员(waiter)通过吊索送上美味餐品及顶级香槟(champagne),旋即消失于视线中,仿佛一位大自然的精灵来访,并瞬间幻化出无尽美食献礼。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瞬间”,它们或精彩,或幽默,或兴奋,或难过……奥运会中,也有着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当老师一次次给我们讲述历届奥运的盛况时,我情不自禁地陷入了对这些“瞬间”的回忆之中。  相似文献   

7.
案例描述:当一个人在同一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即在同一地方摔两次跤),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地方出现同一差锩(即在同一地方各摔一次踱),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此时,作为问题的管理品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要求他不要重犯错误,而是修“路”。这就是蒹钢股份公司炼钢厂3#连铸车间的修路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学描写青年男女爱情(通常被称为才子佳人程式)的作品中,通常会将才子佳人发生爱情或幽会的地点选在一个草木繁盛、生机勃勃的地方。上古的《诗经》中是在真正的大自然“桑中濮上”,到了宋元以后的作品中就大多在后花园,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红楼梦》将其发展到了极至,出现了“大观园”。我们取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称之为“后花园”意象,这种“后花园”意象,  相似文献   

9.
人口迁移与移民教育宝玉柱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口是在不断的移动变化当中,人口的增长和人的社会地位变化导致人口变动,同样,人口的空间位移也带来人口变化及其伴随现象。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定居,叫做人口迁移;不改变常住地点,从一个地区到另...  相似文献   

10.
这四个词都有“拿、取”之意,bring指把人或物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译作“带来”“拿来”;take指把某人或某物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拿到别处。译作“带走”,“拿走”。bring与take是一对反义词,方向性都较强。通常是  相似文献   

11.
王丽 《早期教育》2005,(9):36-36
心理学认为,当孩子2~3岁左右,说出他的第一个“不”字时,孩子己经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时期——第一反抗期,这个阶段的显特点就是与父母对着干(另一个与父母对着干的阶段是在15岁前后的两三年间,又称这第二反抗期)。此时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对立”的情绪与能力己经潜入了他们的头脑之中,直到3岁以后第一反抗期逐渐淡化与消失。  相似文献   

12.
魏青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相似文献   

13.
话题由来一篇好的文章,不光要有一个好的开头,美的结尾,还必须有紧密的结构,整篇文章能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做到这样,巧妙地运用过渡很重要。什么叫过渡呢?比方说,要从河的这岸到对岸去,怎么过去呢?或者坐船过去,或者从桥上过去,这船和桥就是“过渡”。写文章也一样,要从这件事写到另一件事,从这个问题写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地点的叙述转到另一个地点的叙述,都要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过渡。请看下面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14.
王强 《青年教师》2005,(11):57-59
(一)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是课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这种由“理念”向现实“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一年两年就完成的,人的思想认识、人的思维习惯、人的整体素养及社会外部的大环境都可以制约理念的实施和理想的实现。从目前实验区的“成果”来看,有些是急功近利的产物,有些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16.
正如人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当我们在赞美大洋彼岸是“儿童天堂”和“素质教育”的范本时,不能忘了自己正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说话。“素质”与考试原不对立。有学校的地方就必然有考试,重要的是考什么、怎么考。将“素质”和“应试”融为一体,这正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家里有凉衣服的绳子,可把绳子的一端松开,用手把绳子拉紧,再用另一只手用力切绳子,这时绳面会呈凹形,手拿开后,凹形也不会立刻消失,不但如此。凹形会由这一端跑到绑紧的另一端,那么到了那端这凹形是否就会消失?到了那端,这凹形会变成山形,再传回你的手边。  相似文献   

18.
说到旅行,我们就想到乘坐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或步行、骑自行车,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这是理所当然的。想一想,我们可以跳上跳下,走向前又退  相似文献   

19.
伍红春 《课外阅读》2011,(8):102-102
教师爱生,老生常谈。教师爱生,理所当然,不少的文章和书籍,乃至不少人物的先进事迹都是“爱生”的最好阐述,把“爱生”的主题推向了极致。当然,也出现了“爱”与“严”的讨论,“宽严相济”,“严是爱,松是害”等“如何爱”的问题似乎也得到了证明。但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老师施以“博爱”或“软硬兼施”或“严就是爱”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折中,往往效果不佳。究竟如何“爱生”看来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20.
张劲硕 《成才之路》2010,(2):I0013-I0013
从猿到人,这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它意味着从低等到高级,从原始到发达,从蒙昧到文明。但是,如果改变这一命题,猿和人字之后,多出一个“性”字,即本质、本性,或西方所谓的nature,这一过程在我眼里已经几近模糊了,二者似乎没有了明确的界限,甚至可以互相转化或借喻。这是我读过德瓦尔(Frans B.M.de Waal)的书之后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