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等教育公平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本文时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即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含义,然后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招生制度所造成的直接不公平,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间接的不公平。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确保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布状况,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包括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城乡、阶层、民族和性别差异等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性别公平.在总量上男女两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达到公平.本科层次的两性入学机会差异在逐步缩小,专科层次已达到公平.在研究生层次上男女性入学机会的非公平仍然存在,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呈倒U字形曲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男女性机会差异不断扩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又转向逐渐缩小的趋势.在学科层次方面,人文经管类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远远超过男性,理工类男女两性高等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所以发展文科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新疆8所高校161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影响其子女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基础阶层子女更加容易在公办性质高校获得入学机会;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入学机会受家庭背景影响最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随父母学历的提高而增加;基础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受其家庭经济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依然存在,但并不突出;从城乡、学校类型、学科门类等角度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则十分显著。而从目前来看,发展经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鼓励女性自立自强等是缩小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巴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同时介绍并分析了巴西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方案,以期为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实现社会公平又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特征。在当今中国,最大的社会公平就是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因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公平,因此,促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文章中,分析高考录取制度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问题,提出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普通高考考生的家庭背景有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对考生考入不同层次高等院校机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满足了不同背景考生的高等教育入学需求,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学生背景结构的失衡。因此,建议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障"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统筹规划三本院校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建设几所一流的地方高等院校,为地方考生提供更多的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普通高考考生的家庭背景有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对考生考入不同层次高等院校机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满足了不同背景考生的高等教育入学需求,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学生背景结构的失衡。因此,建议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障"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统筹规划三本院校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建设几所一流的地方高等院校,为地方考生提供更多的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更为高等教育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不同地域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一样,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一样,不同学校之间竞争不公平,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中存在的不均等。本文主要通过阐述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现状,探讨当前西部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不同的阶层。由于各个阶层的经济收入差距、文化层次、职业职位等差异,导致其对各个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过程及结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社会优势阶层相对于社会中下阶层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无论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还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及结果中都占有巨大的优势,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衡量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因学生个体间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省区间教育经费配置的差异、中央政府对不同高校经费投入的差异而呈现出学生个体间入学机会不均、高校招生名额省区间分配差别较大与地区间招生录取分数线不一致等问题。从国家财政促进政策的角度看,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基础教育质量差距;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发展资金;优化高等教育投入模式;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日趋公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实现社会公平又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在当今中国,最大的社会公平就是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因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公平,因此,促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外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与改革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规模扩张是各国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策略,扩张虽然扩大了入学机会,但是结果却表明:扩张并没有扩大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学生的选择和学业保持常常是受到忽视的一个与高等教育公平有关的维度;学生的先前学术背景与能否接受高等教育和完成学业更为相关。许多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行动表明,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不能仅仅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或仅仅集中于扩大入学机会,解决高等教育公平惟一长期的方法是综合、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不同社会阶层、民族和性别的学生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和总结了英国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定了一个有关学生差异的分析框架,并得出了结论:就社会阶层、民族和性别三种因素而言,英国高等教育因社会阶层所产生的学生差异的现象是最明显的,民族差异在其中也有很强表现,而性别差异,则因多年的干预已经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正在经历社会结构的重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基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从各阶层文化资本占有的不同对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专业选择、教育期望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看出,家庭文化资本的占有多少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相对公平的平台、促进社会阶层的更好流动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教育不仅是实现社会分层的“筛选器”,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通过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好地完善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为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种职业输送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功能之一。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功能,则必须要建立在社会各阶层享有公平的高等教育教育机会上。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不公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与历史因素相比,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因为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同时,通过制度革新来增进教育公平,也是更容易实现的.本文试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现状出发,对影响入学机会不均等的一些制度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1990年至2010年间内蒙古城乡少数民族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变化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城乡少数民族子女总体的入学机会差异缩小了。在入学质量上,城乡少数民族在重点本科高校的入学机会差异一直在缩小,在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差异先快速缩小后有所扩大,扩大后城乡差距的表现形式变为"农村高于城镇"。这一时期,院校层次越高,城乡少数民族入学机会不平等下降得越慢。从性别差异来看,少数民族女生的入学机会明显高于男生。今后应继续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子女的入学质量,缩小城乡少数民族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衡量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重要指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都经历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起点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以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变迁为个案展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作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分析,透视了我国教育的公平现状。从政治、文化和经济三方面分析导致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原因,强调基础教育"重城市轻农村"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共同协作,以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追求我国教育公平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