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2.
问题行为是指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对他人或学校带来麻烦或造成问题的行为。重视农村初中生的问题行为,调查了解这些问题行为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探讨改善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农村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既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有教师及家庭、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可采用行为矫正技术,如强化、消退、暂停、团体偶联、契约、批评、积极地练习等,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于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妥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问题。所谓学生问题行为,也就是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在课堂里学生干扰教学正常进行,或弱化教学质量与效率(含安全隐患)的行为。一类是攻击性行为,如干扰他人听讲、看示范和练习等,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类是消极性行为,如学生个体不想学。不愿活动,沉默寡言,其行为并不对他人产生主动性影响,但亦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儿童问题行为是扰乱他人和影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给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自我伤害是指个体经历一段长时间反复不断的或习惯性的自己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这种行为虽然在弱智儿童甚至部分正常儿童中也有发生,但是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发生率、伤害程度和对他人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其他儿童。指导者(老师、家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促进患儿正常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蔡旻 《广西教育》2014,(29):9-10
正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在婴幼儿时期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和行为刻板,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综合症。它是一种对儿童、家庭和社会影响重大的残障疾病。笔者在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过程中,发现许多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与正常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家长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分析,同时例举了一些康复训练的方法,以期对家长及康复训练师提供帮助。一、孤独症儿童偏食行为的原因分  相似文献   

8.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语言或暴力的方式对他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用拳头、棍棒打人;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或间接损伤他人心理等。笔者近年对五年制高职新生开学第一个月的行为进行观察,发生攻击行为的约占6%(基本为男生),起因常常是为了一句话、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然后人打出手,甚至打群架。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攻击性行为,不仅侵犯他人的公民权利,损害其身心健康,而且毒化了攻击者的心灵。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通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逃夜等,对教师教学、学校正常秩序造成干扰,对其他同学带来消极影响。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家庭的暴力环境,是影响学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学生问题行为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 ,就是指品行上有缺点的越轨行为。一般是指那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 ,国内也将其译为行为困扰、不良行为[1]。小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 ;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 ,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向低龄发展的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2]。我国儿童和青…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2005,(7):7-7
网络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表现在:(1)互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代青年的思想、行为和生存方式;(2)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滥,多种信息垃圾(例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反动言论)会弱化青少年的首先意识;(3)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4)网络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首先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我;(5)互联网的全球性使文化网络传播成为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原因;(6)“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构成危害和威胁;(7)互联网的示范性将对青少年的恋爱、婚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网恋、早恋、同时与几个人恋等)。  相似文献   

11.
亲社会行为是指自愿地做出有利于他人、表现出正向的社会行为,如分享、同情、谦让、助人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如果只重视幼儿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导向,则会导致幼儿发生自私、任性、缺少同情心等问题,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我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务院出台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疫情放开,在放开最初阶段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负性情绪增多、认知水平受限、问题行为增多、原有心理问题加重等,持久下去将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个人多种形式调适,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行为干预技术在转变问题行为学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行为是扰乱他人或阻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出现、扰乱性较大、对学习影响较严重、需要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它分两类:一类是攻击型,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不与同学合作、破坏公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退缩型,表现为羞怯胆小、  相似文献   

14.
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常常表现出社会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孤独和不与人交往等。社会退缩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都有负面作用。产生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主要有重要他人态度、个体身心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班就读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教育对策和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遵守纪律,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扰乱课堂纪律,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1.学生的因素(1)寻求注意。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对任何事物都喜欢持否定的态度,喜欢在公共场所搞恶作剧,哗众取宠,以显示自己长大了。有些学生由于成绩差,无法在学习或竞赛方面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常以问题行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争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2)学习负担过重。过重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围绕在校的三名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训练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特殊学校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训练可促进其发展。实验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三大行为特征进行,主要包括(一)言语交往能力的训练(二)参与游戏能力的训练(三)自控能力的训练。教育训练是使孤独症儿童走出封闭世界,走向社会的主要方法。教育训练的形式应以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本文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表现,并阐述了教育训练的方法与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孤独症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类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心理孤独症学生的表现、成因及引导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课堂行为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引起麻烦的一种行为。这些问题通常包括学生对教师及学校的对抗态度(如骂人、发脾气、挑衅、推撞),破坏课堂纪律(如随意走动、干扰别人、交头接耳),不参与课堂活动(如上课不专心、睡觉、做小动作),以及课堂退缩行为(如畏畏缩缩、虚怯胆小)等。  相似文献   

19.
孤独症儿童在欺骗情境中的行为判断及意图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采用动画形式呈现欺骗故事情境(欺骗他人/欺骗自我) ,考察孤独症儿童对欺骗行为及意图的理解。结果表明,在欺骗行为判断的问题上,孤独症和匹配组儿童的表现没有差异。孤独症儿童对于欺骗他人的意图理解差于正常儿童,也不如他们自己对欺骗自我的意图理解。两组儿童在欺骗任务上的表现提示,孤独症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并不等于达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心理理解水平,欺骗他人与欺骗自我的意图理解可能基于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背景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由堪纳(Kanner)在1943年发现并命名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把它划为四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障碍。自闭症的典型症状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人际互动方面的质变,如拒绝与他人眼睛对视,无法正常地发展同伴关系,缺乏与他人自发享受兴趣的能力;②交往方面的质变,不能通过非语言交流来弥补因语言迟滞或异常所造成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