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彝族神话与原始宗教产生于氏族社会同一个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初始阶段,彝族神话与原始宗教,互为因果,相依而存,结成一体,以神话为核心,构成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后来,彝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经过发展繁荣期后,逐渐从一个统一体中分化出来,它们之间出现了本质的区别。彝族神话演变为传说的过程,同时也是原始宗教转变为人为宗教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陈康衡 《新高考》2004,(11):56-57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的演变贯穿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逐渐建立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政治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也比较直观地折射出封建社会产生、发展、衰弱的全貌。因此,古代政治制度历来是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的重点,同样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从正式提出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政策到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最初确定为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到定位于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再到定位于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却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文章分阶段详细地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变化的过程及背景.  相似文献   

4.
高三《思想政治》教材在讲到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说:“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我认为这个概括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第一,原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只能从原始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寻找,而不能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心态中去寻找。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在自然界的压迫下,对自然现象产生了神秘感,而人们对感到神秘莫测的事物必然感到恐惧和敬畏。即使在今天,那些相信迷信的人不是对“鬼神”还感到恐惧和敬畏吗?百慕大三角人称“死亡三角”、“魔鬼三角”,在它的秘密没有彻底揭开之前,人们不是也感到恐惧和敬畏吗?实际上,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这种心态,只是原始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的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世纪,角斗表演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祭奠仪式在罗马兴起。百余年后,它与罗马共和政治结合,得以迅猛发展,到共和末年,它完成了自身世俗化的过程,从此开始对罗马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进入帝国阶段后,它与罗马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后四百年间,它走过了盛极而衰的坎坷之路。本文试图从它与罗马政治的关系这一角度诠释罗马角斗表演。  相似文献   

6.
教育在与社会结构的互动过程中经历了三大变化:从依附于宗教和政治到相对独立的转变;从阶级与等级地位的象征到社会发展基础的地位转变;从松散、无序的状态到制度化、系统化的转变。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东正教曾被誉为俄罗斯文化的核心,通过阐述罗斯接受东正教的过程,即其从原始多神教信仰到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转变过程,分析拜占庭东正教对俄罗斯宗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宗教作为千百万信教群众的思想信仰,是较长期存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这同社会的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涉及到群众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形成了包括宗教理论、宗教政策、宗教工作及宗教立法等诸多方面的宗教问题。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课题。在宗教问题上能否处理得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对于发展国际交往和抑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9.
常敏 《海外英语》2011,(10):244-245
爱默生的神学思想对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倡导的个人主义成为美国身份认同的标志。而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则将宗教作为其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之一。笔者试以《论自然》和《兔子,跑吧》为例,探讨美国文学中世俗化宗教的百年嬗变,指出其经历了从"上帝"到"我"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典希腊的民主政治向希腊化时期的君主政治转变的过程中,宗教文化在形式上仍是多神教,但其本质已发生了变化,即从理性主义向神秘主义转变;从政教分离向帝王崇拜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兴宗教是当代社会宗教领域内的新现象,它与传统宗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反映了当代世界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是现代人荒芜情感世界的表达。从宗教社会学方面考察,新兴宗教在组织类型上属于分裂"教派"或"膜拜教团"两类。在发展趋向上,新兴宗教通过适当调整,应当能够融入社会主流文化,成为现代人的"情感黏合剂",但也不排除部分极端派别沦为"邪教"、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对新兴宗教应采取理性的认识态度,积极引导并规范其行为,同时对危害人类安全的"邪教"进行防范和打击。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新兴宗教是社会动荡与制度转型在既有宗教社会格局中的客观反映,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与既有宗教的有机继承与创造性转换。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新兴宗教产生发展的现实土壤,但在现行制度语境下,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与合法的生存空间,新兴宗教在中国生存艰难。必须客观认识新兴宗教,把握其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宗教只有两种:自然历史进程的与革命的。中国宗教是自然历史进程的,也即没有经历革命。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中国宗教并未发生革命;第二,中国宗教也未接受革命。没有经历革命的现实对中国的宗教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中国的主要宗教而言,道教从一开始就是自然宗教的;佛教最终也回归为自然宗教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以陈独秀宗教观的变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发生过显著变化。1917年,他宣称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主张在新文化的建构中,应当“以科学代宗教”。192 0年,他进一步反省其宗教观,发现基督教的宗教情感对于新文化建设的肯定意义,从而把宗教纳入新文化的架构之内。陈独秀宗教观的前后变化,不仅符合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一般轨迹,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性在其型塑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宗教的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在挑战中应运而生。从意识到“变”的必要性到致力于变革技术,从主张变法到主张变体,从制度革新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变,近代中国公共领域走过了曲折的历程。虽然近代中国公共领域有着某些先天不足,但它对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邪教的本质 ,是公众抵制邪教煽诱 ,政府打击邪教非法活动的首要前提。邪教不是宗教 ,邪教是新兴宗教的一种恶变 ,是指冒充宗教的一种邪恶势力。“法轮功”是邪教 ,不是宗教 ,“法轮功”反对真正的宗教。宗教都有自己独创的教义体系 ,而“法轮功”邪教中的很多术语是从各种宗教特别是佛教中剽窃过去的 ;“法轮功”邪教与正统宗教在对待人生和生命的态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 ,而“法轮功”邪教没有自己的经典 ;宗教是受宪法和政府保护的 ,而“法轮功”邪教是被政府依法取缔的。  相似文献   

17.
增强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效性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落实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要求,必须本着专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强化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规矩意识,遵循“课程自身”到“课程体系”和“外引”到“内生”,以及“灌输”到“启发”的转变路径,才能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效。  相似文献   

18.
“浮华”之初义,源自中国古代“重本抑末”的经济思维,后来扩大到社会认识的各个领域,演绎成为一种社会政治语言。“交会”一词,本源于先秦士人的“游宦”、“游仕”;西汉时儒学兴起,士人求师问学、周游四方,此后演绎为结党权门,交援求名之义。两者皆因有悖于经学传统与名教政治,而为绝对皇权所深恶,最后成为汉魏时期士风变化与思想演进之标识。  相似文献   

19.
In France, there is no religious education in state schools. ‘Convictional education’ appeared by drawing its perimeter around three educational subjects: philosophy, teaching about religions, and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Today, the French school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in a highly secularised society on which religion is laying new claims. As an institution, it is not neutral insofar as it proceeds from a political philosophy that evolved from the French Revolution. It is within the operative framework of this philosophy and with 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s that it intends to combine unity and plurality within itself.  相似文献   

20.
“三教论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渊源有自,自成一脉。它由学术而政治,由政治而戏曲,是政教文化因素与戏曲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