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邱冬阳  熊维勤  皮星 《预测》2012,31(5):58-63
本文基于投资者情绪理论,针对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上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参与IPO交易的特征之一是参考上期IPO抑价程度,其呈现出序列相关性,因而采用GARCH模型来描述IPO抑价的滞后效应。研究的结论是,IPO抑价存在滞后效应,拟合效果最优的GARCH(1,2)模型表明,第t期IPO抑价水平的波动性与第t-1期IPO抑价水平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第t-2期则出现了显著的负相关,并且IPO抑价率波动之间也高相关。  相似文献   

2.
创业板IPO发行定价合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主流IPO抑价理论中发行价低于内在价值的假定提出质疑,运用剩余收益估值模型、随机边界定价模型和回归模型,首次检验了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IPO发行定价合理性.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IPO发行定价偏离内在价值,具有显著的下边界特征,存在价格泡沫.进一步检抑价原因,发现与国外IPO发行定价时的故意抑价不同,二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产生抑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IPO高抑价率得以缓解,但仍显著存在。立足于有效市场假说,基于信息不对称和行为金融学双重理论视角对我国IPO高抑价率问题进行解释;由此指出IPO抑价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信息环境和投资者情绪、媒体报道等方面;并结合信息不对称与行为金融的交互影响作用,提出IPO抑价影响因素以及解决路径的双重视角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行为金融学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使股票市场存在着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笔者研究了2008年熊市前后,市场过度反应现象,并对比了市场反弹期间不同投资策略的绩效优劣。2008年熊市及其后一年反弹期间,A股存在较为明显过度反应。在熊市反弹时,"输者组合"是表现最好的投资组合,而"赢者组合"则是最不应该持有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核准制下投资者行为偏差和中国IPO抑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行为偏差的观点,对核准制下中国的IPO抑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实行该制度后到股权分置改革前发行并上市的股票为样本,使用Newey—West提出的异方差和自相关一致协方差回归方法,对影响IPO抑价的行为偏差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投资者行为偏差是引起中国IPO抑价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对我国企业境内外交叉上市定价比较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H股回归的定价现状、定价依据,并对目前的定价可能引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H股回归A股的首发定价不仅远高于H股当初的发行价,甚至高于其回归前一个月H股的市场均价,而实证分析则发现,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H股企业回归A股的定价实际上采用的是跟随H股市场价格的定价法。发行人和承销商为了自身收益最大化,而有意混淆企业在原上市地市场增发和到新市场IPO的界限是造成该问题的关键。该定价方法不仅在逻辑存在混乱,而且也存在对内地投资者歧视性定价之嫌,导致了回归企业A股的发行价被H股二级市场价格绑架、内地投资者权益被稀释和利益被输送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票的投资价值,助长了内地股市的泡沫。  相似文献   

7.
中国存在IPO(首发新股)超高抑价现象,目前学者大多把该现象归于投资者情绪,本文从市场化程度这样一个新角度来研究该现象的成因.依据1998-2007年东部和西部地区的580个IPO样本,实证分析了市场化程度在IPO抑价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以往研究不同,在度量市场化程度时,本文基于地区属性和市场化指数两个维度.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对IPO抑价率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从地区属性和市场化指数两个维度来看,东部地区的IPO抑价率显著低于西部地区,市场化指数的提高降低了IPO抑价率;进一步考虑地区属性和市场化指数的交互影响,我们发现地区属性和市场化指数交互地作用于IPO抑价,东部地区市场化指数的提高对IPO抑价率的影响程度大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市场化指数高的新股的IPO抑价率显著低于西部地区市场化指数低的新股.  相似文献   

8.
王雯玥 《科技创业月刊》2013,26(7):26-27,33
通过研究中国500强的部分企业股票发行价与IPO,发现企业的IPO高于股票发行价,且比例很高。对此从投资者关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解释了IPO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的板块轮动现象和投资者情绪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投资者情绪与板块热点轮动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投资者的情绪会影响我国A股市场中板块轮动现象。根据结论对投资者投资行为和监管者的监管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A股市场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6):140-144
通过梳理中国询价机制实施以来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重要事件,将中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证监会加快了新股发行的节奏,证交所限定了新股上市首日的涨跌幅,以首日涨跌幅为基础计算IPO抑价率的指标就无法体现该阶段个股间IPO抑价水平的差异。基于此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IPO抑价率计算的新方法,同时从政策信号效应、投资者预期、改革时机选择等角度对该阶段IPO抑价新特征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中国新股发行市场化应坚持减少行政干预、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加强投资者教育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板IPO抑价现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超  周焯华 《软科学》2005,19(5):34-38
回顾了近年来IPO抑价的主要理论,并对我国中小企业板发行的股票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中小企业板IPO存在相对严重的抑价现象,可用投机-泡沫假说解释;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等制度对中小企业板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09~2010年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创投机构及其性质对IPO抑价的影响,得到了当前创业投资机构认证作用有限的结论。总体来看,现阶段的中国创业投资既符合西方资本市场市场发展规律一般性,也具有基于中国新兴市场基础的特殊性。一方面,正如西方创业投资发展的早期阶段,当下中国的创投机构发展有欠成熟,在"逐名动机"与"逐利动机"的共同作用下,其对于创业企业的认证作用尚不明显;另一方面,新兴资本市场催生的民营创投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其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投资管理模式和策略正逐渐在对创业企业的认证作用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刘新民  王垒  张莹 《科技与管理》2014,16(6):105-110
创业板市场的兴起与涌现出的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总结当前研究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揭示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奇特现象背后的实质,提出了与解释主板IPO抑价现象不同的承销商合谋假说、投资者非理性假说与制度漏洞假说;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有效性,突出了创业企业内部治理优化与主板成熟企业内部治理安排的比较性;探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对绩效的贡献,主要对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当前研究的梳理,指出了今后在创业板市场规范与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领域中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股市IPOs高抑价的噪声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孝华  胡国生  苟思 《软科学》2005,19(5):30-33
通过引入行为金融学的噪声交易模型(DSSW)对中国IPOs抑价现象进行分析,并对2000~2003沪市A股的IPOs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于换手率和看涨指标,我们发现新股上市首日存在相当高的噪声,噪声拉高首日收盘价,形成噪声抑价,造成中国股市IPOs高抑价。  相似文献   

15.
胡永平 《科研管理》2022,43(3):117-124
   以2009—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前后3年数据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IPO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和不同融资依赖企业IPO创新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实证结果表明:IPO后企业创新投资显著下降,且外部融资依赖企业IPO后创新投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内部融资依赖企业,因为外部融资依赖企业风险投资参与比例和持股比例较高,IPO后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负影响显著,体现了IPO后企业高管和投资者在市场短期盈利压力的“短视”行为。这为科创板市场弱化短期盈利的监管以强化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陈昆玉  王跃堂 《软科学》2007,21(4):87-90
研究了公用事业行业价格持续上涨背后的价格管制缺陷及其治理途径。以南京市公交行业的涨价事件为案例,研究表明:在现行价格管制下,公用事业行业涨价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企业的亏损问题,而是公用事业行业作为一个利益整体与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在公用产品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的状况下,企业间合谋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企业合谋的成因在于对公用产品的无限期经营和对亏损的直接补贴这两方面的制度缺陷;有效的治理途径是建立规范的特许权经营制度和改变现有的亏损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7.
现代住房租住制度是以住房权理论为支撑、以租者权益保护为重点并充分体现政府对个人基本人权尊重的一项制度,旨在确保弱势群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目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通过立法、行政与司法等手段给予租者充分的制度性保护,以此完善住房租赁市场,打消租者"不安全"、"不稳定"的寄人篱下心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而政府仅对市场边界之外的人群提供住房保障。中国的房价之所以演变为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政府对房价的宏观调控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尴尬局面,与中国现行住房制度未能有效吸收现代住房租住制度的理念不无关联。在中国住房制度未来的改革之中,准确把握现代住房权理念,确立租者权益保护法则,建立现代住房租住法律制度体系,完善住房租赁市场,无疑是一种必然而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