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扭伤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将膝关节侧副韧带扭伤者21例分为本体感觉强化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本体感觉强化组应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时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实验前后膝关节位置觉测定。结果在再成角测试中,实验前两组位置觉偏差基本一致,伤膝平均偏差(4.32±2.17)°、健膝(2.70±1.53)°,伤膝大于健膝(P<0.05);伤膝各角度之间平均偏差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本体感觉强化组伤膝的平均偏差为(2.52±1.51)°,对照组为(3.01±1.51)°;两组之间平均偏差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本体感觉强化的康复训练使膝关节功能恢复,损伤组织愈合,位置觉偏差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8周常规康复处方和本体感觉加强处方训练对膝关节半月板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和等张功率的影响,科学指导膝关节半月板术后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法:25名半月板术后患者,依照均衡原则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13人)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组(12人),在常规康复训练(以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以本体感觉训练为主)不同时间点使用BIODEX PRO 3 SYS测定膝关节被动60°位置觉(术前和术后4、8周)及等张功率(术前和术后8周),使用X-SENS测定运动觉(术前和术后2、4、8周)。结果:处方实施4周后本体感觉明显加强,4~8周变化趋势最明显。8周不同处方训练后,本体感觉加强组患侧被动60°位置觉和运动觉60°、常规康复组患侧被动60°位置觉均有显著性加强(P0.01),不同处方训练对患侧被动60°位置觉和运动觉60°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别(P0.01);常规康复训练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均对患者患侧等张功率(伸/屈)有影响(P0.05),但不同处方训练对患侧等张功率(伸/屈)的影响无差异。结论:8周不同处方训练均能有效改善半月板术后患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同常规康复训练处方相比,8周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处方能显著改变患侧本体感觉功能;8周不同处方训练后患侧等张功率(伸/屈)均有显著加强,与本体感觉功能加强有关,应加强本体感觉训练在半月板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将女性KOA患者3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平衡垫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规律的体育锻炼,通过实验前后两组受试者本体感觉的变化来分析平衡垫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结果:试验后,实验组在主动30°,主动60°,被动30°,被动60°的角度重建误差下降,和实验前以及对照组的测试结果比较,都具有显著或者非常显著差异。结论:长期的平衡垫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KOA患者患膝的本体感觉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再损伤预防的研究进展,为运动员重返赛场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综述了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重返运动后发生同侧膝关节再次损伤或继发对侧膝关节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最新证据,提出应当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指导术后康复和重返运动训练。应当着眼于解决外科手术和现行标准康复训练中普遍存在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不足等问题,形成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的帮助运动员重返运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运动员ACL重建术后重返赛场的评估手段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运动功能评估和各临床评估的相关性,完善运动功能评估方法。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30位ACL重建术后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以后,在术后6个月和12月进行等速肌力、IKDC、本体感觉测试、单腿跳及三项运动功能测试( FPT),30名健康运动员也进行各项测试。结果:(1)三项FPT均与IKDC、单腿跳(健侧和患侧)、患侧腿的伸肌肌群峰力矩呈明显负相关(P<0.01)。(2)患侧腿屈肌肌群峰力矩与协同收缩试验和卡里奥卡试验呈明显负相关( P <0.05)。结论:三项运动功能测试( FPT)与现有重返赛场评定标准( KIDC、单腿跳和患侧腿肌力)相关性较高,可以作为运动员康复后重返赛场的测试指标。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占运动损伤的20%,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运动康复是运动员术后重返赛场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其对ACL重建术后的骨隧道的扩大产生影响,导致运动员在韧带二次翻修时需要植骨修复,并将病程延长至6个月以后,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负担。对ACL重建术后的骨隧道扩大情况及康复训练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给ACL受伤运动员提供适度康复训练参考,使其尽早重返赛场,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观察膝半月板损伤施以关节镜手术后,通过等速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影响.采用Cybex-60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27例膝半月板损伤患者中随机选取19例进行患侧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运动训练.选用不同测试速度(60°/s、120°/s和180°)时的屈伸肌峰力矩、单次最大做功量和平均功率等指标对训练结果进行评定.结果发现:运动损伤后的恢复期通过等速训练对上述指标均可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经过膝关节等速训练,可加速膝半月板损伤后的康复过程,对增加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使用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方法,对以下肢为主的篮球专项运动员进行8周分组训练,观察比较振动训练方法对本体感觉的作用效果。方法:受试对象选取相同专项、身高体重年龄相近、训练水平及年限接近的成年男性篮球运动员共27名,分为对照组、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组、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组等三组,测定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前后实际膝关节(右侧)角度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之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训练组的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方案与正常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膝关节位置觉呈显著性差异,且8周后采用次高频振动训练组比中低频振动训练组在本体感觉提高方面呈显著性差异,尤其在45°角度差异更明显。结论:1)两组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都使受试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出现增强的效果。2)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比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提高的效果更显著,尤其在45°差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严重的、治疗康复费高的膝关节运动损伤之一。研究目的是确定侧切和急停起跳动作对前交叉韧带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男女各25名年龄在18~22岁的篮球运动员完成侧切和急停起跳动作时的下肢三维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特征进行采集和处理。运用2×2混合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特征参数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动作和性别对下肢水平向后地面反作用力、膝关节外翻力矩、膝关节内旋力矩、腘绳肌群肌电和压力中心到踝关节中心的水平距离具有显著性交互作用。结论与建议:所有篮球运动员完成侧切比急停起跳时膝关节伸膝力矩增加,这些差异使侧切动作发生ACL损伤的可能性更大。另外,仅男性篮球运动员进行侧切动作时更倾向于采用足跟着地方式、外翻力矩以及腘绳肌肌电更大。与男性相比,女性篮球运动员可能更容易导致ACL负荷增大。此外,在完成急停起跳动作中,男性篮球运动员比女性倾向于足尖着地且水平向后地面反作用力小。研究结果提示了在制定预防ACL损伤训练方案时,应根据不同动作和性别针对性地设计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FAI)患者的恢复和促进效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进行高效适合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两组受试者 (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定量分析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本体感觉训练后,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本体感觉训练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及趣味性,且更易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更能均衡发展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本体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以及增强肌肉力量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