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概念、运行机制与功能应用、传统力量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甄别、训练实施的依据与要求等方面的阐述与分析,发现:(1)其运行机制的经典理论是"三亚型模型﹢呼吸系统调节",功能表现为是为运动技术完成提供稳定支持,传递与控制人体近远端肌肉用力,降低运动能量消耗及提高运动效率及预防运动损伤;(2)核心力量与振动力量是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范畴及训练形式,生理基础与训练指向相同,核心力量与传统力量训练优势互补,依据运动项目与训练任务科学安排两者负荷比例及时序;(3)核心力量训练遵循专项化、动态非稳定性等要求,训练内容与方式需要科学缜密的设计与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8周常规康复处方和本体感觉加强处方训练对膝关节半月板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和等张功率的影响,科学指导膝关节半月板术后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法:25名半月板术后患者,依照均衡原则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13人)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组(12人),在常规康复训练(以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以本体感觉训练为主)不同时间点使用BIODEX PRO 3 SYS测定膝关节被动60°位置觉(术前和术后4、8周)及等张功率(术前和术后8周),使用X-SENS测定运动觉(术前和术后2、4、8周)。结果:处方实施4周后本体感觉明显加强,4~8周变化趋势最明显。8周不同处方训练后,本体感觉加强组患侧被动60°位置觉和运动觉60°、常规康复组患侧被动60°位置觉均有显著性加强(P0.01),不同处方训练对患侧被动60°位置觉和运动觉60°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别(P0.01);常规康复训练和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均对患者患侧等张功率(伸/屈)有影响(P0.05),但不同处方训练对患侧等张功率(伸/屈)的影响无差异。结论:8周不同处方训练均能有效改善半月板术后患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同常规康复训练处方相比,8周本体感觉加强训练处方能显著改变患侧本体感觉功能;8周不同处方训练后患侧等张功率(伸/屈)均有显著加强,与本体感觉功能加强有关,应加强本体感觉训练在半月板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跨栏跑运动员踝关节振动力量训练研究表明,全身振动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踝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力量,肌力增长呈现出"先期增长不稳定,后期显著提高"的特征;踝关节屈肌群爆发力在增长趋势上表现出"先期增长慢,后期增长快"的特征;踝关节屈肌的耐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振动力量训练还可以使肌肉的募集方式发生改变,募集到更多的运动单位、更多的快肌纤维参加肌肉的收缩,因而增大了肌肉收缩力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使用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方法,对以下肢为主的篮球专项运动员进行8周分组训练,观察比较振动训练方法对本体感觉的作用效果。方法:受试对象选取相同专项、身高体重年龄相近、训练水平及年限接近的成年男性篮球运动员共27名,分为对照组、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组、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组等三组,测定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前后实际膝关节(右侧)角度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之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训练组的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方案与正常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膝关节位置觉呈显著性差异,且8周后采用次高频振动训练组比中低频振动训练组在本体感觉提高方面呈显著性差异,尤其在45°角度差异更明显。结论:1)两组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都使受试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出现增强的效果。2)次高频(45 Hz)振动训练比中低频(30 Hz)振动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提高的效果更显著,尤其在45°差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核心力量训练在欧美也叫做功能训练或核心稳定性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竞技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最初这种训练只用于少数项目像游泳,水上等项目。近年来随着运动链理论和神经肌肉系统训练以及本体感受性训练理论的提出,许多人发现核心力量训练几乎对所有运动项目都特别重要。田径是体能主导类的项目,不管是田赛项目还是径赛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着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践法对田径核心力量的概念、分类以及田径核心力量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老年人下楼梯过程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地面反作用力以及肌肉表面肌电表现。方法:选择10名男性老年人,年龄(68.5±3.8)岁,身高(1.71±0.25)米,体重(70.2±13.5)千克,10名青年人,年龄(22.5±2.7)岁,身高(1.75±0.14)米,体重(65.9±11.3)千克。通过运动生物力学专业设备和软件,采集到老年人下楼梯行走过程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的曲线图变化趋势趋于一致;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垂直方向第1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垂直方向第2峰值等指标方面,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在支撑阶段,老年人股外侧肌、腓肠肌外侧肌肉的激活水平都要略高于青年人。结论:老年人与青年人下楼梯过程的动作差异可能归因于肌肉力量的差异,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对下楼梯行走的身体姿势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关节内外翻肌力特征。方法:选取15名患有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受试者为实验组,匹配15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CON—TR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系统对其进行踝关节内外翻肌力测试。结果:不管是向心收缩还是离心收缩,实验组踝关节内外翻肌力的相对峰值力矩都要明显小于对照组;而在外内翻峰值力矩比的比较中,两组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论是向心运动还是离心运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惠侧足的内外翻肌力都存在严重不足,明显弱于正常人,其原因可能与踝关节损伤后造成的踝关节不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从坐到站过程中向后滑倒时人体的支撑与平衡调节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动态滑轨对10名受试者进行滑倒测试.并测量受试者下肢髋、膝、踝关节的力矩、本体感觉和反应时间.结果:1)成功的平衡恢复表现为显著升高的地面反作用力、动作完成时间和X、Y两个方向上的压力中心位移值.2)向后滑倒时胫骨前肌、竖脊肌和三角肌的积分肌电变化较正常状态有了非常显著的升高.3)踝关节的力量和本体感觉与平衡调整时间相关性较大.结论:从坐到站过程中遭遇突然地向后滑倒时,人体会向后迈出恢复步以抵抗向后滑倒的趋势.增加恢复步的步幅,可以增加支撑面积并提供更充足的时间用于调整平衡.同时手臂的有力摆动对维持平衡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EMS技术在国家举重队奥运攻关与科技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肉电刺激技术 (EMS)是现代力量训练和康复医学的有效手段 ,运用该方法在国家举重队进行了近 10年不间断的力量训练与训练后的肌肉恢复攻关研究 ,并总结了第 2 6届和第 2 7届奥运会备战中运用EMS技术与杠铃训练手段相结合的攻关训练情况 ,研究认为 :1) EMS技术与杠铃训练相结合的组合力量训练方法 ,是提高肌肉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是高水平举重运动员提高专项力量的新的训练途径。 2 ) EMS肌肉力量训练法可准确有效地提高专项运动关键环节工作肌群的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 3)EMS肌肉力量训练法是肌肉放松、防伤治伤的有效手段之一。 4) EMS肌肉力量训练法 ,是肌肉肌腱拉伤、撕裂后康复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中有十分显著效果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可大大缩短康复过程 ,保证训练进程。  相似文献   

10.
Thera-Band弹力训练带对颈椎周围肌肉病变康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椎周围肌肉病变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采用实验组Thera-Band渐进式弹性阻力带多角度拉伸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垂直牵引的康复训练。两组一个月后测量疗效和结果比较。结果:Thera-Band渐进式弹性阻力带多角度拉伸组,在颈椎功能、颈椎周围肌肉力量、颈椎活动度等三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除颈椎功能有所改善外,颈椎周围肌肉力量、颈椎活动度两项无差异(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周围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肌肉病变,肌肉力量低下,活动度狭窄,功能障碍;Thera-Band渐进式弹性阻力带训练对颈椎病康复有较好的疗效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身体姿态控制的影响程度,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训练专业的24名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下的两种实验训练。研究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字型”和“W字型”跑测试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实验组的增长幅度更大一些,而且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提高不同变向条件下的灵敏性和不同运动面时的身体姿态稳定性均具有显著作用;两组学生的“八级俯桥”和“五级侧桥”测试分值均也呈现非常显著性提高,而且非稳定训练效果要好于稳定训练;非稳定状态下的脊柱两侧肌肉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本体感受器敏感性,募集更多、深层的稳定肌参与运动,进而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和身体协调性。  相似文献   

12.
探讨将女性KOA患者3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平衡垫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规律的体育锻炼,通过实验前后两组受试者本体感觉的变化来分析平衡垫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结果:试验后,实验组在主动30°,主动60°,被动30°,被动60°的角度重建误差下降,和实验前以及对照组的测试结果比较,都具有显著或者非常显著差异。结论:长期的平衡垫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KOA患者患膝的本体感觉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设计有计划地对速度知觉、深度知觉、本体感觉、综合性知觉、平衡知觉进行专项知觉能力提高训练,对比分析实验前后不同性别运动员运动知觉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表明:通过运动知觉能力训练,男运动员本体感觉和平衡知觉提高显著,女运动员本体感觉和速度知觉提高显著,实验前男运动员深度知觉和速度知觉好于女运动员,实验后男运动员本体感觉提高幅度大于女运动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态拉伸、动态拉伸对运动表现的急性效应和机制,明确最佳拉伸时间(量)与强度,为制定赛前或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间被CNKI、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lsevier、PubMed、EBSCO体育运动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赛前或训练前静态、动态肌肉拉伸产生的力量、速度、柔韧等急性效应。结果:静态、动态两种拉伸方式均能有效提升肌肉柔韧性;≤30 s低强度的静态拉伸不会对力量以及速度性能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可能会对跳跃性能产生负面影响;5—7 min快速高频率的动态拉伸不会影响力量性能并且有可能提升跳跃性能;静态拉伸后进行专项热身能够提升运动表现。结论:短时间低强度的静态拉伸可能不会影响力量、速度性能;适时快速的动态拉伸在不产生肌肉疲劳的情况下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训练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适度使用静态拉伸,但应谨慎在静态拉伸后直接进行跳跃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等速离心训练对优势、劣势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情况.研究选择实验对象30人,分为劣势踝关节离心训练组、优势踝关节离心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训练组对踝关节进行6周等速离心训练,训练角速度为60°/s,测试记录训练之后踝关节肌肉的最大力矩、总功等指标.结果发现,各组所测的数据呈现出180°/s<120°/s<60°/s的趋势,表明离心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力量训练方式.经过等速离心训练后伸肌肌力呈显著性增加,同时屈肌和伸肌之间的差距会缩小,这能够有效防止弱侧的肌群因肌力偏小而导致肌肉拉伤.  相似文献   

16.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对跳远运动员起跳的肌肉活动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初始阶段起跳腿髋关节产生较大的伸髋肌力矩,髋关节伸肌群的离心工作能力对起跳非常重要;膝关节屈肌群(股后肌群)膝关节屈肌群的主动收缩能力对起跳和避免股后肌群的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起跳腿髋、膝、踝关节肌力矩大小和肌力矩峰值与重心腾起速度关系密切。起跳脚足底压力中心变化与重心腾起速度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应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群力量训练和韧带的牢固程度,以增强起跳脚支撑的稳定性,提高起跳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新的康复理论"Prehabilitation",主要从静力性力量训练、动力力量训练、离心性力量以及plyometric练习几个方面论述基于Prehabilitation发展力量的方法手段,重点从Prehabilitation视角下阐明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作用,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动向,丰富肌肉功能训练的方法,包括悬吊训练法(S-E-T)、超等长练习(Plyometric)、核心力量训练(Core Strength Training)等,Prehabilitation的性肌肉功能训练在运动实践中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振动杆训练对精英射箭运动员发射技术动作时肩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筛选26名精英射箭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名。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射箭力量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射箭力量训练的基础上还进行振动杆训练(30min/次,3次/周,共8周)。所有运动员在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检测与训练系统测试双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肩胛骨平面外展45°时外旋/内旋向心性收缩运动的峰值力矩;使用表面肌电图记录双侧前锯肌、上斜方肌、中斜方肌、下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下肌的sEMG信号;采用OSIS评估振动杆训练对射箭运动员发射技术动作时肩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训练8周后,仅实验组双侧肩关节向心性收缩峰值力矩、双侧肩关节sEMG肌肉活性及OSI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时,实验组的肩关节向心性收缩峰值力矩、双侧肩关节sEMG肌肉活性、OS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振动杆训练能显著加强射箭运动员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肩胛骨主要稳定肌的激活水平,可作为射箭运动员发射技术动作时肩关节稳定性的一种有效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9.
系统评价加压训练对受试者肌肉形态和功能的影响,为不同人群选择加压训练提供参考。方法:以"加压训练""血流限制训练""阻血训练""KAATSU""KAATSU Training""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Occlusion Training"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读秀、Web of Science、Pub Med、Elsevier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辅以文献追踪的方式,获取所有有关加压训练的随机对照实验,评估文献质量并从文献中提取反映加压训练效果的有关数据。筛选后共纳入研究文献47篇(中文7篇,外文40篇),其中高质量文献40篇,低质量文献7篇,使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加压训练能够显著增加受试健康人群的上臂围度及上臂横截面积、大腿围度、大腿横截面积、股四头肌横截面积(P<0.05);加压训练对受试运动员的上臂围度、大腿围度及康复患者的大腿围度的增加作用明显(P<0.05)。2)加压训练对受试健康人群的屈肘1RM力量、卧推1RM力量、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膝伸1RM力量等指标的增加效果显著(P<0.05);对受试运动员屈肘1RM力量、卧推1RM力量、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深蹲力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P<0.05);对受试康复患者的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及膝伸1RM力量增加作用明显(P<0.05)。结论:加压训练具有降低受试运动损伤发生概率,改善受试者肌肉形态及功能的作用,并可作为传统抗阻训练的补充手段适用于康复患者恢复肌肉适能、健康人群增强肌力、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等多个方面。建议:加压训练应根据受试对象的个体特征,合理设置加压强度、训练强度及训练周期,以保障其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并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主要通过8周全身振动训练练习,探讨对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效应。24名老年人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8周,每周3次,每次30min的全身振动训练和常规阻力训练。研究结果表明,8周全身振动力量练习,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姿势控制能力水平,其中对于本体感觉和前庭功能的改善作用尤其明显,有利于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降低跌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