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中古时期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楷体字产生了。期间,篆书、隶书、草书甚至上古的汉字古体都在楷化,这必然会产生像篆化、隶化时期一样的汉字形体混同、讹误的问题,在汉字汉语史上形成误会。本文从汉字形体对汉语语音产生影响的角度,利用字书、韵书,结合传世典籍,对几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并从中得出四类汉字形体因素对语音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唐北岳神庙之碑》具有字形由方趋扁、笔画遒劲圆润、打破了隶楷杂糅、恢复隶书规范、崇尚雄厚丰逸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李唐盛世泱泱大国的时代气象。其艺术特征印证了唐代隶书从"石经旧法"到"明皇新体"的变化,而以此碑为代表的唐隶对后世尤其是清代碑学书法的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字构形层级是汉字的重要属性之一.汉字系统构形层级均值提高,是汉字系统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对断代字符集进行等容量高频样本和传承字样本的层级属性测查,可展现各断代汉字系统构形层级的相对变化情况.测查结果表明隶变、楷化对汉字层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承字部分,传承字层级的下降趋势与新增字层级的上升趋势相互作用,最终使隶变以后的汉字系统整体层级均值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是汉字发展的大变革时期,是汉字由篆向隶演变的关键时期。两汉碑刻文字,篆、隶并存,形态多样。两汉碑刻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似篆非篆,似隶非隶,篆中带隶,隶中带篆的一种特殊字体,我们称之为篆隶体。研究发现,两汉碑刻中的篆隶体,绝大部分不是汉字由篆向隶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书体,而是在隶书已经取代篆书成为通行字体以后,人们为了求古求雅,对成熟隶书进行艺术化加工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爨宝子碑”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重要碑刻、书法中的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既反映了历史上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也反映了汉字碑刻书法从隶向楷过渡的转折嬗变特点,印证书法艺术演变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其“刚稳”特征,显现出独特的刻石书法之美。因此,对其艺术魅力——“滋味”的进一步“品”,还有待于做深入研究和挖掘提升。  相似文献   

6.
北魏神加鹿四年(431年)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砖铭》,为王银田教授2005年12月于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所见。此石入藏后并无拓本流行,更未在日本或中国国内作过任何形式的介绍。此次不仅照录了铭文,而且阐述了作为皇家寺院的平城长庆寺的大致情况。铭文所记北魏平城长庆寺劝缘兼作铭记的僧人永慈、建造佛塔的僧人恬静、译大藏经30部并置之入塔的僧人苴倩和昙云,则对北魏平城时期的高僧有了新的认识。《长庆寺造塔砖铭》本身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魏早期书迹,其隶楷即楷书而带有隶意的面目,又揭示了北魏平城时代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就是北魏早期的碑版书即铭刻书,或楷隶,或隶楷,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全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碑石自身的规格,同时也取决于书手对各种书体的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7.
《说文字原》将许慎540部首统称字原。从其“母子相生”的字原排列顺序以及他对部首所作之删补得知,周伯琦认为字原即为那些产生较早、具有孳乳能力的汉字。在540字原内部,因“母子相生”又分为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8.
汉语与社会密切相关,汉字读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字注音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从古代的譬况法、读若(读如)法、直音法、纽四声法、反切法,到近代的注音字母,再到现代的汉语拼音方案,直至用国际音标为汉字注音,汉字注音方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这些注音方法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六书理论中的兼书问题,是宋元明时期六书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对后来研究者影响较大的问题之一。对兼书问题的系统阐述当始于宋代郑樵的《六书略》,后代学者赵古则、吴元满、赵光等对此都有所发展。兼书说反映了他们对汉字构成的新认识,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的一些实质问题,是当时学者从六书角度对汉字发展演变、汉字性质等问题的一种把握,对我们今天评价汉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识字写字     
复习要求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普通话。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4.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有较强的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