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性变革实践”:教师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缠绕、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研究性变革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教师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模仿操作性方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阶段;理解教育变革内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阶段;渐入变革佳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创造性互动转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变革是教育学研究者在教育学领域进行的变革.社会的发展、教育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教育改革等是教育学变革的外部因素;教育学研究者对教育学危机有普遍认知是教育学变革的内部动因,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教育学变革.教育学在变革中朝着理论的本土化、学科体系的完善化、关注点的实践化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联和争论使教育研究者在不断的反思中形成了各自的思路与核心立场,同时也说明了该研究本身所隐含的价值性。面对历史,教育研究者如何能够推陈出新、避免走重复路线,扬长避短、开展深层次变革,心态平和、在"禅悟"的境界内会意二者的精神实质,是新阶段重新审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科学使命和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论“深度介入”式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教育理论发展与学校教育实践变革需要教育理论者实现从"旁观"到"深度介入"研究方式的转向。相较于其他学科研究及已有教育研究方式而言,"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方式在方法论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强调理论者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的介入与转化及其对实践变革的置入性介入;坚持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中的全程、持续、深入渗透;发展理论者与实践者基于内在需要的合作关系;以"成事.成人"的相互沟通与转化为合作的核心内容;在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整体视野下开展学校整体性的转型性变革。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教师群体普遍面临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传统教学与变革要求相互冲突、课程改革与自身理念及实践相互矛盾等问题,因此亟须培养教师的理论自觉。理论自觉倡导独立思想和批判反思精神,对教育变革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教师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自觉、对教育理论价值的再认知、对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理性谋划等。面向未来,要通过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培养教师问题意识、推动教师参与教育研究、营造良好学校氛围等途径提升教师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6.
“文本式”研究范式使理论教学论研究走入困境;“田野式”研究范式使实践教学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不断向上追求。教学论研究者通过变革观念,明确主题,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和现代信息技术,逐步从“文本式”教学论研究者转化为“田野式”教学实践研究者。  相似文献   

7.
变革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作为功能主体需要评价直接指向教育改革过程,研究变革实践以推进变革过程."新基础教育"研究在评价功能转换的需求下提出并开展了推进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要求将评价作用于学校变革过程本身,使评价改革成为变革过程的构成部分和推进力量,实现改革过程中推进性评价与学校变革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魏戈 《教育学报》2023,(2):16-28
致力于变革的形成性介入方法尝试超越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源于苏俄文化历史学派的传统,以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和拓展性学习理论作为学理基础,形成性介入的实践策略体现为变革实验室中的九个介入元素和六个介入环节。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项目为例,形成性介入的方法引导研究者与实践者在介入过程中共同讨论、检验、实施与反思,在研究者与实践者协同的拓展性学习活动中,重构了大学青年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并开发了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工具。形成性介入之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从数据到行动、从经验到理论、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型,进而通过实践的改变、概念的形成以及参与者主体性的创生,直指理论性抽象的变革潜力,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王鉴 《教育科学》2021,37(2):1-6
课堂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中观层次,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最佳纽带.课堂研究的多重价值在于实现教育理论创新、推动教育实践变革、促进教育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等.倡导校本教学研究的理念,通过专业听评课的途径,以教师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日常实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理论的生产与使用实际上是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理论的分配与流通,在教育研究者看来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关键;对于使用者来说,却意味着两种生产的相似或差异。我们需要揭示那些在教师群体或个人中分散的、策略性的以及权宜性的创造力所采取的潜在形式,即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运作方式,描述其潜在的变化因素。把日常教育实践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着力关注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的主动参与,并使日常教育实践成为教育教学变革的沃土。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如何引导全国高校分类发展,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发展目标的矛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类型划分,是高校定位及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治本之法,一是转变观念,二是推向市场;治标之法,一是分类评估,二是政府协调。  相似文献   

12.
Existing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impact of context on school organisation and management,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and on student peer relations. New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education policy will devolve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dealing with these issues to headteachers. Headteachers' readings of their contexts and the responses that they make are thus of increasing interest. This paper draws on interviews with eight headteachers of less advantaged English primary schools to explore how they understand and articulate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ir schools operate and how this knowledge is translated into strategies for organising curriculum, pedagogy and other school processes. These headteachers observed context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behaviour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relation to school, contrasting it with an assumed middle‐class normality. Mor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families' social and economic position or on the contribution of school practice to educational exclusion were largely absent. School responses were many and varied but, given the constraints of budgets, market and performative pressures, were unlikely to substantially transform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outcomes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We point to the continuing need for more contextualised funding mechanisms and policies to improve schools in disadvantaged areas and also, in the light of devolution to schools, to the need to develop mechanisms of support to headteachers to help them to develop critical understandings of context and to reflect on school process and practices in the light of these understandings.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特别是在领导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进程中,认真探索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探索的目的所在,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正是为了理顺人们的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开道。从这个角度来说,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是为了探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好该瓶颈问题,关乎重庆经济能否更快更好发展,须从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业绩提升、信用建设,以及增加中小银行数量、建立政策性金融体系、创新融资模式、完善资本市场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方见成效。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固定资产基数的不断增大、种类的不断增加、使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如何更有效管理好高校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效益,已成为高校资产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做好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关键是抓好对管理者的教育;基础是健全规章制度体系;重点是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从预防和打击贪污犯罪的目的出发,从身份、行为、财产以及国际合作等多角度对贪污罪建立严密的法律规制,设立多层次的刑罚处罚,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打击贪污的作用。但是,由于刑法对贪污罪的起刑点、刑罚配置等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使得实践中对贪污犯罪的处理仍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立法完善。应该在立法中降低入罪门槛,不将数额作为定罪依据,而作为量刑依据更合理;创新贪污罪的刑罚,增加资格刑配置和取消死刑,让刑法的惩罚和教育功能得以体现,在预防和遏制贪污行为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研究路径,是既能体现意识形态需求的政治性与学术体系话语的科学性的融合。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话语体系,必须在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世界全球化进程相互影响的格局中,在民族身份认同与全球价值认同、在民族性文化与全球性文化、地区性伦理与普遍性伦理相权衡的格局中,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相嬗递的历史文化格局中,在蛮荒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递进的格局中,在基础理论问题、综合理论问题与现实前沿问题相叠加的格局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的理论背景。而力求在平易实之间,把握信、达、雅的方式,是进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立足点。信是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路径的基本信念,达是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路径的基本理路,雅是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路径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如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思维的人才,给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提出了挑战,也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以数字化应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但对其理解多局限于技术、设备的适应而少以观念的更新应对。数字技术是传统出版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延伸和扩展,它在为出版业带来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出版范式、出版理念带来了变革。出版的数字化除了技术、装备的适应外,更重要的是适合于网络时代的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Internet and email offer space for participants to think and make sense of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encounter. It draws on a research study that used email interviewing to generate online narratives to understand academic lives and identities through research encounters in virtual space.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asynchronous nature of email helps to facilitate this by allowing research participants to contribute to research in their space an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eference in time, and engage in a process of reflection and interaction. However, it also argu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re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research that acknowledge their right to use the temporal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 that email offers to construct, reflect upon, and learn from their stories of experience in their own manner, and not merely to the researcher’s agenda. It concludes by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mail as a research tool for capturing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interaction on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