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汉字的图形化已经成为现代汉字设计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很多汉字设计作品不免过于注重图形的现代感,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因素,而忽略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传播载体的特殊功能和内涵。瓦当文字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装饰文字形式,无疑为现代汉字的图形化设计提供了极为丰富和直观的传统素材,使得在对瓦当文字的研究中发现汉字设计的新思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汉字中与妇女性别相关的后、好、男、女、夫、妇等文字入手,论证了中文汉字在造字和训释过程中,男尊女卑观念所造成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论证了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妇女在汉语言文字中被咀嚼成贱和内的身份和角色;论证了中国封建文学史书写对古代闺阁文学的歧视和排斥;论证了晚清末年秋瑾的出现,以其历代才女所罕见的豪放雄健的诗词,宣告了一部中国传统女子文学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世界上沿用至今的意音文字,其源头——甲骨文,便是世界上著名的象形文字之一。从图画文字到意音文字,汉字的象形特征作为造字基础在几千年中得以传承。而在当今"图像时代"的发展中,汉字的图形化也已成为汉字应用的一个重要版块,其中汉字的象形特征也是汉字图形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分析文字图形化中的汉字象形特征,对构建文字学与设计学等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字迄今是世界上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学中唯一仍在使用,且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它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对维护民族统一和谐功不可没.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为达到交流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人们必须遵守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书写规范.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乃至社会上用字混乱的现象已相当严重,这与一部分人对汉字的结构安排,部件构成及其变化规律把握不准有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讲行标准化使用汉字的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一、现仍在使用的换位结构的汉字换位结构的汉字一般为合体字,偏旁所处位置不同,读音有别,意义也相差甚远.按其结构特点,部件变换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1、上下换位.这类汉字指合体字中各偏旁完全相同,两个部件位置可以互换而构成不同的汉字.会意字所占比例较大.如:旮gā会意字旯lá会意字 指偏僻的地方:(方)角落  相似文献   

5.
文字的发展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明珠。汉字只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平面设计产品”,它是由点画构成的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是供书写或类似方式处理的视觉信息符号。本文通过研究汉字在图表、书画中的作用,提出汉字中的平面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提高文字的可读性;文字的位置应符合整体要求;在视觉上应给人以美感;在设计上要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自古迄今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系统不仅有别于借用别种语言文字形成的文字。也与已经死亡了的古老文字不同,有着悠久的历史连续性。和世界上其它古老文字一样,汉字也具有自己最初的形意阶段,并且,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也很早就演化到形声阶段。可是,在许多民族的文字进而发展到记音文字的时候,汉字却襄足不前。至今仍然滞留在表意文字的范围之内。这是汉字不同于其它文字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厚土壤中,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摆脱不了中国元素。在内容上,它借助于现代主义的文学形式表现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关系,在形式上她无论如何花样翻新都不能完全摆脱中国的文学传统,更不能完全脱离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具有最强大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说到底,中国的新感觉派是本土化的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人格独立的题材。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往往离不开对"社会"以及"社会变革"的描述和剖析。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以文载道"。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作品大多描绘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变迁、个人成长。日本作家普遍不会将社会主题思想表现在文面上。虽然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根本上的差异,但从历史的角度,中国近代文学和日本一样,都是在欧美列强的外压下经过艰难地摸索,最终创造出能够顺应本国文化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9.
"荷花淀"派是当代文学中以孙犁为代表作家的,反映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活情趣的文学流派。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定名于1980年在河北举办的"荷花淀"派座谈会上。学界对"荷花淀"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否具有存在意义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受杨义先生《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启发,从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出发对"荷花淀"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进行了理论考证。  相似文献   

10.
出土考古资料的刻划符号应分象形类和抽象类两种,从文字的性质看,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类的刻划符号和图案,而非抽象类的刻划符号。中国文字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记录历史事件的文字功能来看,中国早期文字经历了从文字性符号、文字画到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的正式文字产生过程。从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和图案特别是出土的器物与殷墟甲骨文形体比较情况来看,中国早期文字性符号的起源是距今8 000—7 000年的裴李岗、大溪文化时期,距今5 000年之前的仰韶文化晚期是文字性符号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汉字体系的正式产生是距今4 500—4 000年之间的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传说时代的尧舜至夏初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五四时期留日派作家作了多方面研究,本文是对这些研究的一个梳理。留日派整体方面梳理的是作家整体风格、创造社、文学研究会与日本文学联系的研究成果,代表作家方面梳理了鲁迅、周作人、郁达夫与日本文学联系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都体现着文学史本体观。从文学史角度看,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入史率极高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入史率可以作为测定其经典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文学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当代文学家及媒体对经典应作严肃、正确的阐释和积极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作为标志设计元素的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遭到“冷遇”。我国的标志设计,应该注重延续中华人文精神,充分发挥民族艺术的特长,并且将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文字作为符号的形式进行标志的创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是标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标志设计的新导向。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诸多艺术特征,它作为造型元素运用于标志设计中,能显示出感人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必将以其独特的个性,在标志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以载道,作为一种文学观,一直是我们传统理论用来阐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理论基础。既然是“文以载道”,那么这个“道”自然是位在主体了,而这个“文”呢,只能是“载道”的工具了。这样一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它们的主次尊卑就不言自明了。在我国文论史上,从孔夫子那里就开始讲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相似文献   

15.
台阁体为明代文学的起点,台阁重臣杨士奇的文学思想在台阁体中具有标本性质的意义,集中展现了其“道德人格的文学表达”“载道世用的文学功用”“平易简当的文学风格”这三大文学主张,由此可以透视明初台阁文学的思想主脉.  相似文献   

16.
"给"字在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当中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给"既可以作为动词出现在文章里,也可以作为介词发挥其作用,还可以用作助词。该文主要研究的是"给"作为助词,在应用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作为助词其自身具有起源、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英语文字所属的拼音文字与汉字在字形上的异同,我们基本推定英语母语者之所以在此环节上遇到困难,其原因主要是汉字内部结构较英语文字更为复杂,英语母语者缺乏按正确顺序观察和分析汉字内部结构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当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从铅字时代进入数字化时代,技术在一方面解放了文字的多样性,激发了汉字的个性化创造,汉字字体设计呈现出更加个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设计活动过于依赖电脑技术,使汉字印刷字体设计告别"书写",在西方文字设计思维中脱离了自己的文化语境,如此,汉字字体设计想要另辟蹊径尤为艰难。在转变与机遇中如何创新,如何在传统汉字书写中得到启发,如何利用技术方式还原汉字之美,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早期的中国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围绕其产生的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向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呼唤着一种适应“现代化”的文学形式的产生。本文围绕文学界关于“现代派”的讨论,通过对王蒙早期的现代主义小说和以刘索拉、徐星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的分析,阐释了中国早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新奇的文学表现形式,都体现出特定社会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其中一部分是以总集命名的,如花间词派、西昆派、江湖诗派。而《花间集》《西昆酬唱集》和《江湖集》,正好代表了文学流派与总集的三种关系。就总集编者是否有意开创流派而言,江湖诗派界于花间派和西昆派之间:花间派的盟主、谱系和风格,基本上是由总集编者和后世的研究者根据实际的状况概括出来的;西昆派的盟主、谱系和风格,基本上是由西昆作家自己确立的;而江湖诗派的情形则既不同于花间派,也不同于西昆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