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新的读书方式正在美国兴起,这就是“听”书。虽然这样美国人看书的时间逐年减少,但“听”书(有声书籍)的时间则有所增加,使有声书籍业呈现一片兴旺,市场逐渐扩大。所谓有声书籍,就是将读物化成言语,用录音带录起来发售。以前,有声书籍少人问津,许多顾客视为“盲人读物”,不屑一顾。然而后来渐渐发觉它的好处,出版商指出,现代城市人生活繁忙,没有时间和精神去阅读书籍,有声书籍只需用耳去听,容易消化,不花精神,  相似文献   

2.
OCLC网络图书馆,是为世界范围的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及电子有声读物的领军人物,现在提供200000多种电子书及13000多种电子有声读物,这些资源来自众多主题领域和学科的550多家出版商。  相似文献   

3.
有声读物营销十大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许多出版商都认为,有声读物的零售是个很大的挑战。零售商和出版商想尽办法,意图成功地将有声读物塞进读者的购物袋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运用一些有效的计策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出版商周刊》编辑部近来联系到许多业内专家,并与他们探讨了一些营销此类出版物的方法。 1.零售商的信心在零售商销售有声读物之前,他们首先需要存有这些货品,而零售商一般对此类存货都很有顾忌。原因有很多,如没有足够的摆放架位、不规范的开本、价格问题以及对具体产品缺乏了解等。其中,对产品不够熟悉成了零售的最大阻碍。在  相似文献   

4.
国内有声读物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 《出版经济》2003,(2):24-25
有声读物的兴起及市场现状 有声读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拥有一百多家一流的有声读物提供商,拥有众多一流的有声读物网上书店用以购买、租借和下载有声读物。现今美国的出版市场约75%的文字读物有对应的有声读物版本。 国内有声读物市场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早期在  相似文献   

5.
史秋雨 《图书馆论坛》2012,(4):32-35,20
重点分析我国有声读物的受众和特性,阐述有声读物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图书馆建设有声读物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有声读物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声读物的市场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声读物是指"其中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或者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任何录音产品"(美国有声读物协会对有声读物的定义).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40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有声读物出版市场,有声读物成为其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年有声读物在美国有25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国内内容最多、用户量最大的移动互联网正版产品"氧气听书"2.0版本客户端正式发布。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阅读逐渐步入"有声时代"。美国音频出版商协会(APA)的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有声读物的出版数量为7 237种——这是可以查到的最新数据。这个数量比2010年(6 200种)增长了17%,比2009年(4 602种)增长了57%。中国的有声读物市场同样颇具潜力。目前,国内市场正规听书网站已有200余家,一些电子书阅读软件也纷纷添加"听书"功能。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服务提供商天翼阅读公司则开发了专门的"听书"客户端"氧气听书"。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各类阅读载体的进化,有声读物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有声读物的出现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也为传统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对中国有声读物版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有声读物版权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文阐述了有声读物带给公共图书馆的现实意义及公共图书馆自主制作有声读物的可行性,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自主制作有声读物,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相关服务,打造自己的品牌,积极抢占社会公众新的阅读领域。  相似文献   

10.
听书起源于美国.1952年在纽约创办的蒙德凯唱片公司是第一家以出版发行有声读物为主营业务的公司.1999年,Audible网络有声读物公司在NASDAQ上市.2006年9月,有声读物在美国已达到8.7亿美元的销售额.2008年3月,亚马逊公司斥资3亿美元完成了对Audible网络有声读物公司的股权收购.  相似文献   

11.
李安 《科技与出版》2021,(6):103-109
发展壮大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必须重视版权保护,尤其是版权许可.文章基于对2010-2020年我国115份司法判决书的实证研究,发现有声读物版权许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寻求版权许可,擅自录制传播有声读物的侵权行为频发;二是虽有寻求与有声读物出版相关的版权许可,但因版权许可不规范而产生的侵权行为多发.对此,应通过强化一般许可、推动集中许可、寻求法定许可等途径,构建合法且高效的有声读物出版秩序,推动文字作品有声出版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移动有声读物成为继纸质书和电子书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用户对数字有声读物的需求包含获取知识的认知需求、获取代入感娱乐需求、获取慰藉的情感诉求以及释放视觉的全场景诉求。通过有声读物的内容挖掘、载体形态扩展、语音交互优化以及市场需求细分等途径,可以进一步释放有声读物的经济价值,实现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美芝 《传媒》2017,(8):43-45
有声书,又称有声读物,也可称作有声出版物,其英文名称为"spoken words"或"audiobooks"。美国有声读物协会有较为权威的定义:有声读物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或者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任何录音产品。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2018年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卷第80题的考查内容,分析在有声读物出版中对著作权问题的常见认识误区。在辨析相关错误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广大考生正确界定有声读物制作的性质,明确出版有声读物需要获得的授权内容,并对有声读物所涉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限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有声书读物是阅读与音频跨界结合而来的,有声读物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还需要更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将采用选取CNKI收录的从1997年至2020年关于有声读物研究文章作为研究评述的文本分析对象,试图对中国大陆有声读物的研究现状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的传播得到了良好条件。而3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随着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受众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们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7.
张伟迪 《出版广角》2019,(20):36-37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读”。多媒体的融合快速推动着有声读物的崛起,为有声读物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效提升了有声读物的竞争力。本文以公众号“每天读点故事”为例,对有声读物的出版与传播进行分析,探讨有声读物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8.
孙诺 《传媒》2015,(15):52-53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渠道拥有了良好的传播基础,而4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类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9.
苏凡博 《传媒》2018,(12):39-42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有声读物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有声读物播读的理论研究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这非常不利于有声读物播读的健康良性发展.有声读物播读具有很强的艺术属性,因此,对其进行评价不能用一套固定的、刻板的、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衡量.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多层次的、有机的、互动的、动态的.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应该既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播读水准,又有利于推动有声读物市场的繁荣,并最终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进而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孟宪堃 《新闻传播》2022,(3):115-116
探寻有声读物的服务创新和价值重塑是有效应对用户多元化需求的策略.将场景化思维引入有声读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新视角,以移动设备、传感器、定位系统、社交媒体和大数据的"场景五力"为基础,以挖掘有声读物用户需求和设计细分场景为主线,以数据作为桥梁连接用户、平台和其他企业,构建了有声读物产业的生态闭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