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有声读物的市场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声读物是指"其中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或者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任何录音产品"(美国有声读物协会对有声读物的定义).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40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有声读物出版市场,有声读物成为其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年有声读物在美国有25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声读物已经从印刷书籍的外围副产品转移到了数字出版和阅读的中心,但在出版研究中通常被忽视.文章通过对有声读物出版发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数字有声读物出版流程的原始模型,并就数字出版环境下这一模型各要素的重新定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有声读物的内容选择和语言表达为研究对象,对有声读物内容、生产方式、内容载体及其局限性进行了阐述,简要分析了有声读物的内容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提出,语言表达就是核心生产力,悦耳悦心就是最好标准。要坚持精品意识,加快推进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模式。  相似文献   

4.
有声读物从原本的阅读副产品逐渐走向受人瞩目的增长焦点,成为出版领域的变革者。基于再媒介化理论,直接性和超媒介性的双重逻辑推动有声读物不断迭代,在一定程度上再造了有声读物的传播过程和行业互动逻辑,使得数字出版模式呈现出多重勾连和高速流动的特征。同时,有声读物本身具有可供性,物质、内容、关系成为锚定其未来发展和想象的三个关键维度。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通过多种路径下的有声阅读推广服务,公共图书馆力求实现阅读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但在大力开展相关服务时也暴露出不少法律问题,包括有声读物本身缺乏法律明文规定、制作和传播有声读物过程中面临著作权侵权风险.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对有声读物进行法律界定、多方主体依法共同维...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有声读物的热议话题,本文从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和互联网等领域,探讨有声读物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本质和产业动力。考量有声读物的媒体属性与社会个体需求间的关联和广播媒体对非新闻类内容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变现可能,为下一步广播产业布局在方向性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移动有声读物成为继纸质书和电子书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用户对数字有声读物的需求包含获取知识的认知需求、获取代入感娱乐需求、获取慰藉的情感诉求以及释放视觉的全场景诉求。通过有声读物的内容挖掘、载体形态扩展、语音交互优化以及市场需求细分等途径,可以进一步释放有声读物的经济价值,实现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安 《科技与出版》2021,(6):103-109
发展壮大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必须重视版权保护,尤其是版权许可.文章基于对2010-2020年我国115份司法判决书的实证研究,发现有声读物版权许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寻求版权许可,擅自录制传播有声读物的侵权行为频发;二是虽有寻求与有声读物出版相关的版权许可,但因版权许可不规范而产生的侵权行为多发.对此,应通过强化一般许可、推动集中许可、寻求法定许可等途径,构建合法且高效的有声读物出版秩序,推动文字作品有声出版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岩 《编辑之友》2016,(6):23-27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的阅读主体、新的接受心理、新的价值评价体系上重新促发了对有声读物的阅读需求,“伴随型”阅读日益成为新的消费需求和阅读模式,数字时代的有声读物整装重生,而自助出版在实现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下重构了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形态.对于数字有声读物自助出版平台的分析和数字媒介视域下主体功能特征的研讨,能够进一步丰富对我国有声读物市场的产业形态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设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内有声读物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 《出版经济》2003,(2):24-25
有声读物的兴起及市场现状 有声读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拥有一百多家一流的有声读物提供商,拥有众多一流的有声读物网上书店用以购买、租借和下载有声读物。现今美国的出版市场约75%的文字读物有对应的有声读物版本。 国内有声读物市场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早期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声读物的发展势如破竹,迅速占领数字出版市场。目前,有声读物发展态势良好,用户群体不断扩大,盈利模式日益清晰,但仍需重视内容建设,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优质内容,精准推送内容,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进而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3.
王曙光 《出版广角》2016,(22):59-60
有声图书的市场增长点主要集中在童书、大众类出版领域以及优质声音资源块面.对于众多互联网听书平台而言,争取到图书的优质内容版权以及声音资源,是抢占市场的关键环节.而对于出版社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市场争夺战中,正确认识有声图书的市场容量,重视有声图书的未来发展前景,利用目前纸质图书出版资源的优势,将这些图书的有声读物版权掌握在手中.  相似文献   

14.
赵俊卿 《今传媒》2016,(6):40-42
现阶段我国的阅读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此时有声读物的出现缓解了这一问题,帮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听书这一新兴的方式来达到阅读目的。就目前而言,我国有声读物发展尚未成熟,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有声读物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声读物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张伟迪 《出版广角》2019,(20):36-37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读”。多媒体的融合快速推动着有声读物的崛起,为有声读物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效提升了有声读物的竞争力。本文以公众号“每天读点故事”为例,对有声读物的出版与传播进行分析,探讨有声读物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有声读物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演播形态,丰富读者的听觉意识,具化文字形象,在移动阅读、解放双眼的过程中满足了各年龄层读者的阅读需求.当前,有声读物市场逐渐反哺出版机构,在融合出版过程中发挥着示范性作用.因此,数字化声音市场的培育前景、数字人才的培育价值及培育方向成为融合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听书的市场     
“听书”就是通过听觉来欣赏的图书。一些版社聘请专业的播音员或图书作者本身,朗图书内容,运用语音压缩技术,在一张CD-OM光碟中存储不失真的播讲内容,并将光盘成mp3格式。有车族、家庭主妇、文化白领、人、盲人、儿童、学生都被列为目标消费者。在中国,评书应该是“听书”的鼻祖。近来,工社华章公司特意开发出面向企业经管人员听书。Silverfox:有声读物是我国近年开始兴起的个新的出版领域,但是它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题,其市场空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目前有声读物出版市场狭小主要受社会文因素的制约。除了儿童会通过听故事的方式听书”…  相似文献   

18.
赢得顾客并让他们快乐是任何行业存在之要旨。但对有声读物出版商而言,如何在浪潮涌动的纸质出版物夹缝中赢得顾客却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挑战。美国《出版商周刊》最近就如何赢得新听众的话题与一些有声读物出版商一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型电子有声读物主要包括综合类的电台播客网站推出的音频、视频、APP和新媒体平台推送的各类朗读节目、音频、视频,目前有日渐走红的趋势.老年人、儿童、视障人士以及开车族、旅游者、运动者等成年人构成了巨大的潜在用户群.新型电子有声读物的提供者是平台运营者和内容生产者;其内容来源是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和综合类(UGC+PGC+独家版权);其赢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用户提供视听内容,获取流量,从广告中获取收益,另外通过硬件创新、粉丝经济、原创内容版权开发、众筹等方式获得收益.新型电子有声读物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未来对促进全民阅读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月玲 《出版广角》2021,(14):78-80
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科技的推动下,人们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出版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打破传统出版的操作流程与产品界限.有声读物的出现,让出版业呈现一种与实体出版截然不同,却具备更多传播可能与延展方向的出版样态.未来的有声读物自出版流程,将会走向多节点合作、多资源开发、多平台分发、多媒介融合的深层次跨域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