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5年4月16日,老报人和新闻教育家顾执中,以98岁的高龄辞别人世。噩耗传来,顾老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新老校友和新闻工作者们,无不心情沉重,默默哀悼。本来.大家殷切期盼他至少再多活两年,成为“百年人瑞”,然而,天不假年.他遽然魂归西天,徒唤奈何啊。  相似文献   

2.
做了近5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的特约记者,最深的体会就是,抓不出有价值的新闻,就上不了稿。我们区县记者站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所在地的政府要闻、经济大事、社会新闻等报道出去。我们的稿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工作性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改版前都为区县留有一块阵地,用来反映各区县政府的工作。两报改版后,强调稿件的新闻性时效性。纯工作性的稿件越来越难见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唯一的出路只有报社变,我们自己也得变,总结起来就是在日常采写中注意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用新闻的思路写新闻。 第一、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  相似文献   

3.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广播电视媒体在报道某些新闻事件时,出现了扮演事件中的新闻人物,演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新闻界内部的争论。有人赞成,说是新闻手段的创新:有人反对,说是弄虚作假、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就是在听(观)众中也有不同反映,赞成的说这样做,新闻生动了,  相似文献   

5.
寇永强.我的新闻领路人.他1990年3月入伍.2000年5月担任新闻干事,10年间共培训出30多名报道员,有10多人调至师以上政治机关工作。几天前.我去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录像室发电视视频,顺道去了趟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新闻办。想看看我的这位新闻领路人。他有事出去了.看到我曾经熟悉的办公室,勾起了我不少回忆。算起来,从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新闻办走出去的干部不少.我算_-一个,有的去了海军和总部机关。在我们的眼里,寇永强是阶梯、兄长、益友和行者。  相似文献   

6.
新闻价值一般表现为新闻事实“社会关心程度强、社会影响程度深、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大”,而新闻策划往往是在原新闻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大规模的加工。有了有价值的新闻,还应该有好的新闻策划,这样,才能把新闻做好、做大。考察新闻策划对于新闻价值的放大过程及其效应,有助于我们树立新闻策划的主体意识,增强新闻策划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8.
周永红 《视听纵横》2005,(6):102-103
2005年1月1日,金华电视台新闻中心全新推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百姓零距离》。这是浙中地区首个引进“民生新闻”理念,力求创新报道手法,追求高收视率和影响力的大型社会新闻栏目。作为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我在话筒前连续播了将近七年的时政新闻.积累了一定的新闻播音经验.但是面对这档全新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依然感觉必须从多方面调整自己从时政新闻播音员到民生新闻主持人.这样的角色转换需要做哪些调整?  相似文献   

9.
第一.闪现型新闻敏感。在无意中碰上新闻信号就立即直接与头脑中潜伏信号相印证从而识别其新闻性。运用这样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新闻敏感叫闪现型新闻敏感。从记者主观上看,他并未特意去找这件新闻事实,甚至可能正在专心寻找另一条新闻或毫无寻找新闻之意。处在无意之中。但是。突然出现了机遇,想不到的新闻事件在眼前出现了。别人不觉得它是新闻,而记者立即判断出这是一条好新闻。从客观上看。这种新闻信号生得突然.灭得迅速.瞬间即逝.如不立即识别也可能就错过了机会。有位记者上班路上,  相似文献   

10.
范敬宜先生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闻教育家。从2002年至今,他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近8年之久。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树立了"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教育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有关范敬宜办报方略与新闻作品的评述已经有很多,本文仅就范敬宜新闻教育思想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新闻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千类百汇的事情中,有哪些值得报道出去,成为新闻呢?这是新闻工作者时时刻刻遇到的一个问题。所以,要学做新闻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新闻。光懂得道理还不够,还要不断实践,学习去发现新闻、识别新闻、评价新闻。 一、原始图画给我们的启示 让我们先来看看新闻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新闻传播这种活动呢? 有一本名叫《综合新闻学》的书,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新闻学者任白涛写的。书里搜集了许多北美原始部族画在动物皮上、刻在木板上的图画,这些图画记录了北美原始部族…  相似文献   

12.
名艺评论家肖云儒读《原野》(健涛、郗居正)后,写了一篇《原野上,好大一棵树》(《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他根据《陕西日报》高级记原野的新闻实践,总结出原野是“重量级记”,写“重最级稿件”,表现出“重量级人格”,其秘笈足因为他仃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闻眼”,精力过人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所谓“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无论是采写新闻或者是做新闻编辑.都应当注意制作好标题。把新闻的“眼睛”擦亮些.以吸引读者,扩大宣传效益。在这里,笔者结合新闻工作实践,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标题制作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4.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5.
跨入新世纪,中国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和媒体的机制创新,在中国加入WTO已有一年的背景下,已是厚积薄发,硕果累累,当然同时也显得更加紧迫。2002年11月5日,来自海内外近百名新闻传播专家学者相聚在暨南大学,参加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本次大会由暨南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同时得到了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集团的大力支持。这次为期两天的大会采用了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两种方式。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南方日报总编杨兴锋作了“高度决定…  相似文献   

16.
南京军区新闻宣传战线的老领导老同志聂勋材走了。他是在兔年最后一天的凌晨去世的,没能看到龙年新春的到来。他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悲痛和深深的怀念。1979年初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从思想桎梏中复苏的中国大地生机盎然,传统的军营里每天都发生着春天的故事。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处工作的,聂勋材是我的处长。我调新闻处工作之前没有上过专业新闻院校.也没有经过专业新闻培训.平素虽然写点散文杂感,也只是业余爱好。现在一下到了“新闻官”的岗位,心中不免几分惶恐。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角度运用广泛,这方面的经验总结也已不少。本文所要做的,是就新闻角度由什么构成和它的基本功能,做一点理论探讨。 现在讲新闻角度,较多的说法是“侧面”。有的新闻学辞书也把新闻角度表述为“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这种情况姑谓之侧面论。侧面论的一个突出不足,是只讲到了事物的横向联系,而忽略了纵向联系。因为这样,就不能说明仰角度、俯角度等问题。侧面论也不能说明角度的“度”即角度的大与小,因为一个侧面并不必然比另一个侧面大或小。 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是什么?《新闻学大辞典》将新闻角度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闻”,人们已经做了和必将去做许许多多的章,本只涉及会议新闻与社会新闻的两个问题的两个小角度,与新闻界朋友探讨之,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记者,光埋头实践而不作理论上的总结、升华,就不能更好的实践。他所走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循环往复,从新闻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我在陕西日报《经济特刊》做了五年编辑、记者,几乎跑遍全省各地,编写了差不多数百万言的经济稿件。其中有不少篇章获奖和受到有关领导与群众的认可。总结这段新闻实践的历程,感受颇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采写经济新闻中的哲学思考。一个记者的理念问题,也就是他的世界观,方法论,往往能帮助他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由现象到本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一…  相似文献   

20.
原鹏 《新闻爱好者》2006,(10S):54-55
穆青离去已经快3年了,当一代新闻巨擘的身影渐行渐远,留给人们的不应是淡忘,也不应仅仅是怀念,而应是充分地挖掘他所留给后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应该既包括他崇高的人品、优秀的作品,也包括他的新闻理论。然而,纵观今天众多有关穆青的文章,我们发现,人们对其人品和作品给予了充分的热情,而对其新闻理论的关注和挖掘依然十分有限,这对于在新闻实践与理论领域都颇有建树的穆青而言,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正是出于对这种遗憾的弥补,笔者不拙浅陋,管中窥豹,对穆青的新闻采写理论进行了粗略的梳理,不仅作为一种纪念,也希望有助于人们对穆青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