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五四的启蒙理性,我们忘不了《新青年》,也不应忽略一个直接策划、参与“五四”行动的学生社团———新潮社。新潮社为《新青年》派的学生所创立的社团,于1918年底成立于北大,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阵地。其领袖人物为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徐彦之等。他们反对科学主义的决定论,试图在形而上学中去追求和建立信仰以指导人生,恢复人的独特感性存在和自由创造能力。为建立这种信仰以达到启蒙之目的,“新潮”选择了宗教和心理学两大渠道。这是一种独特的策略。一宗教一直被启蒙界认为是反科学的,反宗教也一直是“五四”…  相似文献   

2.
“崇奢黜俭”思想是近代中国消费观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消费观,它不仅鼓励积极消费以扩大市场.为生产发展创造市场前提;而且反对壅积财富,主张投资兴办实业以强国富民。“崇奢黜俭”既是对传统消费观的批判,同时也是对近代消费观重构的一种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 一、新潮小说的超距叙事方式与陌生化效应 新潮小说从马原、洪峰到苏童、余华、格非、已经“新潮”了好几年.作为一种文学探索,它似乎很得评论家们的青睐,但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它却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它的陌生化效应,这种陌生化的关键又取决于它的超距叙事方式. 1文学作品的审美愉悦首先在于它是否能引起读者的情感震撼和共鸣,而新潮小说着意追求的就是不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它们往往用一种荒诞的表述方式和冷漠的叙述语态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荒诞感悟。 如果说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还有物我合一的因素在其中的话,新潮小说所追求的则是绝对的“无我”,尽量不渗入“我”的半点情感于“物”之中,甚至拒绝对自己所表现之“物”的  相似文献   

4.
“新潮音乐”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的音乐现象之一,对于这一有着特殊意味的文化现象,文章将从1、“新潮音乐”与大众的关系;2、“新潮音乐”与传统音乐结合的情况;3、“新潮音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态势这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路遥小说以一种接近甚至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对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史诗”进行了全景性的拓展,与时俱进地赋予过往那种“社会主义新人”以新的质素,并把原有的“政治激情”转换成日常化的哲理抒发。这种革命现实主义的写作姿态和叙事方式,背离了后革命时代精英文坛在各种“新潮”观念裹挟下关于纯文学的想象和设计,却满足了普通大众对历史统一性的渴望,弥补了因政治祛魅和市场侵蚀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真空,从而造成了路遥小说不被精英文坛重视却在普通读者中持续畅销的“路遥现象”。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新的艺术形式———“快闪”,不经意间进入大众视野,并迅速被世人接受。“快闪”是艺术教育中新的艺术形式,为艺术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带给人们大众之美与创意之美,令人清新、温暖。  相似文献   

7.
论祝由     
祝由,众所周知在一个时期曾被看做一种伪科学而大加否定。但是近几年来,它被解释成一种精神诱导法,从而开始为大众所接受,并且有关报道也大量涌现。但是这里我所谈的“祝由”并不是从这方面论述的,而是从另一方面论述的。 “黄帝问曰:可祝而已者何?歧伯曰:“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以生者,可祝而已也。”(《灵枢·贼风》)。可见“祝病已”者,是因为知道病的“所生”、“所胜”,而在历史上因“祝而已”之例也不是没有记载。中国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8.
张欣的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异峰突起,关键在于其突破文学的“自律”观念,建立一种与大众亲和的文本,从而把审美与商业结合起来,成为当代通俗文学的典范之作。试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表达与想象:大众的生存本真,二、好看与轻松:吸引大众的文本,三、价值冲突描绘:大众情感的释放,四、优雅神话:是怀旧也是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9.
张清华 《师道》2023,(7):13-14
<正>一、概述(一)“佛系教师”相关概念界定2014年,日本网络流行语“佛系男子”的出现掀起了“佛系+”亚文化浪潮,传递出一种顺其自然、无欲无求的价值追求。伴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佛系”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逐渐成为人们应对现代社会压力的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表征,在教师群体中的渗透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在,老百姓看不懂的画很多,读不懂的诗也很多。据说新潮的东西就是这个“朦胧”值钱。对于视觉艺术一时看不懂不要紧,可慢慢看,反复读,几遍之后总会有点结果。不知什么时候,让人听的艺术——歌曲也跟着“兄弟姊妹”操起了“朦胧”味。“朦胧”的本意是不清楚,模糊。现代艺术家门借它来指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为了追求艺术的新天地是应该提倡的,而不顾艺术门类特性的乱“朦胧”则易失去艺术  相似文献   

11.
韩晨瑄  严丽 《江苏教育》2022,(29):10-12
书法是一种物型文化形态,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诗歌是流注其中的一种文化气息。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境界、韵味的“中和”之美,也是一种主观心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书法与诗词的“传志”,有助于学生“树德”;书法与诗词的“结合”,能因其“实用”而服务和教化大众。  相似文献   

12.
陈华 《文教资料》2007,(3):159-160
对于今天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来讲,艺术家们想要被大多数人认可就要从新定位,在形式和内容上就要寻求突破和创新,就需要他们找到新的契合点。于是“跨界”就成为突破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这种音乐艺术种类之间的相互交融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更加激发了音乐家们对艺术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大众数学”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数学”是8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数学教育思想,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我们从这一新的角度出发来阐述一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认识上应首先澄清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正确认识“大众数学”的意义“大众数学”(《Math...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生活化的出现标志着一种社会文化的创建,代表了一种国际性的生活标准和趋势。随着北京市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体育生活化示范区”的出现和探索,标志着中国体育文化发展道路上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突破:体育从追求国家金牌转向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体育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服务于生活。体育走向大众,体育进入生活也是体育在当代社会的必然取向,也是体育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1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似乎集中了两种复杂的品性于一体:一方面她是美国爵士时代典型的追求个性和自主“新潮女子”,另一方面,她又是被动、逃避,“无力”的女性。文章以波德利亚的消费文化观点分析“新潮女性”,认为消费社会对女性的“物化”是黛西“无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从音乐的发展与人类的需求来看,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是一对存在统一性的矛盾.“大众”音乐与“小众”音乐之间存在严重的产业利益问题,但两者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音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都验证了严肃音乐可以大众化,通俗音乐也登大雅之堂,面向大众和面向小众的音乐之间的互动和互补是音乐发展的本质内涵.音乐的娱乐属性及当今市场供求关系不断驱动演出市场的“大众”化追求;而音乐艺术的深刻内涵与特质、音乐受众的多元化结构,则要求音乐市场也要关注“小众”群体的艺术欣赏需求.培育音乐演出市场要用市场思维将音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处理好“大众”与“小众”的关系,实现多重音乐间的互动,产生最佳的市场活动效益.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教学课堂的反思,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这就是理想中的“生态课堂”。生态的课堂就是人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追求绿色,追求生命之美,张扬生命之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大自然的本色。  相似文献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似乎集中了两种复杂的品性于一体:一方面她是美国爵士时代典型的追求个性和自主“新潮女子”,另一方面,她又是被动、逃避,“无力”的女性。文章以波德利亚的消费文化观点分析“新潮女性”,认为消费社会对女性的“物化”是黛西“无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时下,只要打开报刊、点击网络,“潮人”一词频入眼帘,勾住眼球。 “潮人”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来自日本,是“追求新潮之人”的缩写。众所周知,日本人追求新颖奇特,那里不仅是国际知名品牌服饰的云集地,还形成了一批以精致的细节、大胆的造型、鲜亮的色彩、个性的混搭为特色的时尚品牌,在那里总能找到世界各地都没有的特别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