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行动方式,主要特征表现为聚焦于个体经验,用年代学方法表述个体经验,搜集故事,重新讲述故事,编码并确定主题,描述情境与背景,与参与者全程合作。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从个体那里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个体的故事,按照主题或类属解释个体的经验故事,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操作过程、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2.
《宁夏教育》2008,(12):80-80
教育叙事研究常常围绕三个事件展开:现场、现场文本和研究文本。现场是研究者考察的对象,是研究者亲身体验生活和获得现场经验的过程。现场文本是指研究者所获得的现场资料,是对研究对象的经验或故事的记录、描述和现场思考。研究文本以前两者为基础,但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它回答的是经验的意义及其相关的重要问题,可以形成描述的、解释的、讨论的或叙述的文本等多种格式。  相似文献   

3.
叙事是人们感受生活和经验,徜徉于故事的方式。生活世界中的叙事研究由来已久。学校教育叙事研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叙事研究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课堂现场叙事,教师成为倾听;教师自我叙事,教师成为反思;教师合作叙事,教师作为合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叙事研究的复兴,强调扎根于教育现场,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意义体验的叙事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成为了教育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尽管叙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从叙事学、文艺理论中借鉴过来的,但叙事教育社会学研究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野.叙事教育社会学研究过程的实质就是从教育现场到研究者在教育现场中形成的现场文本再到凸显研究者意识的研究文本的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声音与签字即是研究者意识的具体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教育叙事探究是关于"讲故事"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个基于现象基础之上的"从现场到现场文本再到研究文本"的过程。"三维空间"是教育叙事探究的核心概念。教育叙事探究者在获取现场文本时就时刻处在不同的"三维空间"中,进而寻找到教育的真正问题。过往关于教育叙事探究存在三种质疑之声:没有理论假设的叙事难以提取结果,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低,理论提取呈现多元化。清晰地认识"三维空间"的概念有助于对三种质疑之声的再认识,进而在整体上对教育叙事探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要求研究者进入教育现场,走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与互动、关注与倾听,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正被其使用着的实践性知识.如何把研究者的现场体验、现场文本转换为研究文本,最后得出诠释性结论,即如何对所获取的叙事性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诠释,是研究者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介绍了几种叙事分析方法,包括整体一内容、整体一形式、类别一内容、类别一形式的矩阵分析模式,以及美国社会学家瑞斯曼提供的三种分析模式,意在为课题研究①提供可借鉴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教育叙事研究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经验为出发点,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进行叙事研究,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最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新型教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许多专家学者认识到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最重要的追求。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是"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出现与兴起,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史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为故事与"碎片"、从"文本"到"修辞",以及影像资料的运用。职业教育叙事发展存在着"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为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叙事方式单调等方面。新文化史所取得的突破,为职业教育叙事的转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历史叙事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教育叙事的首要原则是"教育性"。具有双重学科属性的教育史学,其叙事研究也兼有教育叙事和历史叙事的特点。教育史叙事的"真实性原则"体现在"生活真实"、"逻辑真实"以及"情感真实"三大层面;其"教育性原则"体现在"教育性的历史"和"历史的教育性"两大层面。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历史的"真实"叙事得以被重新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空间是承载教育生活的现实基础,教育叙事是展现教育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指将教育故事的书写建立在空间面向的基础上,将教育叙事中线性的、静态的经验存在转变为关系性的、动态的存在。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教育叙事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深描教育“现场”,凸显教育真实在社会画面中的“景深”,对人进行立体认知。因此,需要从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观察角度、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理解向度和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表述维度促成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11.
自1980年代开始,台湾当代小说叙事所呈现的多样性和探索性成为台湾文学叙事演进的重要显现形态。其中,后设叙事以形成隐喻、诉说虚构的方式来实现叙事本身的自我意识,互文叙事在文本相互指涉的关系中形成了反悖和反思的叙事立场,迷宫叙事以"话语游戏"手法制造了独特的阅读感知和体验。在新叙事学的视阈里进行考察,后设叙事、互文叙事和迷宫叙事已成为台湾当代小说最为重要的三种叙事模式,同时它们所蕴含的个性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台湾当代文学的独特品格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Framed by a question around vulnerability in narrative inquiries, we show the multiple ways that vulnerability is evident in narrative inquiry. We take up the concerns around vulnerability to show how, as narrative inquirers, we are searching to find ways to think with vulnerability and with what others have called neglected narratives. Drawing on one study with Aboriginal youth and their families, we make visible how questions of vulnerability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framing of research puzzles, selecting participants, and moving from field to field texts to interim and final research texts. In composing final research texts, we struggled with the notions of vulnerability that are placed on Aboriginal youth by labels and single stories. These assigned vulnerabilities lead to interpretations that could create experiences of judgment. We returned again to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experiences visible, in order to shift understandings of who Aboriginal youth are, and are becoming, in a complex world that will not write over or ‘erase their Indianness’ nor their or our vulnerabilities. We showed the ways questions of vulnerability are inextricably interwoven into narrative inquiry.  相似文献   

13.
人类心理有一种基本的叙事结构,它是揭示、表现人的存在意义的重要方式。自然科学的心理学仅仅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方式。在我们的心理自我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中,故事或叙事是第一位的。生活叙事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现象学的叙事治疗着重于人们从生活经验中构建故事的方式;治疗是治疗师和当事人合作创作故事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荒诞叙事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与主体意识的不确定性息息相关。主体意识的不确定表现为作者对意义的不确定和对价值秩序的迷茫困惑,从而使中国现代叙事文本在叙事主体、叙事距离、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形成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熔事”与叙事:论绝句艺术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诗歌鉴赏,习惯于从"情景"概念出发,但这一概念只是一味地强调情景之间的"交融",从而或多或少在无形中遮蔽了诗歌中"叙事"艺术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诗歌中的"事",对于"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把"熔事"艺术作为一种鉴赏角度来关照唐人绝句,将产生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所谓"绝句熔事"之论,则是意在通过"绝句"之体,来揭示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方式和不容忽视的艺术成就,这也为绝句的艺术鉴赏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围城叙事”是现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总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决定了家族小说的深层结构和叙事主链的同构性。历史寓言叙事模式、全息影像叙事模式和个人心史叙事模式是“围城叙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辅导员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实践逻辑的叙事研究,发现地方院校辅导员发展路径的实践逻辑及其经验图示具有“内生”性和“外源”性等特征,并勾勒出了地方院校辅导员在职场场域内“入职、培训、考核和转岗”中情境图景。地方院校辅导员发展只有通过“内生”性和“外源”性的发展路径才是最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 ,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 ,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 ,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 ,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 ,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 ,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