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何事物都具有审美价值,即能够带给人以一定的美的感受,一篇好的录音报道犹如一部微型广播剧和一件小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如何提高录音报道的审美价值呢?笔者认为,应该在选材、立意,以及采录音响和安排结构等方面做好文章。选好题材提高录音报道审美价值的前提条件。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搞录音报道,只有那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同时又具有良好音响条件的题材才适合搞录音报道。有的记者在采制录音报道方面缺乏选材的基本功,常常单纯考虑题材的新闻价值,而忽视它的表现形式,即自然音响等因素,显然,这…  相似文献   

2.
以记者特有的新闻敏感捕捉重大报道题材李彩英在“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优秀广播作品评选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勉之采制的录音报道──《挖墙脚的人们》,以其题材重大、内涵丰富深刻、社会反响强烈和广播特点鲜明等优势,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一等奖。这...  相似文献   

3.
今年,在评选1988年度京郊广播好新闻中,出现了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就是“带响”的报道较前明显增多了,而且无论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运用以及录制效果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带响”的,这可说是广播台、站记者、编辑的一句行话。谁都知道,广播的特点是让人听的,是靠声音传播内容的。而带响的报道,就是根据广播这一特点,利用新闻现场实况录音或新闻人物谈话录音所进行的报道,即通常说的录音报道。录音报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广播里常用的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录音特写、录音评论、现场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4.
在广播记者和听众中间,有一些人喜欢称录音报道是“带响”的报道、“带响”的新闻。按照广播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就要多采制各种题材各种式样的所谓“带响”的报道。这“带响”的新闻比文字新闻更富有传真性和感染力,能充分发挥广播工具的妙用,充分显示新闻广播的声音特色和声音优势,所以它是新闻广播的很重要很有生气的一部分。然而目前的状况,新闻广播中的这种“带响”的报道却是太少了。我们很需要把问题提到是否认真按广播规律办事的高度来认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多采制各种题材各种式样的“带响”的报道。须知,这是新闻广播个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各种式样的“带响”的报道,可以统称它为录音报道。录音报道,是若干广播新闻体裁(形式)的一种总称。凡是记者  相似文献   

5.
事件或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牵涉到记者的选题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有些东西没有新闻价值或价值不高,还拼命在那里写。——前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 业内人士常说:有了好题材,这篇报道至少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高不高,就看记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话。但是,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地区的记者,有的人好题材用不完,常常出大稿、好稿;有的人虽然忙忙碌碌,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总也抓不到好题材,等到别人报道了方感遗珠之憾。其实这里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6.
采制录音报道录不到典型音响就不能取得成功,音响是录音报道的生命。正因如此,广播记者往往忽视了记者语言的作用,轻视了记者语言的写作。实际上,没有好的记者语言,音响再典型,录音报道也不会成功。记者语言在录音报道中具有音响不能替代的作用,它关系到录音报道的成败。记者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录音报道中,音响只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是新闻事件中有典型意义的片  相似文献   

7.
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广播新闻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录音报道日趋成熟。在录音报道中,录音素材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 所谓录音素材,也就是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和新闻事实,在新闻事件现场以录音形式采集,而尚未经过整理提炼的现场音响的原始材料。在录音报道中,除使用录音素材外,还使用记者语言。当记者语言以文字表达形式与录音素材相结合时,录音素材应占录音报道中的主体地位。 文字与录音素材相比,后者居主。在录音报道中,记者语言有录音素材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记者语言与录音素材在录音报道中,在数量上不是平分秋色的,也不可能形式模式或  相似文献   

8.
广播新闻的音响报道分为录音报道和直播报道,其中录音报道是广播媒体平时用得最多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分为录音新闻(消息)、录音通讯(专稿)、录音专访、录音特写、录音连续(系列)报道等."录音报道是记者将实况音响采录后,加上文字解说制作而成的广播新闻报道,它是所有采用录音方式进行报道的广播新闻体裁的总称."①在广播录音报道中,各种实况音响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元素,充分利用好能体现新闻价值的实况音响,是广播记者必须练好的一项基本功.为此,笔者将从音响采集的现场性、音响选择的典型性和音响合成的逻辑性三个层面,对广播录音报道中利用实况音响的重要性作一番新探.  相似文献   

9.
在录音报道中,现场直述就是记者在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现场直述其言,以口头方式报道新闻。记者的口头报道与记者所选用的现场录音素材同步进行录音,形成记者语言与现场录音素材结合为一体的报道素材,然后再筛选、复制成录音报道播出。那么,这其中记者的语言有什么要求呢? 第一、记者要有充分地心理准备。因为现场录音报道不同于现场转播,所以记者的报道不是照相式纯客观的看到什么说什么,而是要服从已经确定或者一定的报道要求。记者的报道语言在现场录音后,回到编辑部又只能是进行必要的筛选整理,而不能  相似文献   

10.
录音报道,要坚持真实原则。然而,一些记者,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原因,往往制出虚假的录音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记者的意志办事。记者按事先想好的路子写好稿子,将被采访人请到指定地点念稿子。有的记者采访结束后,见录音效果不好,于是找一个声调相似的人代替说话,造成严重失实。二、主观臆断,编造新闻。某台一记者为反映四  相似文献   

11.
广播是以声音为手段传播新闻的媒体,广播语言因新闻体裁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录音报道中的记者语言,就具有鲜明的与录音素材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特色。录音报道中的记者语言,是录音报道的组成部分,是录音素材之  相似文献   

12.
录音素材在录音报道中的主体地位,历来是从事广播新闻采访工作的记者编辑以及从事广播研究的专家学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当然,随着广播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和录音报道的日趋成熟,录音素材在录音报道中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运用的录音素材成为录音报道成败的关键所在。要正确认识录音素材在录音报道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弄清楚录音素材的基本概念,给它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其定义是:录音素材是以录音形式采集的新闻事件现场音响的原始材料。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将形成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许姝雯 《视听界》2010,(2):101-101
一,表现真情而不是假意 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必须产生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之上,情感题材报道绝不能靠主观臆断和猜测,应处理好新闻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关系。记者要做新闻主人公可信任的朋友和话语的记录者,原生态地展示和记录主人公真诚、真实、真切的情感表白,让情感题材报道可信、可感、可叹。吴江电台的一篇曾获苏州市政府奖一等奖的情感类民生新闻Ⅸ挚爱,把生命点燃》,讲的是吴江市盛泽镇一位叫邬洪宝的女子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致高位截瘫,卧床11年,丈夫王兴观无微不至地照顾她。除了一些细节描写,报道更多地用采访录音来表现这对夫妻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顾名思义,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深入到所发生新闻事件的现场边观察采访,边描述解说,边录音的新闻广播形式,它具有迅速及时、现场感强、内容精练、结构单纯等特点,用以报道预知的、空间跨度小、有强烈音响的新闻事件。“现场”是最基本的特征,现场观察、现场述说、现场采录是构成这种报道形式的三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叫“现场报道”。有的记者在现场录了实况音响,回到编辑部再录下自己的解说,然后复制合成,这不能冠以“现场报道”之名,只能叫做“录音报道”。还有的记者远离新闻事件现场,把写好的稿子对着话筒念一遍,传回编辑部,这更不能称为“现场报道”,只能说是某某记者的报道而已。  相似文献   

15.
时效性强,带音响,被公认为是广播新闻的特点,电话采访录音报道则是充分体现这些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所谓电话采访录音报道,就是记者通过电话进行采访,然后将采访录音播出。电话采访录音报道这一形式,西方广播界采用的比较多,出现了不少优秀报道。曾被我们国内一些新闻刊物刊载过的  相似文献   

16.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广播新闻作品里的“声音”由语言表述和音响素材构成,其中音响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和竞争手段,音响也是录音报道传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广播专家巴宾科在谈录音报道时说:“录音报道是录音记者运用广播手段重现某一或某些事件的一种音响画图。”“每一篇录音报道,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明确的目的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就初步考虑到在这个录音报道中选用几个什么样的录音场面,能帮助这个录音报道充分表达出它的主题思想。”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一篇好的录音报道.凭借记者对新闻事实和新闻现场真实的阐述及人物谈话、实况录音,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真实可信之感,反之,采访与后期制出来的“翻版”就会让人听得别别扭扭,甚至让人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确保录音报道的真实,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闻事件的现场录音必须是新闻事件发生时或发展中的当时当场的实况录音。比如党的十六大开幕.所做的录音报道、所用的开幕大会的全部录音必须是当时当场的实况录音,就是说,采制的录音必须一次成功,没录上或没录好,都不可能也不允许重录、补录。更不允许用别的录音代替,甚至是随意更改一下。  相似文献   

18.
“带响报道也应求短”,这本来是我在《怎样录制好带响报道》一文中想强调而未能谈及的问题,这里不妨简单说说。1988年度京郊好新闻评比中,带响报道较前明显增多,而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运用及录制效果等均有长足的进步,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是,也普遍存在着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篇幅过长,大都十几分钟到二十分钟。当然,若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录制得好,长一点也无可非议。而问题是,不少报道题材显得一般,文字过长过繁,音响选用不精练,无形中影响了节目质量,其宣传效果并不理想。那么,究竟怎样使带响报道短下来?我看是否应注意这样三点: 一、要选准题材。谁都知道,带响报道是广播新闻的一大优势,它以声音为传播媒介,采用录音手段把新闻现场的实况音响或新闻人物的言谈话语  相似文献   

19.
吴冷西同志提出,广播应“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广播。独家之优势”何在?在于录音报道。录音报道最能体现广播的特点和优势,是广播记者必须下大力气去掌握好的一种报道形式。一个广播记者不应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文字记者,而是应该善于用自己手中的录音机录下各种音响,用声音向听众讲述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使用采访机做录音报道的记者,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广播记者。  相似文献   

20.
<正>报道一个普通庆祝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是工作中的常态,做起来易如反掌。然而,想在一般化报道的背后,再捕捉挖掘到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好新闻”,揭示其社会意义,实则是一件难事,它不仅考验记者的责任心,也考验记者发现判断和采写“好新闻”的能力;它不仅需要记者具备新闻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也需要记者为一则好的新闻题材迸发出一股新闻激情,以及不厌劳累采访的吃苦耐劳精神。回忆荣获广东新闻奖作品——《圆了60年的报恩心愿》一文的采编经过,我们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