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氧化氮及其合酶广泛存在于各种肿瘤细胞株与实体瘤组织中,并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方面具有双重作用。本文就NO及其合酶在肿瘤中的特性作一综述。内容涉及NOS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肿瘤组织释放NO的特点、NO对肿瘤演化的双重作用及NO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研宠物犬乳腺肿瘤发病情况及常见类型。方法:选取30例犬乳腺肿瘤临床病例用于组织病理学分析;收集手术治疗犬的完整门诊资料及肿瘤组织,记录患犬品种、年龄、肿瘤特征等信息。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镜检肿瘤组织切片,依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分类。结果:乳腺肿瘤在小型纯种犬中高发(90%),其中贵宾犬位居发病率第一(33.3%);发病群体主要为8~13岁的中老年犬(80%),未见4岁以下及15岁以上患犬;肿瘤大小影响肿瘤类型,直径在3~5cm的乳腺肿瘤恶性占比最高(81.8%)。30例犬乳腺肿瘤中包括12例良性(40.0%)和18例恶性(60.0%)。结论:良性肿瘤按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腺瘤、纤维腺瘤、乳头状瘤;恶性肿瘤由低到高依次为导管内乳头状癌、混合癌、浸润性癌,其中浸润型癌是总发病率第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微创内镜技术作为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的新型方式迅速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超声内镜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包膜完整性及所处位置(位于浅肌层或深肌层)、与浆膜层的位置关系和肿瘤与固有肌层紧密接触长度占肿瘤包膜长度的比例来评估完整切除率、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情况,进一步指导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创新点:首次提出通过超声内镜术前评估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在固有肌层中所处的位置及与固有肌层连接的长度选择内镜下治疗方式,可以提高完整切除率及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及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4年02月至2016年6月接受内镜治疗的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资料,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临床结果及术后随访资料。结论:肿瘤包膜的完整性与完全切除率密切相关。起源于深肌层以及与固有肌层为宽连接的黏膜下肿瘤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穿孔可能性较大。通过超声内镜术前评估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包膜的完整性、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固有肌层连接的长度,有助于提高完整切除率和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均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此项技术的日益成熟,有望解决传统肿瘤治疗技术难以根治肿瘤的缺陷。文章就肿瘤基因治疗的策略、取得的主要成就、治疗的新途径、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是多基因参与的一类复杂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环境因素是大多数肿瘤的病因,但暴露于相同环境的人群只有少数个体发病,提示个体的遗传易感因素起重要作用。许多年来,肿瘤领域的科学家在寻找肿瘤遗传易感基因方面进行了大量卓越的研究,相继发现了一些高外显度的肿瘤易感基因(先天性突变基因)。然而这些易感基因只在某些罕见的家族性肿瘤中出现,而绝大多数常见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等并不存在特异的先天性突变基因。那么什么是大多数常见肿瘤的遗传易感因素?这个未知问题已成为肿瘤学乃至生物医学领域积极探讨的基本科学问题。近日,记者采访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林东昕教授,请他介绍了遗传因素对于肿瘤预防和治疗方面的重要影响。林东昕教授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同时兼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在研究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肿瘤免疫等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2006年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由林老师为第一完成人的"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自制声学造影剂在动态观察和指导经皮50%乙酸注射治疗兔移植肿瘤中的作用.方法:10只纯种新西兰白兔双侧大腿部种植VX2肿瘤12~21d行乙酸注射治疗.治疗前后应用自制声学造影剂配合彩色、能量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造影后残留血流部位确定乙酸再次注射部位及剂量,至肿瘤内血流完全消失.治疗完毕取出肿瘤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超声造影剂显著增强肿瘤彩色、能量、脉冲多普勒血流信号,显示残留肿瘤血流,10只肿瘤兔的18个肿瘤治疗后病检仅1个肿瘤内见瘤细胞,余肿瘤全部坏死.结论:自制声学造影剂在动态观察和指导肿瘤治疗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胃泌素体外促大肠癌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泌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在大肠息肉、大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大肠息肉和肿瘤组织体外培养并用五肽胃泌素及丙谷胺干预,用放免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并分析其意义.结果:大肠肿瘤组织中胃泌素组EGF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腺瘤组织中胃泌素组EGF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胃泌素+丙谷胺组.结论:胃泌素能够促进体外培养大肠肿瘤及腺瘤组织中EGF的分泌,从而促进肿瘤生长,丙谷胺可部分抑制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参与了肿瘤的侵袭转移。随着对肿瘤侵袭转移的进一步研究,ICAM-1有望成为肿瘤转移及预后的标志物,成为肿瘤基因治疗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对64例尿路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结果是示:ER、PR阳性率分别为53.1%和50.0%;其中在高分化癌中ER、PR表达高于低分化癌;分级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R、PR阳性率随肿瘤分期升高而下降,但分期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单发肿瘤、多发肿瘤及复发肿瘤之间,男女两性肿瘤之间及尿路各部位之间,ER、PR阳性表达率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路移行细胞癌ER、PR有较高的表达率.且和分级正相关,提示ER、PR表达可能对尿路移行细胞癌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可作为肿瘤愈后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71例大肠癌患者耐药基因蛋白与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胸苷酸合成酶(TS)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大肠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P-gp的表达与肿瘤组织类型、UICC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组织类型、UICC分期无关(P>0.05);GST-π的表达与各个指标之间均存在相关(P<0.05);TS的表达与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UICC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侵犯深度无关(P>0.05).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UICC分期、肿瘤组织类型及TOpoⅡ、GST-π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大肠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检测对肿瘤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UICC分期、组织类型及TOpoⅡ、GST-π的表达可作为大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抑癌基因是人类正常细胞中所具有的一类基因,对细胞的增殖分化有调节作用。染色体体臂上某一区域非随机杂合性缺失导致抑癌基因的丧失,从而促使肿瘤发生。本文总结了第17号染色体短臂(17p)杂合性缺失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该研究不仅为我们定位新的抑癌基因提供了基础,为肿瘤的预防、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好理解肿瘤的分子进展。  相似文献   

12.
癌症的产生是个多阶段的过程,它实质上是由于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这类突变发生在两类互相作用的基因即癌基因与抗癌基因上。癌基因与抗癌基因,分别作为细胞生长的正负调节因子,共同参与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p73 基因与p53 抑癌基因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p53 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与50 %的人类肿瘤发生有关。p73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及调节上均与p53 蛋白相似,且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p73 能否作为候选抑癌基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DNA甲基化是真核生物DNA的正常内源性修饰方式 ,它由DNA甲基化转移酶催化发生。但DNA甲基化异常在肿瘤发生中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表现为抑癌基因高甲基化所致的基因失活和原癌基因低甲基化所致的基因激活 ,引起与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异常 ,造成细胞恶变形成肿瘤。文章总结了DNA甲基化异常对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在肿瘤发生中的可能机制及针对高甲基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传统"信噪比"公式进行修正,然后对带有能够确定出肿瘤类型信息的基因表达谱样本的2000个基因数据进行剔除冗余数据处理,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并对分类效果进行检验,说明修正的"信噪比"在数据冗余处理效果比较好,可以找出一种被命名为"信息基因"的决定样本类别的一组基因"标签",希望修正的"信噪比"对癌症领域中肿瘤样本处理上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17.
目前,人们研究肿瘤的热点已经从癌基因转到抑癌基因,在已发现的数个抑癌基因中,p53、Fas、p16、Fhit、nm23、BLCAP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也是宫颈癌研究的热点.p53和p16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来抑制细胞增殖;Fas通过与其配体FasL或其单克隆抗体结合后,诱导Fas所在细胞凋亡;Fhit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发挥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nm23则是通过改变nm23基因的编码产物二磷酸核苷酸激酶(NDPK)从而引起NTP产生不足,参与浸润、转移过程;BLCAP是一个新近发现的宫颈癌相关抑癌基因,其功能及性质尚不大清楚.  相似文献   

18.
siRNA抗肝癌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siRNA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在肝癌治疗中,运用siRNA技术构建相应的siRNA载体,分别作用于与肝癌发生相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他相关因子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基因表达、抑癌基因突变、细胞周期素的过度表达、过度表达的生长因子和受体以及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这些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已从体外试验过渡到体内试验,为肝癌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siRNA技术为肝癌以及其他肿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siRNA技术作为一项即将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作为临床治疗目前条件尚不成熟,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吴翰桂 《台州学院学报》2004,26(3):46-49,57
目的:探讨原位检测内源性基因表达产物的灵敏方法,研究IgA样新基因SNC66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组织切片原位逆转录反应后进行原位PCR扩增,在扩增过程中掺入地高辛标记的尿核苷酸,再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加以检测。比较SNC66在大肠癌、胃癌、肝癌组织与相应的正常配对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0个循环时,37例大肠癌标本中有14例呈阴性,18例弱阳性,5例强阳性;20例胃癌标本中有6例呈阴性,9例弱阳性,5例强阳性;所有肝脏组织和肝癌标本都呈阴性表达。25个循环时,大肠癌10例阴性,27例强阳性;胃癌4例阴性,16例强阳性;所有肝脏组织和肝癌组织标本都呈阳性表达。相应大肠粘膜和胃粘膜标本则无论是25个循环,还是10个循环,都呈强阳性表达,但着色程度前者高于后者。结论:原位RT-PCR是一种检测内源性基因低拷贝转录产物mRNA的灵敏方法。基因SNC66是一个消化道肿瘤相关性基因,在大肠癌和胃癌组织中存在明显的表达降低或缺陷,但与肝癌之间不存在相关性。SNC66可作为侯选的消化道肿瘤的抑癌基因加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