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智者。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从未著书立说,但是他影响着整个西方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两个教学方法的背后又蕴含着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论孔子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生命观包括乐观的生命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具有审美特征的人生境界三个部分。孔子的生命观对于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人生困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事业观、生死观和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西方第一位人生哲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透过苏格拉底的真、善、美三原则分析了他所强调的,一条通过个人的自我认识,由无知到知,由知到德,最后通向至善的人生境界之路.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苏格拉底的"善",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尼采的"精神三变",中西方历史上存在着各种人生境界学说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各自划分人生境界的标准及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为当时士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道路。它不仅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表明了孔子的艺术功用观。孔子将艺术与人格建构、审美与人生相联系,并努力追寻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艺术不应仅仅是劳作之后的消遣,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这是两位分别开启了东方与西方思想历史长河的时代巨人。在他们身上既能找到许多相似之处,又能看到古代东西方思想的异趣所在。在此凝神漫步,我们更能发现先秦、古希腊思想化中发人深省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早期人类思想吏中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二者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与方法也迥然相异:可以说孔子更是一个道德实践家,而苏格拉底更是一个道德说教家.但二者道德教育的现实和理论起点却又有诸多相似点.比较、反思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批判性地吸收我国古代和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因素,推进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建设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实在是中国古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以为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首创。这对于言必称希腊的西方学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在中国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界),这就未免“数典忘祖”。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格拉底才出生。[1]所以孔子才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除此以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先后创立了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并把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西方教育史学界(包括原苏联教育史学界),只重视对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整理研究,认为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渊源,但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却没有应有的认识和评价。我国教育史学界普遍认为,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即东方渊源和西方渊源。东方渊源指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西方渊源指的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研究,阐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异同,特别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侍坐章"以异乎寻常的生动记叙.把孔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老师问志"、"学生言志"和"教师评志"的结构安排娓娓道出,使读者于循循善诱中领略和品赏这位圣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孔子"哂由",与其说是"其言不让",毋宁说是子路的性格使然.子路"好勇过我"导致的偏执、狂躁,在思想方法上很难做到贵"和"而尚"中". 因为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实践和谐以达"礼",就要"贵和"以"尚中",即"礼之用,和为贵".曾点言志的宇宙快乐观,其中洋溢的生命情调和人生境界,符号般地象征和代表了经典孔门的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以及由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所高度凝练的哲学观.这是孔子"哂由""与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一生孜孜的探索,苦苦的思考,设计出理想的人生境界,确定了完美的人格标准,其标志就是君子人格观的形成。本文拟就孔子的君子观的基本内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的君子观的内涵是什么?孔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述,多达数十种。笔者认为,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是对君子观内涵全面的、系统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侍坐章”以异乎寻常的生动记叙,把孔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老师问志”、“学生言志”和“教师评志”的结构安排娓娓道出。使读者于循循善诱中领略和品赏这位圣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孔子“哂由”,与其说是“其言不让”。毋宁说是子路的性格使然。子路“好勇过我”导致的偏执、狂躁,在思想方法上很难做到贵“和”而尚“中”。因为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实践和谐以达“礼”。就要“贵和”以“尚中”,即“礼之用,和为贵”。曾点言志的宇宙快乐观,其中洋溢的生命情调和人生境界.符号般地象征和代表了经典孔门的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以及由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所高度凝练的哲学观。这是孔子“哂由”“与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因材施教是地道的教育原则,当人们追溯这条原则起源的时候,追到了西方的圣贤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圣贤孔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被后人归纳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可以从两位圣贤展开教育实践的不同前提进行分析,判断一下苏格拉底和孔子谁更像教育学意义上的教  相似文献   

14.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披露,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位。这自然是应当的、正确的。但是,在西方的教育史界,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实践,没有应有的认识和评价,当然更不可能阐明它在世界教育史、教学论发展史中的地位。他们只对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津津乐道。甚至西方有关的专题教育史书,在论述教学方法发展史时,也不论及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提及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我国教育理论界公平地指出,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即东方渊源和西方渊源。东方渊源指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西方渊源指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既然是两个渊源,西方教育史家只提到西方渊源,不提东方渊源,这是不公平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研究,阐述二者特别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以及在教育史、教学论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致思死亡的路径上,孔子是“由生观死”,而苏格拉底是“直面死亡”;在死亡的价值问题上,孔子是基于群体关怀的“杀身成仁”,而苏格拉底是基于个体关怀的“舍身求善”;在超越死亡的方式上,孔子是“此岸的超越”,而苏格拉底是“彼岸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陈晓慧 《陕西教育》2010,(1):124-125
启发方法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方法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实质上反映的是他们所代表的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陈军 《上海教育》2013,(25):70-72
当我们在历史坐标中研究孔子时,孔子的伟大创举显得更加鲜明夺目。从世界文明史上看,孔子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启蒙有着惊人的相似。西方哲学史告诉我们:公元前6世纪,希腊奴隶社会比较发达,代表人的宇宙追问水平的哲学,聚焦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诞生了自然哲学。到了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到研究人,诞生了“智者”代表。智者是当时的一批有共同思想倾向的职业教师,教育公民并索取报酬。虽然柏拉图讥骂智者是贩买知识的商人,但毋庸置疑的是,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生,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突出了人本身的自我成长。到了苏格拉底时期,更加探寻于客观真理世界。苏格拉底更加明确地认为,认识事物是可能的,而认识可能性的依据就是掌握知识,寻求定义。苏格拉底的认识辩论法,就是探寻知识的工具。无疑,在西方文明推进过程中,苏格拉底是知识的灯塔。  相似文献   

18.
质疑型学习理念主要源于西方的苏格拉底。他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越求进步疑难越多,疑难越多进步越大。在苏格拉底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具有选择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质疑创新过程。本文从苏格拉底的质疑型学习观入手,以高职高专学生的调查为例探索质疑型学习观的发展途径,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认为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他的快乐观体现了从实践道德之乐到审美境界之乐,从智者之乐与仁者之乐的层次性。他将立志、修仁和善于交友作为获得人生快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因材施教是地道的教育原则,当人们追溯这条原则起源的时候,追到了西方的圣贤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圣贤孔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被后人归纳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可以从两位圣贤展开的教育实践不同前提进行分析,判断一下苏格拉底和孔子谁更像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师,从而为当代教师展开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启示。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怎样展开他们的教育实践的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没有留下亲笔撰写的著作,都是弟子们根据回忆对他们的言论给予纪录,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思想主张。弟子们和他们的对话就是他们的教育实践展开的形式。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