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新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恰恰相反,学生对阅读课并不是很感兴趣。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在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弊端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语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反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感悟和品味。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些表述,集中…  相似文献   

5.
体验性阅读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图通过身临其境感悟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本文把体验性阅读教学的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语文教学为什么要重视体验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对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与体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按语文教学的特点教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体验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作者乃至作品中人物的距离,使他们通过与教材、作者、作品的多维对话,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格。语文教学要想达到如此理想的境界,就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一条便捷途径——体验。  相似文献   

8.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说明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书籍,怎样汲取书中有用的信息,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责  相似文献   

9.
刘雨晴 《海南教育》2014,(22):37-38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揣摩,让学生在长期的感悟、体验和揣摩中自悟自得。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又注重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讲解,特别是注重文本的思想、精神、品质等人文内容的挖掘,不注重教给学生怎样进行有效阅读的知识和方法,更不注重让学生经历有效阅读的具体过程,这不能不说有失偏颇,这也是造成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语文教学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教育面向大众,语文教学要面向每个人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体验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方式,它从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素养,进而达到构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新课标"强调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质疑、自主感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同时,能够围绕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发现、拓展感悟的过程中,提升思维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意味隽永的精美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想象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言语的内化。  相似文献   

13.
刘红利 《陕西教育》2009,(11):58-59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阅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4.
“感悟”是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性阅读教学能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融合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个体能动性创造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宋平 《教师》2015,(16)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语文内容的熏陶,获得不一样的启迪。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活动中,如果思维得不到相应的激发,阅读的效果就无法达到。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便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新时期语文教学把语感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重点,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陶、感化,讲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和感悟。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7.
吴明秀 《教师》2014,(3):27-27
正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是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赏为媒介,以读为手段,最终将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综合方式,将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和体验的经过更加突显出来,从而提高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的效率,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巩固并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不仅包括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交流沟通能力,还包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语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结合学生的知识构建和阅读教学的特点,在思考、探究如何使课堂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体验作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又显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互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我认为,互动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能体现教师引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阅读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感悟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和体验,所依赖的只有学生自己积极的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下的语文课堂,时常呈现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主动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在静态下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多给学生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用心体味和领悟作品中的真善美,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静"语文侧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