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根据我国33年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术科项目设置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对术科考试项目设置进行调整的方案。以期构建科学、完善的术科考试项目及评价体系,旨在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体育优秀人才的机制,为实现"选好人、选准人、选对人"的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办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研究安徽省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项目的效度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对我省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方法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可能和可行的模式或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体育高考招生项目设置与评分标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高考术科考试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切身利益,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和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对于考生而言至关重要。文章综述恢复高考以来高等院校体育高考招生术科考试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的演变,研究目前实施的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的科学性,为目前体育高考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和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陶成,曹士云一、招生考试与专业设置的异同中日两国体育教育专业都采用二次考试制,考试内容由文化课和术科组成。中国先进行术科考试,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主考,并根据考生的4项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是否进入下一轮...  相似文献   

5.
在回顾了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应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调整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课项目设置意见,认为合理的考试项目设置,更能体现“选好人、选准人、育好人、能成材”的高校体育专业招生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1977年以来我省体育术科高考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考试项目、组织领导、联合考务组、设置考点等问题做了深入地分析,并联系到毕业分配和体育专业改行的重要原因,提出了改革的设想。作者认定,设一个考点或由招生院校自己组织考试;由招生办统一领导并严格执行纪律,以及组成一个考务组巡回实施考试工作等都是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研究法等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公平问题进行研究。"身体素质"术科测试模式及"重文兼顾体"的录取办法存在问题,这些规则不利于体育特长生公平竞争,也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公平选才。目前的术科测试中还存在权力寻租与舞弊现象,其主观原因是考生、考务人员的利益动机和机会主义的倾向,客观原因是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和一些规则的缺失。教育部招生考试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指导方案,对术科测试项目、内容、程序、技术手段、监督办法及录取办法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各省市要加大对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中权力寻租和违规、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8.
《体育师友》2013,(2):F0002-F0002
本刊讯:3013年2月21日至3月4日,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体育术科考试在广州体育学院举行,这是我院连续五年协助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承办高考体育术科考试工作。据统计,今年我省报名参加体育术科统考的考生达1.7万多人,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分数标准化的改革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高校体育专业招生中,术科考试成绩的计分方法,造成各考试项目间同一相对位置的成绩评分不能一致等价,难以客观合理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影响了招生录取质量。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1989年至1992年全体体育专业考生术科考试成绩的预备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运用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对术科考试成绩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式施行两年,实用效果显著。标准分数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合理性;全面推广使用的可行性;对考试成绩合理评价的客观性;提高了招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正> 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是招生工作的核心,它密切关系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考试的组织编排、成绩的处理在整个招生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为了适应招生考试标准化的要求,提高招生工作的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笔者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在IBM-PC/XT微机上,利用汉字型DBASE-Ⅲ关系数据库系统、BASIC语言开发了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微机管理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实现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从术科考试、文化统考到录取阶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体育专业高考术科考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贵州省体育专业高考术科考试固定四项身体素质测试不能全面检测考生情况。建议:身体素质测试增加灵敏性素质,由4类4小项增为5类5小项,增加专项运动技能考试,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比例应为75:25,测试总分宜统一定为100分,体育考试和文化课考试成绩都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按体育专业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方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统一的专业指导规范.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应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精心设计专业方向、充分优化师资结构,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进而提升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了解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对初中生体质水平产生影响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将1995-2014年间5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武汉市13-15岁初中学生的肺活量及身体素质指标的均值每5年分别进行两两间的差异显著性t检验,并将每一阶段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统计结果与1998-2014年相应阶段武汉市体育中考项目进行对应分析。研究结果和结论:体育中考对初中生身体机能和多种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现象,且在参加中考的年级更为明显。建议科学设置体育中考项目,可设必测和选测项目两类,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应避免初中体育课"考什么就练什么"的急功近利做法。  相似文献   

14.
把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分成不同职业项目群,并根据各项目群进行体育教学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借鉴田麦久关于竞技体育的项群理论,分析高职院校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必要性、理论依据、设计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兵 《体育科学》2020,(1):16-25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职业体育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更需要其高质量发展。结合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对近30年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揭示其当前发展困境,把握其运行逻辑和发展路向,提出实践策略。研究认为,内嵌于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存在“单军突进”倾向,面临发展不充分和较为突出的供需矛盾,需要借助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职业体育高质量发展予以化解。我国职业体育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竞赛产品、行业结构、赛事布局的高质量以及发展路径的节约化上。实现策略方面,宜结合新时代要求,从转变发展定位、把握重点环节、理顺多方关系、推进体制创新等环节入手,在明确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导向的基础上,强化我国职业体育竞争力、支撑力、持续力的提升,以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实现推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6.
反垄断法视野下职业体育电视转播权的营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职业体育电视转播权的营销已成为职业体育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直接影响着职业体育的发展。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职业体育电视转播权的营销理应受到反垄断法的调整。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颁布与实施,也必然会对职业体育电视转播权的营销起到调整和规制作用。采用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职业体育电视转播权营销的反垄断问题以及职业体育发达国家的电视转播权在反垄断法框架下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结合我国转播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反垄断法》框架下职业体育电视转播权营销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惠州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已经将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休闲生活方式,锻炼身体、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是主要动机;在项目选择上还局限于传统体育活动,以无需经费投入和简便易行为基本原则;大多数居民每周都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但体育场地、设施和专业指导人员的不足以及消极休闲方式的影响,还制约着惠州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体育学习、体育消费、考试以及课余生活方面对忻州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从众心理的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这几方面均有着普遍的从众现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克服他们心理障碍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发挥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抑制它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实现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心理机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后岗位工作内容与工作中最常用到的知识与所学习专业吻合性展开调查研究,认为在当前吻合度不高的现实困境下,作为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需要根据体育发展的实际、体育及其相关产品市场发展的实际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在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同时,推动体育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