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加这次会议很高兴。我是双重身份,既是编辑学会的一员,又是中宣部出版局的工作人员。刘呆同志希望我以后者的身份讲几句话,只好遵命。  相似文献   

2.
我和陈仲雍同志同在北京工作几十年,但直到我年届花甲时才有缘和他相识。1988年初夏,时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边春光同志,召集北京出版界的一些同志开会,研究《编辑实用百科全书》的编纂方案。参加会议的同志中只有一位我没有见过,听别人介绍,才知道他叫陈仲雍,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深编辑。《全书》编纂  相似文献   

3.
编辑概念必须同一──答张洪玲同志叶向荣长沙张洪玲同志《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一文(见《编辑之友》1996年第4期)对我的《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见编辑之友》1995年第5期,一文的基本论点、论据提出了否定意见。我见了感到非常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4.
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期间,有11个年头在理论处当编辑。理论处的几任领导叶寒青、林平、吴牧华、卢文华和许多老编辑的品格和工作精神,给我很多教益,至今难以忘怀。翻阅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解放军报》的《思想战线》专版,在文章作者中,可以见到一个经常出现的名字———李嘉。这是理论宣传处编辑常用的一个共同笔名,与这个笔名类似的,还有李增之、黎佳、施佳等等。处领导、编辑自己撰写的文章,有时也用这类笔名。当时,《思想战线》专版刊登的稿件,许多是部队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撰写的。这些同志生活在部队,实践经验丰富,部队现实…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界,大多数同志干的是编辑工作。从二十几岁开始至到现在,我已有二十六七年的编龄。本以为自己这个编辑已经很资深、很老道、很成熟了,但读了朱金平同志撰写的《新闻编辑论》一书,我突然觉得很惭愧,发现自己这个编辑当得那么盲目、那么粗放、那么浅薄,进而知道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意的编辑、有建树的编辑、有贡献的编辑。  相似文献   

6.
在提高编辑队伍素质方面,编辑室主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从事科普编辑工作40多年,从50年代初的助理编辑干起,到80年代晋升编审,回忆自己几十年的成长历程,深感得益于当初指导过我的编辑室主任贾祖璋先生和王幼于先生。  相似文献   

7.
这个标题乍看有点"另类",似有标新立异之嫌,不过别急,容我道来。当编辑,当然要懂编辑学。我是半路出家,对编辑学的理论似懂非懂,因为有人请我去讲课,为给自己壮胆,只好找来几本编辑学的书看看。这类书,既讲我国古代的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举证释典等编辑手段,也讲当今编辑学新理论,诸如编辑主体与客体、编辑符号学、编  相似文献   

8.
“一字之师”:编辑应当追求的美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如是说:“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作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写出一本最好的书,编辑的责任是帮助作者达到这个目标。”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出版工作如此定性:“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论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学界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一“口径”,一般不越“雷池”。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编辑人员应该提高五种能力,承担四个方面责任,做好编辑与读者和作者关系三个层面论述了如何做好编辑工作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编辑自身修养的提高,关键是要讲四品,即品德、品格、品位、品道。讲品德,就是讲良知,讲社会责任。讲品格,就是讲人格,讲做人原则。讲品位,就是讲文化,讲鉴赏水平。讲品道,就是讲认知,讲出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建新 《编辑学报》2014,26(4):398-400
正科技编辑是一个可以给人提供学术滋养的职业。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我的学术生涯起步于科技编辑。选择和从事科技编辑的工作,给了我诸多的学术滋养,包括滋养了我后来的一切学术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我人生和学术的导师。1循规蹈矩与标准化工科毕业的我能够在大学毕业后留校到学校的党委宣传部工作,完全拜我的"笔头"所致。大学期间我在媒体发表了几篇文章,这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学的大学生来讲,是很不寻常的事情,加上在学校的校  相似文献   

12.
杨光 《记者摇篮》2005,(8):17-17
虽然在编辑的岗位上时间不是很长,但我却深深地感到身上所肩负的责任,真是责任编辑、责任在肩。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一点作为新闻编辑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牢牢把握。编辑人员的每项工作都会直接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和舆论导向。我们编排的电视节目直接体现了编辑的政治觉悟、业务水平和工作胆识。  相似文献   

13.
最近,收到两位高等学校朋友的来信,他们说,现在出的书编校质量差,“无错不成书”,编辑有责任,但不能全怪编辑。他们认为,从出版社说,校对有责任,社长、总编辑也有责任。从社会上说,作者有责任,甚至有不小的责任。因此病因不全在编辑的浮躁心理,实在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综合症。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最高追求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这次年会的主题是研讨编辑审读加工的问题及规律,许多代表讲了很多好的意见,我结合会上的讨论谈点个人的想法.主要是四句话。  相似文献   

15.
谈谈医学书稿语言文字的编辑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有声 《中国编辑》2006,(5):47-48,49
我在编辑工作实践中体会列,即便是学术专著也会因语句小通、错字连篇而大为失色,甚至引起学术界的不满。我也经常听到一些学术上造诣较深的专家、教授这样说:“这部书稿的专业水平、科学性方面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语言文字水平就难说了,全靠编辑同志修改润色了。”这话说得实在,反映了对编辑的期望和信任。而对于编辑来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书稿,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加工,因此语言文字加工的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积累的编辑经验,具体谈谈医学书稿中语言文字的编辑加工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的总结中没有编辑字数。因为我觉得,当代的编辑工作早已经越过了那个只讲字数的阶段了。就像中国举重队早已经不讲每天举起了多少公斤一样。编辑用脑四步走不久前,我与一位同事有次关于编辑工作的对话。他说,编辑是一件很辛苦的劳动云云。我说,是的,在某些阶段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坦白地说,做  相似文献   

17.
案头堆放着国内近几年出版的编辑学专著和编辑系列讲座。作为工作的参考和写作的借鉴,我拜读了其中的部分章节。开卷有益,何况读的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编辑学专著,尤令我感到获益匪浅。如果把时间向前推移几年,正是《编辑之友》倡导“编辑学讨论”的初期。这一富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得到了国内诸多编辑家、学者和领导同志的支持,很快在编辑界蔚成风气。历经几年艰辛,编辑学的建构已成雏形,更令人感到倡导者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8.
此文是应约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30周年社庆写的回忆录,受刘杲同志《我的出版观》的启示,定名为《百科塑我编辑观——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出炉前后说开去》。文成后送刘杲同志一阅,意在聊博一笑,不想刘杲同志偏爱,推荐给《中国编辑》。原文篇幅较大,根据编辑部的建议我做了压缩,文中省略号处即为被压缩之处。全文分四个部分:探究编辑灵魂所在,解读编辑深层内涵,体验编辑邻接关系,追寻编辑最高境界。该文将分两期刊毕。  相似文献   

19.
著名编辑、我的好友李景峰同志,不幸去世了,噩耗传来,我不胜悲痛。我和景峰相识、相交已经三十余年,彼此亲密无间。在他患病期间,我曾多次看望他,希望他能够转危为安,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多做些贡献。谁知万恶的病魔,竟是这样无情,终于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张洪玲【北京】“编辑”一词的含义应如何界定,至今仍在争论之中,《编辑之友》也刊登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绍各种观点。在1995年第5期上有叶向荣同志的文章《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我很想就其观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