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五四”运动后,中国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他们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教育思想、政治、经济的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曾掀起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运动,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走向农村,试图通过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使中华民族重获生机与活力,使中国富强民主起来,并进而奠定世界和平。他们所以群趋于乡村教育一途,是因为他们同样认识到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及中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并认为农村尚具有图存的基本条件及乡村居民尚保存有较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所以由狭义的乡村教育运动进而至于广义的乡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由于逐渐认识到教育与经济、…  相似文献   

3.
余家菊作为我国二十世纪初倡导乡村教育运动的第一人,对中国乡村教育落后现状所发出的呐喊以及对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设想,让人们将目光转向当时的乡村,将近一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仍然极富有生命力。从余家菊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仍然面临的发展危机,搞好乡村教育建设,补齐乡村教育这块"短板",就要把握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异同,把握乡村教育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向乡村教师出发、向乡村学校出发、向乡村运动出发,发展乡村教育。  相似文献   

4.
储诚炜  仵希亮 《文教资料》2012,(10):111-112
近代中国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平民教育运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各种平民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平民教育流派纷纷兴起,直接促进了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余家菊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众所周知,他是国家主义的先驱人物,但是关于他首倡"乡村教育"一语,是乡村教育的领军者却不为众人所熟识.余氏认为"乡村教育已经破了产"、"乡村教育事业大家都不愿意去干",为此指出乡村教育的发展的三个实施方向——向师范学校运动、向乡村学校运动、向乡村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6.
余家菊乡村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家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学和社会活动家。本首次对余家菊的乡村教育思想进行评述。本认为,余家菊在五四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下,本着救国救民的宗旨,关心社会实际,大胆指出中国教育的病症,为挽救社会危机和改进教育而首倡乡村教育运动,提出了向师范学校、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劳动的具体实施办法,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教育界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乡村教育运动"。本文拟从乡村教育运动的背景出发,探讨乡村运动对教育发展的探索以及启示,结合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要求和特殊价值,探寻农村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以期解决农村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覃卫国、徐健在《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第24卷第1期撰文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的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文分析了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当时的政治环境提供发展契机;农村经济的凋敝需要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参与推广平民教育运动,为教育的普及作出重大贡献;他倡导乡村教育运动,以中华教育改进社名义发表《改进全国乡村  相似文献   

10.
晓庄师范(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园地。1923年,陶行知提出了乡村教育问题,指出:“中国以农立国,一百个人当中有八十五个住在乡村里,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随着他对中国社  相似文献   

11.
教育规律的理解方式与教育规律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显明教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只能采取人的特性的理解方式或教育活动的理解方式。因为教育活动是教育规律之所以“有”的根据,教育规律是产生、形成、实现于教育活动的。以教育活动的理解方式来理解教育规律,我们将发现,教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或其本质特性就不仅体现为应然性、自为性,而且体现为选择性、非重性、后溯性等。  相似文献   

12.
教育思维: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思维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基于教育思维特殊的内涵和鲜明的思想色彩,它可以充当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史学史是教育史学的客观演进历程,不仅为人们提供教育史学演进的知识谱系,而且提出教育史学研究中的问题、局限性与不确定性。由于中国教育史研究源于新式学堂的教学需要,服务教学成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起点并使其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由此出现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史学研究。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史研究者在借鉴苏联教育史学的基础上,对以往教育史研究成果重新作出分析评判,教育史学史得以兴起;然而,由于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不当,在改变学术研究性质的同时,还改变了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在教育史的恢复重建中,开始关注以教育史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这不意味着教育史学研究没有问题。为繁荣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智慧,未来的中国教育史学研究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克服固守于“用”的教育史研究定位;其二,教育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概念体系建设;其三,教育及教育史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四,外来教育史学理论与本土教育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教育思维是一个新教育理论范畴。所谓教育思维,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在教育思维中的统一是必然的,其实质是人的意识功能在教育认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缺失与教育行为失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多种制度杂然并存、相互冲突使教育行为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教育行为失范,而教育行为失范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的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遏制由于教育制度缺失而带来的教育行为失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教育公平既是人类教育事业固有的理想设定,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旨归所在。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和把握好促进教育平等与提高教育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至为重要的。促进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先决条件,提高教育效率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只有两者并驾齐驱,和谐共进,才能达成教育公平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7.
试论教育的科学技术原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当前教育原理主要从哲学层次,以思辨方法进行构建。鉴于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文章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教育的科学技术原理,即教育原理是教育哲学、教育情意、教学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实践各层次原理的统一,又以教育科学技术层次及其控制信息系统子层次为主导,期望为教育原理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应是有思想的,教育研究者应生产有思想的教育研究,但中国教育研究的现实语境的一个突出特点却是思想的"贫困"。从思想的角度反思中国的教育研究,求解思想是教育研究的使命诉求,分析教育研究思想的生产何以可能,既是当前教育研究诉诸思想的有力回应,同时,也是教育研究回归其未来使命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教育体制理论的新诠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相应的教育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教育体制。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之所以必须结合而且有可能结合,不仅是因为教育机构只有与教育规范相结合才能得到社会环境的认同和支持,而且教育机构的目的和功能主要是由教育规范来限定的,教育机构建立的过程也是教育规范形成的过程。对教育体制做出这种诠释,从理论上来说,不仅有助于澄清对教育体制的一些模糊认识,廓清教育理论中一些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丰富政策分析理论中政策內容分析的理论,而且对认识、分析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理论,以及组织或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实践上看,可以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种清晰、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常常遇到的难题,科学的教育政策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作用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促进教育理论的提高与升华,同时教育实践又呼唤教育政策的出台,促使教育政策的完善。三者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教育政策既具有教育理论的特征,又具有教育实践的特征,它是将教育理论通过复杂地、合理地构建并系统地作用于教育实践的桥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教育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完善过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