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知识通常被认为是不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是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普遍正确性"等特性的.由此,不仅造成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师生缺乏对科学知识的反思、批判、追问与探究,而且造成人们不能清醒、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知识背后价值因素的渗透,致使师生缺乏对科学知识与道德、价值判断等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科学霸权"、"社会霸权"等的分析与认识.实际上,从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以及有关理论流派的研究来看,科学知识与一定社会的价值因素之间是存在着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的,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具有"社会性"、"价值性"、"境域性"等特性的.清醒、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对于更新人们的科学知识观、深化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克服课堂教学危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科学教育进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科学知识观与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教育活动、学生素质提高等关系密切,所以探讨科学知识观问题,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为此,本文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实在论的建构主义等的研究出发,阐述了科学知识是由社会建构的,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树立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观对于职业教育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的性质与科学课程研究、科学教育活动、教育进步等关系密切,所以探讨科学课程的性质问题,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科学课程是由社会建构的,科学课程具有“社会性”、“价值性”、“角度性”或“偏见性”。认识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课程是科学课程决定者以社会意识形态的媒介、个体看问题的特定视角来选择、组织科学知识而形成的。科学课程是与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科学课程决定者看待科学知识的角度等密切相关的,是具有“价值性”、“社会性”和“选择性”的。这一新的阐释将使研究者、师生认识到科学课程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特定社会的价值因素以及个体看问题的“角度”的,科学课程知识并不完全代表人类探索自然的真实状况,而是具有局限性、境域性和片面性的,是需要不断完善、修正与发展的。只有放弃“客观”、“价值中立”、“普遍正确”的科学课程理念,不断反思和追问科学课程知识的真理性,才能真正深化科学教育研究、深入进行科学教育实验。对于师生而言,在科学课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没有人掌握着永远正确、不容反驳的知识真理,由此促使教师在教学以及社会生活中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并在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而普遍的,而以SSK为代表的建构论者则强调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然而,即使对于SSK的研究,学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SSK内部所蕴含的对知识构造之空间特性的探究.事实上,在建构论视阈下,空间的异质性是科学知识诞生的生产性因素,SSK对知识空间性的探究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实验室研究是SSK空间研究形成的标志,实验室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向是知识空间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空间异质性的强调及科学知识索引性的空间与境性特质的揭示,均为SSK知识空间性研究的标志性结点,也是知识生产的重要空间特征.知识的空间性研究,对于研究科学史的空间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便以其普遍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为标榜.正是在这种"标准"的视角之下,科学知识被看作是对自然的精确表象,是一种去情境化和去局域化的理论体系.然而,随着科学知识自身发展的日益复杂化,科学知识观便逐渐从传统的"标准"形象进而转向为一种涉及历史的、社会的广泛情景.其中,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社会建构论为纲领对传统的科学知识观进行了深刻地解构,相对性、境域性、多元性成为审视科学知识的一个有益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场点。这种研究一反传统的知识观,提出了社会建构论主张,认为知识不是“自然之镜”而是在实验室里被制造出来的。这一主张过分强调了科学知识的社会性而忽视其客观普遍性。其实,客观性和社会性是科学知识增长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宋君 《华章》2012,(25)
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传统的科学知识观抹煞了科学的社会性,从根本上是错误的.通过科学争论、实验室研究和科学文本话语分析,试图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讲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结果导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裂隙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滑坡不能归咎于以科学主义导向的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具有德育价值:科学知识能够拓展人们的道德领域、促进人们的道德完善、培养人们的道德品性,科学知识的负面作用能促使人们进行道德自律。科学知识德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者明确的德育意识、适当的教育方法以及德育对象对科学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解构传统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它提出以强纲领摧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以信念研究张扬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以实验室研究揭示科学知识的境域性。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照下的科学教育坚持如下基本理念: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张扬相对的科学知识观;重视全面的科学素养,追求多元的目的观;贯通科学与社会,倡导综合的课程观;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坚持建构与对话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11.
科学内涵的解读与科学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科学教育关系密切。由于长期以来科学仅被视为客观、价值中立、正确的知识体系,而作为人类的一种探究性活动,科学的社会性、价值性、境域性、可错性等常常被忽视。从当代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来看,科学不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动态的知识生产过程,且其本身是受社会、个体等因素影响,并由社会建构而成的。深刻理解科学内涵及科学的社会建构特征,不仅有利于解放思想、深化科学教育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知识的价值,一直存在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之争。本文从社会视角、文化视角以及学生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并依据科学知识价值认识的多维视角构建了科学知识价值分析模型,提出科学知识具有信息价值、应用价值、探究价值、认识价值和情意价值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唯识学把科学知识归为“不相应行法”,认为其有“遍计所执性”,是一种执著,需破除,但这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没必要的。其实,科学知识在佛教自身理论系统中就立足之地和存在价值,是佛教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佛学中的“菩萨道”思想、“三身”思想、天台宗的圆融观更是保证了科学知识一类的俗谛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认为:知识社会学发端于马克思的社会决定论,当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形成了三大学派,即“德意志社会学—哲学学派”、“法兰西迪尔凯姆学派”和“美国芝加哥学派”;曼海姆提出了社会科学应具有属于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而解释学和现象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成为知识社会学成熟的标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实质上是对传统“知识二分法”,即科学技术知识和非纯粹知识的诘难和批判;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知识社会学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正是那些可以社会化的重复性经验事实才能被称为科学事实或客观事实。它不仅是可传达的,而且是可以用公共的方法所验证的,它构成了科学知识的直接基础。社会化的可重复性,即公共性,这一看似简单却具有深刻的认识论意义的科学基础却长期被哲学家们所误解或遗忘。在我们看来,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库恩的“范式”、建构主义的“本征态”等有关观点蕴含有对科学知识的公共性维度的一定程度的肯定的思想或意识。尤其是建构主义的“本征态”,是关于“科学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的极有意义的探索成果。公共性是科学知识之不可或缺的维度,在引入公共性的基础上对科学认识论进行重构,对于推动科学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夏平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他和同事们猛烈批判了标准科学知识观,极力拒斥传统哲学的合理性、客观性等概念,强调科学知识不是决定于自然界而是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是社会建构的。他还同时进行了科学知识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程天君 《早期教育》2005,(8):i003-i003
教师要实现从“试误型”、“辛苦型”、“经验型”向“反思型”、“研究型”、“创造型”角色的转换,必须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并善于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理性地思考教育问题,在“缄默知识”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创生教育机智,从而真正达到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统一境界。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人脑的机能。创新能力不是少数头脑聪明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因此,教师循序渐进、有意识、积极地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角度入手,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造就具备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彻底地转变观念,从“教学”转向“学教”,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重视知识的积累”转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清醒…  相似文献   

19.
教育管理:后现代研究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管理研究的后现代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管理研究要根源于教育组织的特性,要在继续关注教育管理领域“事实问题”的同时,开拓研究领域,关注其中的价值、伦理问题,要注重质性研究和多视角观照,建立起开放、多元化的方法论群落,要认识到知识或理论具有“情境性”。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切切实实抓好基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一、关注自主,高效对话,寻求共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对话成为展示学生主体价值的绿洲。世界著名教育家保罗·弗来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学活动是一项多边活动,是师生互动、互助的过程,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放手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