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朱杰 《当代传播》2007,(2):18-19
本文通过约翰·杜威传播理论的描述以及詹姆斯·w·凯瑞对这一理论的分析,区分了传播传递观与传播仪式观在目的性意义上的不同和分野,并进一步探讨了仪式传播观在传播学学理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詹姆斯·W·凯瑞对传播仪式观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传递观并不陌生,这似乎是美国文化中主要的传播概念及线索。对传播一词的正本清源,使传播的仪式观出现在文化研究的视野里。凯瑞这样论述:"传播仪式的观点的交流,而不是消息在空气中扩散,实际上是说维护社会;也不是表达的是不分享信息的行动,其实是分享信念的表示。""起源和传播的最高水平,而不是传递情报,但保持有序,构建有意义,可用于控制和包含文化世界的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3.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罗真 《新闻传播》2009,(12):111-112
本文对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念——传递观与仪式观进行了重新解读.透过两种传播观对立的表象可以发现.凯瑞对两种传播观的建构可以视作其采取的一种策略.他希望借此来重新定位大众传播研究的整体框架,对美国传播学中占主流地位的功能经验主义学派进行批判反思.以及推出被其称作“文化研究”的新型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追溯仪式的概念,考察了仪式传播研究的现状,发现国内比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进和解读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虽有部分研究开始尝试用民族志等方法对中国本土的仪式传播进行研究,但民族志方法的把握与具体问题的展开还存在明显不足。本文认为传播研究既要重视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又要正视仪式传播与传播仪式观的差异和联系,在传播仪式观的启发下研究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仪式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用仪式化的隐喻建构文化层面的传播观念,为当时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传播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他所提出的仪式观和传递观分别指向传播学的文化科学和效果研究两种传播学范式,我们可以借助天主教及新教教义进一步认识这两种范式。基于涂尔干、芒福德对宗教原始形态的分析,凯瑞借助“仪式”这一宗教概念抵达传播的文化路径,具体即通过仪式的核心概念——“秩序”来生成精神价值,铺设意义系统,构建现实结构。  相似文献   

7.
位常娥 《新闻传播》2009,(10):22-22
一、两种传播观与两种满足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183;凯瑞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文开始就对传播研究做出了一种新的划分“为便于把思想做一归类,我们在描述中可以把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相似文献   

8.
任拯廷  余毅 《新闻世界》2012,(8):212-213
本文试从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家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入手,来分析研究音乐传播的现象,揭示音乐传播在理念层面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9.
黄禹铭 《新闻世界》2012,(2):104-105
詹姆斯·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本文在区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基础上,探究"仪式观"视角下的新闻观,以及传播技术对人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作者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共享文化的过程,强调时间上的维系和延续,其重视的是参与者(受众)参与之后在描述和强化其世界观时所扮演的角色,将传播学研究重新归入了文化研究范畴。在凯瑞看来,学界对于传播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着着重强调控制观的偏差,当下传播学研究同样也尚未摆脱这样的质疑,结合新的传播语境,重新审视传播的仪式观,对开阔传播学的研究路径会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车淼洁 《东南传播》2011,(10):61-63
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引导凯瑞理解“传播是什么”,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启发凯瑞理解“文化是什么”,凯瑞将两者打通得出“传播就是文化”。只有理解杜威和格尔茨的相关思想以及它们分别对于凯瑞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传播为什么就是文化”。凯瑞站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整合并拓展而成的传播仪式观,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理论整合过程都给人以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琳 《青年记者》2017,(17):4-5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思想对颠覆以往的传播学研究范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探究、现象解读和思想起源三大方面对近年来关于凯瑞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对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仪式性、庆典性和参与性特征,指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同样的核心主旨,即通过神圣的典礼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完成"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发现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仍是传递观下的信息与知识的线性传播,没有创造出"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化场域"。提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应该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指导,在传播过程使用、还原与创造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使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得以生产、还原与维系,成为联系古今、联结民众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4.
杨玲 《今传媒》2012,(5):63-64
在现代营销活动中,敏感的消费者开始对冗余信息进行过滤,并对各种形式的推销产生抵触情绪,单纯的叫卖式行为已经不能达到宣传推广与促进销售的目的。随着精神享受与文化消费潮流的兴起,旨在创造具有"尊贵"、"神秘"、"奢华"等神圣般心灵体验的"仪式感"营销方式正悄然兴起。本文从美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仪式观"出发,结合现实中的营销案例,分析"仪式感"在现代营销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1,(9):26-33
"ritual"的内涵大于"仪式",把"the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翻译成"传播的仪式观"本身使得对凯瑞相关理论的误读成为可能。就由传播和仪式的关系建构的理论意图而言,凯瑞既是在类比层面又是在同一性层面使用仪式,但更主要的是在前者。在凯瑞以及对凯瑞的解读者对ritual或仪式的阐述中,"神圣典礼"是其核心内涵。但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思考传播,除了"神圣的""有宗教隐喻的"以及"交际性交流"的ritual之外,理应包含其中的还有指向习惯、常规和惯例的ritual。技术赋能使得传播内容供给过剩正成为社会现实,从神圣内涵的ritual方向解读传播,其神圣性日渐式微或已变得世俗化。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从仪式的角度看待传播,仪式观下,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也有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佳 《青年记者》2020,(11):75-76
传播仪式观是由美国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中,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①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特定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在这种仪式下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张婧 《青年记者》2017,(32):79-80
传播仪式观理论 詹姆斯·凯瑞是20世纪美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传播仪式观理论的提出,为美国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他认为传播更多的是一种仪式,而不是传递或运输.①自此,传播仪式观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与传播传递观简单描述为对信息的传递和运输不同,相比之下,凯瑞的仪式观理论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② “窦”式《圆桌派》的移植与创新 《圆桌派》由优酷视频推出、窦文涛主持.嘉宾构成从“锵锵三人”变成了圆桌席上的四人,同样针对热点话题进行聊天式品谈.  相似文献   

19.
方丹 《青年记者》2017,(20):8-9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的概念.该理论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它不是空间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①它强调的并不是讯息的传达,而是仪式的呈现和价值观念的聚合. 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传播,强调传播的文化意义,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认为传播是一种仪式的确认与完成.仪式观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也对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传播仪式观而言,要分析其在报道中的形成机理,就要对仪式观理论在报道中的形成路径及形成动因进行分析,发现新闻报道运用这一理论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杨玉枝 《青年记者》2016,(15):72-72
2016年除夕,腾讯再次强势出击,推出了“照片红包+拜年红包+普通红包+群红包”模式,参与人数多达4.2亿人,产生了80.8亿个红包,2900万张红包照片传递在朋友圈中。可见,微信在市场运作以及传统文化重新构建方面的能力不可小觑。我们仅从传播的传递观视角来解析微信已经远远不够。微信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构建了一种新秩序。美国媒介批评家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思想为传播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对于微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效果研究和功能主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切实的学术成就,但研究不够全面。笔者运用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解析微信,并通过分析微信对日常观念的重新构建来探讨微信构建的仪式共享新秩序,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