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凯 《阅读》2023,(27):16-17
<正>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今天,即使是城里的孩子,要么在家里养一个宠物,要么经常去动物园与动物近距离接触。至于从小到大的那些动物玩具,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进行一次“玩具总动员”,每个人肯定都能建一个大大的“玩具动物园”。不难发现,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里,孩子最爱动物,动物也最爱孩子,彼此心有灵犀。而且在与动物的关系上,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有着更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因为农村孩子离大自然更近,  相似文献   

2.
《阅读》2012,(9):15-17
这是发生在一所特殊学校的真实故事。那个孩子的身影总是在我脑海里浮现。衷心希望,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所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同享受阳光、关爱和快乐!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生态文学书写主要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与“生态理想”三个向度展开。首先,自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游牧民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逐渐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冲击,致使森林、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集中表现为森林萎缩、草原退化、滥捕滥猎、物种衰减等。其次,随着现代社会中自然、神性等逐渐被祛魅,人类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均遭遇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在黑鹤笔下主要表现为对动物生命的冷漠放逐、对消费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狂热追逐等。最后,黑鹤认为人类应秉持生态整体观念,同时与自然世界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惩罚”和“教训”而非一味用“爱”或“信仰”来拯救失范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荒诞手法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性,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而希望只能在荒诞的等待行为中进行。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最终还是存在了一线的希望,因为人们是抱着希望才去等待的。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偷谷子》的小说.讲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们几个孩子到收割后的稻田里拾谷子,天都快黑了也没有拾到多少.最后用挎包到装满谷子的海簸里去撮,而被一个汉子抓住,用绳子反捆在夜幕下的故事。小说是可以虚构的,那个被捆在夜幕下的孩子不一定是我,但那种事情经常发生,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生存状态。那时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粮食、肉类、鸡蛋、红糖、布料等等,几乎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定量供应。尽管家家户户都想方设法弄些洋芋、山药之类的杂粮来作补充,但还是没有哪一家的粮食能吃到月底。于是,很多城里人便把饥饿的目光投向农村广阔的田野。当稻田里的稻谷收割过后,我们这些城里的  相似文献   

6.
兔子快跑!     
《阅读》2012,(7):80-80
今天所有的动物都穿着红白相间的短裤,他们正在做运动。三,二,一跑啊,兔子!快跑!奔跑在炎热的阳光下!做得好,做得妙!小兔子,你赢啦!跑步真是乐趣大!  相似文献   

7.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第二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之一,她展现的是孤独的小镇上爱蜜利亚小姐与表哥"罗锅"、马文的三角畸恋,表面上滑稽、荒诞,实则表现的是现代南方社会人们的荒芜的精神状态和人本身的孤独。本论文旨在运用黑色幽默从人物外形的怪诞、反英雄的人物塑造、情节和主题的荒诞几方面来分析,以挖掘作品所要向读者展示的一幅荒诞可悲的南方。  相似文献   

8.
宫凤华 《阅读》2016,(Z2):1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读书,能使人的心灵散发芬芳。读书,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是心灵的惬意感受,让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祥和、安宁。黄昏时分,手捧书卷,信手翻来,感受文字带来的美丽,让人拥有坦然闲适的心境,让心灵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相似文献   

9.
聂万通  刘辉 《阅读》2013,(9):36+1
大书虫寄语:蒋拥军校长书中有太多的宝藏,可以让珍爱的人获取一生的快乐,让品味的人汲取无尽的营养。蒋海莲老师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灿烂的阳光。书籍是人类的朋友!丁云老师用一本本童书开启孩子的心门,用一首首童诗点亮孩子的心灯。因为阅读,所以童心常在;因为阅读,所以诗心常存。  相似文献   

10.
窦晶 《阅读》2023,(90):20-21
<正>说起童年阅读,我很是汗颜。那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很难拥有一本自己的书,书店和图书馆更是听都没听说过。大我两岁的哥哥倒是有几本小人书,是去城里读大学的姑姑留下来的。小人书,是一种巴掌大的黑白图画书,如今在书店已经看不到了。它们早被光彩夺目的绘本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实践性强,直观教学是重要的基本方法。但有的教师只重视教学示范和学生的练习,而对如何进行讲解重视不够,或者说对讲解的艺术性认识不够。“犬家看我怎样做?”“你们跟着我这样做!”象这样的讲解是不可取的。怎样讲解才好?这里仅就运用赋、比、兴进行体育课的讲解问题谈点看法。 借鉴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方法,进行体育课的讲解,是能收到有的放矢之效的。所谓赋、比、兴,宋代学者朱熹在他的《诗集传》曾经解释说:  相似文献   

12.
漆雕先生是新时期骚体诗制作第一人,他的《梅赋》是新中国第一本个人骚体诗集。  相似文献   

13.
学会爱孩子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老母鸡也能做到的事。显然,这是指低级的动物性的爱。作为主宰世界的人类,如果把爱孩子仍停留在低级阶段,那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悲哀——得不到社会的进步与光明。不能享受物质和精神文明,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仍有一些为人父母者不会爱孩子,造成本不该发生的悲剧而时有发生。最振憾人心的莫过于青海的夏菲被母亲打死,武汉的刘兵被父  相似文献   

14.
李慧 《阅读》2008,(4):6-7
你一定在哪里听到过“点灯的人”。知道吗?它正是来自于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在诗里,每到黄昏时,点灯人李利就扛着梯子,去点亮一盏盏路灯,照亮一个孩子的窗口,成为这个孩子最美丽的梦想。 史蒂文森,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两百多年来,《金银岛》(又译作《宝岛》)让一代代孩子爱不释手;他还写了一部非常有名的《化身博士》;尤其是那些儿童诗,史蒂文森是多么懂得孩子的世界啊。卧室里的订会在深夜变成一条无畏的航船,载着勇敢的小水手驶向广阔无垠的未知世界;山谷中会诞生一个小小的王国,孩子则成为幻想国度中的君主。 这一切都是无与伦比的,于是,史蒂文森这个名字也变得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你们知道犹太民族吗?这个民族的全球人口总数只有2000多万,还不及我国台湾省人口的总数多。但就是这个民族,却拥有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等影响当今世界精神领域的众多伟人。截至2001年,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总数累计达129人!不仅如此,他们还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之一,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世界前400名亿万富翁中,有60人是犹太人,占总数的15%。无疑,这是一个智慧民族!这个优秀民族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公认的一条就是他们的大阅读量。据统计,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为65本书!许多孩子有时候一天要诵读近100页——这可是一个研究生的阅读量啊!同学们,现在,我们当中有不少人热衷于观看外国的动画片,玩电子游戏、看日本动漫和各种连环画册,而对阅读毫无兴趣。同学们,和犹太民族相比你有什么感想?其实,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对阅读也高度重视。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用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等成语来形容人的知识丰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多读书,读好书,远离动画片、连环画等文化快餐,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吸取各种优秀书籍中蕴藏的丰富营养。同学们,让我们与阅读结伴同行吧!让我们与阅读结伴同行@王九红...  相似文献   

16.
陈一诺 《阅读》2023,(Z9):52-55
<正>为了描述文学作品的风格,我们创造了很多词语。如果是写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我们称其为纪实;如果语言很风趣,我们称之为幽默;如果用词精准,我们就说它简洁……有这样一种风格,它是幽默的,但又有一些“无厘头”;它是不可思议的,可细细品味,又好像饱含了别样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风格,叫作荒诞。今天要为你推荐几本经典的荒诞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种神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荒诞”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哲学美学思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加缪认为“荒诞”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冲突与抗衡,更是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一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反思。《局外人》小说的内核旨要正是对人类生存遭际中“荒诞”感的刻画与呈现,诠释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涵着种种深刻的生命意识哲理,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作品集在唐即有两种抄本传世,一为孟浩然编次的不分类三卷本,一为王士源宋末元初又因刘辰翁的评点与整理,而派生出了分类、分体以及四卷、三卷、二卷、一卷等多种形式的孟集刻本。今存宁蜀刻本《孟浩然诗集》,系出孟洗然编次的不分类三卷本。此刊本在宋代亦有一卷本流行。  相似文献   

19.
张蓉 《阅读》2014,(Z6):1-1
<正>傍晚,我和爸爸在树林里散步。爸爸停下脚步,转过头来对我说:"仔细听!你听到什么声音?"我闭上眼睛,听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远处"哗啦啦"的流水声,还有蛐蛐"啾啾啾啾"的歌声,好像在开音乐会。我跟爸爸说:"原来只要仔细听,就能听到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不仅要耳朵听,还要眼睛看。"爸爸望着远山若有所思,"大自然就是一本神奇的诗集!"真的,那满天的彩霞,自由的飞鸟,葱郁的山林,还有岸边倒映在湖水中的花草,不正是一幅画,一首诗吗?  相似文献   

20.
荒诞:丑学的展开与审美价值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诞的观念和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是"二战"之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确立的现代性事件.作为美学的现代延伸,荒诞处于美学向丑学过渡的中介环节,或者说荒诞以悲、喜、丑的突破和杂糅形塑了新质的审美形态.它的出场拓宽了传统美学研究范畴,使始自鲍姆嘉通的"感性学"得以丰富,在感性学对美学纠偏和对丑学催生的框架中,其意义得以凸显,在后现代文化时空中仍播撒着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