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具有极为强烈的自由思想,他始终把个体"己"放在基础性的地位,从生命本然的角度肯定个体"己";但是,陶渊明同时还有自觉的德性意识,这使得他的自由思想表现出与时流异趣的倾向。陶渊明坚持个体"己"与德性"己"的统一,有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归耕园田,创造了独特的诗歌意境与风格。八百年之后,南宋词人辛弃疾推崇陶渊明人格诗格,作品中大量提及陶渊明、赞美陶渊明,并引用陶诗陶文,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体认,也可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不忘国家安危的那种儒家的"担荷"精神。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居所是自然化的形态,他充满爱意的语气和诗意化的描绘,以及方位词语在环境描绘中的普遍使用,表明"吾庐"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透彻的思考和再三确认之后自觉选择的象征物。陶渊明是个自我的诗人。他对生活居所的称呼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意识与农耕文明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不仅创立了田园诗,开拓了一种朴实、淳厚的艺术风格,还摆脱了社会世俗名利的羁绊烦忧,走出了由官场到乡村的"归隐"之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千百年来,陶渊明已成为有特定意向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是个性自由与文化自觉的行为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美学核心,此外,陶渊明的诗歌高扬着一种"诗意"文化人格与人生理想,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文化符号意义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山左著名诗人、隐士徐夜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全方位的。由于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使得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徐夜不仅自觉地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与名族气节,同时又对陶渊明的诗歌从创作目的、题材及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诗文创作真切朴实,是其生命体验的结晶。用第一人称绾联其文本,以"自然坚守"为主题,再现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坚守,展示他丰富深邃的心灵世界。并引用"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文学三重世界"的学术观点,提出陶渊明的人品与作品是这种新识的个案典型,具有启人睿智和常读常新的独特"元素",而他的人文精神能够薪尽火传,代代相承。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门阀制度的存在,陶渊明"大济苍生"的理想难以化为现实,只能回归"爱丘山"的本性,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在于一个"真"字,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的形成有着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哲学基础,他把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真"完美的融为一体,陶渊明"真"美显示出来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他对诗意乡土生活的营构和死亡意识的超然解脱以及其"自然化迁"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中陶渊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乐的世界,这是其心灵得以休憩、安顿的"净土",是他的精神家园。意象则是我们把握陶渊明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陶渊明为其精神家园创造了众多意象,并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匠心建构展示了其摆脱世俗困累、回归精神家园的诉求和决心。论文旨在从"意象"入手探讨陶渊明精神家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园田诗饱含着诗人诸多的积郁与苦痛,特别是义熙四年的火灾使陶渊明完全走进了郁闷、苦痛的心理体验。《饮酒》组诗是他田园生活复杂、多重感受的记录。就火灾始至义熙十四年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前这一时段来说,诗人始终未能忘却"先师遗训",更未"常常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恰是这"未能达到",彰显出了陶渊明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真实及其人格的崇高与伟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究的;晚年苏轼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使自己随遇而安,进而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玄风炽畅,在此影响下,士人追求人的价值,文学因而自觉,陶渊明接受玄学的积极影响,在田园生活和诗文创作中,开辟出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成为那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佼佼者。本文欲管窥陶渊明诗文,来探索玄学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集札记》是陈澧选评的唯一一部文人集,从中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深深崇敬与独到解悟。研读《陶渊明集札记》,对了解陶渊明的接受史和陈澧本人的思想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将陶渊明视为异代知音,他不仅学陶诗,还想效仿陶的隐逸。然而,由于他的功名情结和追求享受,他仅得"中隐"。后期的白居易出入于佛道,但是他并无很深的信仰,不过借此销忧,他真正关注的是个人的生活享受,这使得他难得陶的真谛。然而,后代文人内心仰慕陶渊明的隐逸,实践的却是白居易的"中隐"。  相似文献   

15.
瓢泉自被发现之初,就不断被辛弃疾赋予着陶渊明的符号,最终成为“剩有渊明趣”的私家园林。“渊明趣”是指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瓢泉的园林意境。在承载“渊明趣”的瓢泉生活,辛弃疾接受的不仅是陶渊明的诗文,还有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这对他瓢泉期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他不仅在词中引用、化用陶诗字句,而且推动稼轩词闲适平淡、说理议论风格的形成。在辛弃疾的陶渊明接受中关注瓢泉及其“渊明趣”的作用,也是陶渊明接受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黄晓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99-100,181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陶渊明可谓实现人的审美化生存追求的典范。这突出体现在他的诗文作品中。以其诗作《饮酒·其五》为窗口,可探析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体悟他的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人间,却与尘俗保持了心理距离,做到了"心远",坚守了内心的淡泊宁静,他向往自由和谐的自然之境,并融入自然,深得其中"真意",达到了精神的超越,追求生存的本真与澄明,真正实现了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对于今天人们实现审美化生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9.
由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看他的为人处事上的自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观点,陶渊明的个人思想和人格的魅力一直为人所推崇。认为他是中国历代以来文人的高风亮节和洁身自好的象征。同时,陶渊明的归隐,也被视为是他在壮志难酬的情境之下对于黑暗现实的自觉反抗。然而,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生平的研究,揭示陶渊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据此得以更好地了解陶渊明为人。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诗文中引用了大量古圣先贤安贫乐道的典故事迹。一方面,陶渊明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和知音,为自己孤独的灵魂寻找精神慰藉,冲淡内心之矛盾;另一方面,陶渊明又不完全苟同于古圣先贤的处世哲学,他的安贫乐道带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是魏晋玄学人生观的产物之一。陶渊明的一生是一个和魏晋自觉精神相一致,呼应心灵需求,寻求自然适情的过程。他的自然适情是通过诗酒而实现的精神自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