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2年度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活动评选中,《丽水农民资产为什么能变为资本——中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启示》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作为这一报道的采写者,既感到高兴和自豪,更觉得这是对基层媒体记者辛勤耕耘、默默守候重大主题新闻的肯定与鼓励。笔者跟踪守候了五年时间,终于抓获了这条新闻"大鱼"。由此,笔者深切地体会到,重大主题报道创新,要有甘于寂寞、坚持守候的心态,更要有"钓大鱼"的精神和勇气。在新闻题材的把握和具体采写环节上,特别要做到发现"鱼踪"不放松,巧织"渔网"捕"活鱼",细工慢火炖"鲜鱼",这样才能写佳作、出精品。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闻传播领域主阵地之一的典型报道,如何做好做优,做得独树一帜,做得让人广泛关注,从而引导舆论,是各媒体都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一场大火中,松阳县17岁女孩叶霄雯两进火场、勇救两人的事迹,经丽水日报精心组织,多角度、高频率、持续性系列报道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批示和中央、省级媒体的广泛跟进报道。叶霄雯被评为"浙江骄傲一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和“2011‘青春领袖”’,上了“丽水好人榜”。  相似文献   

3.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
丁怡 《新闻世界》2014,(7):66-67
电视主题报道,是当前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但长久以来,我们的主题报道由于形式生硬,说教味太浓而被观众诟病。本文试结合2013年央视及安徽卫视有关"中国梦"的报道,探讨新形势下电视主题报道的改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微博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大放异彩,以至于很多代表和委员的见面问候是:今天,你"围脖"了吗?如果说,去年两会微博还仅是"小试牛刀",那么,在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两会上,微博已经展露"风生水起"的耀眼光芒。"微观两会",不仅是全国亿万网友的流行,也在无形中推动着新媒体介入重大主题报道的进程与深度,推动着重大主题报道方式的变革。笔者仅以2011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对重大主题报道中新媒体的介入及其影响予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丽水日报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主题报道中立足丽水地方特色,瞄准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实效,锐意创新,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丽水日报总编辑丁子洋。  相似文献   

7.
杨昕 《新闻实践》2014,(6):22-24
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以下简称衢报集团)通过搭建新枢纽、设置新议题、优化新机制等多种手段,把舆论监督报道同重大主题报道融为一体,构建起"媒体引领,政民互动"的舆论监督新生态,打好"组合拳",形成冲击波,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8.
韩宁 《东南传播》2010,(9):59-61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一年里有关女博士的新闻样本统计、分析,发现:报道强度——重复报道、后续跟进报道;报道主题——情感、生活、犯罪、遭遇不幸成为焦点;报道立场——正面报道"短小精悍"、负面报道"冷眼旁观"、中性报道"娱乐至死"。得出结论:女博士这个"刻板印象"中的"强势群体"正在不断"被弱势化"。继而分析、推断出强势群体弱势化模式图,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第三性"遭遇"第二性"——"第三性"凸显新闻价值;女博士强势群体刻板印象的形成——早期人际传播和早期大众传播;当新闻价值"遭遇"刻板印象——唯有"颠覆";"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相互作用。最后提出两点思考:当"弱势群体"成为结果,新闻价值最大化如何实现?强势与弱势之间真实的平衡点在何处?  相似文献   

9.
达龙 《新闻世界》2013,(2):39-40
本文从当今官员报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入手,探讨打破官员报道"旧思维"的几种途径:摆正位置,正确看待媒体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关系;做到采访的深入和全面;打破僵化的褒扬(贬低)性的报道模式,做到报道的"平视化";善于采用一二人称,适当摒弃第三人称式报道;典型报道应多在领导干部的行为细节上诉诸笔端,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龚蕊 《新闻世界》2011,(2):138-139
"80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出生到成长都得到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有关"80后"的报道也是络绎不绝,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报道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通过对媒体关于"80后"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媒体对"80后"的形象是怎样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1.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媒体曝光率",是指个人、企业和机构等在各类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其一大明显特点是:"有用"但又"有限"。一方面,"媒体曝光率"十分"有用",因为通过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个人、团体或企业等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媒体曝光率"又非常"有限",是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因为媒体所能涵盖的报道范围受报纸版面容量和电视播出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少部分的人或事才有机会成为被媒体报道的对象。本文就"媒体曝光率"受追捧原因、过度追逐"媒体曝光率"的误区,以及如何理性看待"媒体曝光率"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桂珍 《新闻窗》2014,(6):40-40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历来都是媒体的"重头戏"。"两会"报道因政治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程式化、模式化的报道方式,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影响了宣传效果。"两会"报道传递的是国家声音,实质上也代表着人民意志,与每一位公民利益息息相关。如何才能让"两会"报道在及时、准确、权威的同时,又能够生动形象吸引受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党中央对新闻报道提出的"三贴近"要求,创新报道理念,创新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把"两会"中既受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4.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出现了报道价值观多元、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信息量过载等诸多问题,不仅干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影响到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因此,从媒体角度,要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利用新技术堵漏,实现"疏";从政府角度,要加强新闻立法,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公众教育,进行"导",通过"疏"与"导"的结合,妥善解决新闻报道活动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亚萍 《新闻世界》2011,(7):297-298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出现不少媒体将一些负面报道过分放大化的现象,也即"被传播"现象。由此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带来了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这主要是受媒体间恶性竞争的驱使和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影响。本文针对"被传播"现象的出现,提出了媒体舆论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报道的程度与导向直接影响危机事件的发展与解决,而媒体报道受其新闻观念影响至深。从"灾难新闻"到"危机报道",中国媒体报道观念及媒体角色发生了较大转变。  相似文献   

17.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8.
"媒体干预",其实质为主观驱动式媒体监督。美国两次社会转型期中的"揭丑运动"是媒体干预的典范: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的揭丑性报道和杂志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护佑美国完成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水门事件"为代表的调查性新闻事业,为内外交困的美国社会注入一股强劲的力量。处于转型期中的美国媒体干预历史启示我们:我国媒体监督模式亟待转型,即由客观培育式向主观驱动式———"媒体干预"转型,以更主动的姿态捍卫媒体监督权,特别是对行政权力和垄断化的商业权力滥用的监督,这将关系到公众的长远利益和整个社会转型期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9.
<正>重大主题报道题材重大其报道难度更大,地市媒体重大主题报道除了机会难遇外,如何把握也十分考验专业能力。陕西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红红的苹果,深深的爱》就是重大主题报道,这次也创造了单个地市媒体获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等次,此前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组织全国105家地市媒体参与的“红色百城”大型全媒体报道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