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发展过程分析,阐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发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作用机理,给出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知识管理的人才内涵,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动态发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演化过程模型。不仅为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人才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而且为制定有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人才管理能力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演化模型,依据该模型给出的规律,给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复合DEA方法对中国8类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情况进行了横向评价比较.不仅为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人才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定量地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人才管理三者的关系,给出促进三者的共同发展的对策与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曹勇  赵莉  苏凤娇 《科研管理》2011,32(10):55-63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彼此关联相互耦合。本文首先分析了体现二者之间耦合关系的主要因素,开发了衡量二者之间耦合效果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测度二者之间耦合效果的评估模型,并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商业转化能力和开放式创新能力对二者之间耦合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而资源配置能力和成果保护能力仍有待提升。本研究为我国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加强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耦合、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
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无疑是打造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工具。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的成功离不开来自于企业内部多方面力量的推动。本文基于对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以及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组成要素的研究分析,构建了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各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做了实证验证,为我国企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建议和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知识管理和人才管理是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因素.首先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二者的关键耦合域,然后运用复合DEA方法来测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第三阶段成效,获得有关组织现行耦舍模式的信息,发现现行耦合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二者耦合成效,从而达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的关系模式和作用方式,并应用对81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是相互耦合的关系,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是以双螺旋形式相互耦合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双螺旋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风险资本投资后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管理监控与精心评估选择投资企业、策划设计风险投资契约一样重要.而管理和监控最终是作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关系着企业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投资后管理通过提升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转化能力等方面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能力审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国外相关献的分析研究,本对企业知识及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与专家学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广泛交流,提出了知识管理审计理论模型和内容框架,并设立了以度量卡作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评估工具。最后,将此审计体系应用于企业实际测评,发现该审计工具对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提供李较好的知识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9.
谈知识管理     
《中国科技信息》2002,(3):39-43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创新前沿的良机.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中,各类企业是否具有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正成为其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许多公司和组织积极采取对策,加强对知识的管理.为使各自的公司蓬勃发展,管理人员必须懂得如何利用知识经济的不寻常性,懂得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  相似文献   

10.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人才管理是一个并行的、互嵌的过程.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与人才双链耦合的内涵、模型及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上知识链与人才链的耦合域,给出其耦合机理,为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流与人才流无障碍的流动,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过程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三种模式的管理理念、原则、方法、步骤,并简要讨论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指出了人本管理是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2.
在Internet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详细论述了Web站点的开发过程——设计、管理与发布。尤以设计为重点,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再列举了设计步骤,其中涉及了开发平台和重要技术细节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与公司绩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松  史本山 《软科学》2009,23(11):102-106
基于2007的评价样本,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所涉及的三个主因素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而且有助于增强公司财务安全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中所涉及的员工招聘与培训、职业管理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是否有一套完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机制,而这将对公司绩效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战略管理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特点、效能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绩效管理通过一系列合理化的实施环节有效的应用于政府日常行政管理中,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与系统化的流程作业模式。随着政府部门外部环境压力不断增加以及内部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求,战略性绩效管理实施与应用必将成为公共部门转变工作方式、提供政府行政效率以及增强服务意识的重要方式和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方式下,组织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运营;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周期的缩短、多种因素的高度不确定等,使我们当前的环境具有显著的复杂多变性。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为基础,综述了环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指出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在相应的战略指导下,使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企业危机管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战略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经营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如何成功地应对危机成为每个企业的必修课。介绍了企业危机管理的动态发展模型,分析后认为,组织学习和知识的供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提出为了确保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效果的落实,应该采用三环学习的模式,建立了在三环学习模式下的知识管理执行过程和战略,以保证企业危机管理的知识供给。  相似文献   

17.
张丽平  杨兴全 《软科学》2012,26(10):107-112
以2004~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管理者权力角度考察管理层激励对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货币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抑制作用,但是管理者权力和国有性质均弱化了管理层激励的这种治理效应,在国有上市公司中,管理者权力对管理层激励效应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
王庆红 《科教文汇》2013,(20):201-201,206
通过研究成本管理对企业效益带来的影响,提出市场经济中以市场价定成本,以便更好地增加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19.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 understood by most social scientists, has given us an image of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as a large hypothesis testing machine. One key unit within this enterprise is the individual scientist. He has learned or intuitively understands a set of logical rules which he brings to bear in ordering his thinking about a problem. Since he was pictured as operating within an unconstrained environment in an organizationally and morally simplistic world, his goal (scientific ‘truth’) was unambiguous, the organization and conduct of his work frictionless, and his only concerns were logic and measurements. Management and politics had no relationship to his pursuit of truth or the possibility of uncovering it. The other key unit,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was equally autonomous from the world of management and politics. It was a social system in which problem definitions and decisions on truth are the joint result of open interaction among autonomous, rational, driven men and the impersonal automatic,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of evidence and logic.What guaranteed that this marvellous hypothesis testing machine actually operated in this fashion? The character and social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 scientist and the fact that interference in or imperfections of the process will result in erroneous truths which will eventually catch up with the perpetrators and punish them through individual, system, or societal failure, as in the inexorable workings of the market place of classical economics.If this was ever a very accurate picture of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the emergence of ‘Big Science’ has placed its adequacy seriously in doubt. ‘Big Science’ involves a research system in which (a) a consciously articulated goal exists; (b) there has been a commitment of resources and the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skills and institutions on a scale which only national governments can undertake; (c) the decentralized structure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re replaced by planned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and (d) it is rare that research problems or goals correspond to the neat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within science.Recognition of these development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s uneven and the reaction to them ambivalent and the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have yet to come fully to terms with them.  相似文献   

20.
R&D投入、经济增长与科技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阐释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如何受到R&D投入及其商业化相互作用的控制,并以1980年美国《贝-多尔法案》为例证,分析了政府通过制定科技规划、改变市场条件等科技管理手段提高R&D收益(产出弹性),对弥补技术市场失灵、推动技术转移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