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危机呈现出形式多样化、波及范围广泛化、危害程度深层化的特征。1929—1933年间的经济大萧条遍及资本主义国家,人们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并广泛接受了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滞胀危机,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弱化政府的干预力度,更突出了货币政策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使政府加强了对国际资本账户的管制。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始,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实体经济危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力度趋于加强,手段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不平衡作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已被各国和人们普遍接受。而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却是各国和人们在主观上不愿意看到和在客观上不愿意接受的。当今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全球化,在社会阶层方面主要表现为:资本拥有者与劳力拥有者发展不平衡加剧;知识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发展不平衡加剧;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发展不平衡加剧。一、资本拥有者与劳力拥有者的发展不平衡加剧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生产经营资本全球化的过程。跨国的国际投资经营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动力。资本…  相似文献   

3.
大额短期资本是在国际间流通的大额的或短期的资金,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差和汇率差别来获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各国金融市场的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从中获利的国际游资.国际资本投资又分为长期资本投资和短期资本投资.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的输出国和输入国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短期资本投资对一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之所以迅速由泰国波及东南亚各国,是因为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情况下,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动关系非常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更加直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包括要对引进外资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必要的控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5.
印度"东向"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一直是该国政府处理与亚太地区各方关系的指导政策。"东向"政策帮助印度摆脱了冷战结束伊始所面临的外交上的不利局面以及国内经济危机。近年来,随着印度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印度政府赋予其"东向"政策新的内涵,其发展势头从东南亚向东北亚不断推进,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大量的资本输出形成了空前的跨国经营;资本输出在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世界资源的配置及各国的产业结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都产生极大影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吸收和利用国际资本投资上其规模由小到大,其范围由局部向全国展开.现我利用外资的规模已足以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今后的发展方向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新分工及其地位的变化.因此,当九十年代国际资本进一步涌入我国的时候,我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利用这些资本,使之能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服务.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地区是全世界华侨、华人居住最多的地区,也是华侨、华文教育起源最早、最为发达的地区。自进入80年代后,随着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和该地区各国政府对华文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华文教育逐渐走出低谷,呈现一种复兴与向前发展的态势,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8.
威廉二世及其"世界政策"对近代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在国际上,他的要求按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与英国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在国内,他建立沙文主义宣传机构和民族主义组织,煽动国内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推行世界政策制造舆论;威廉二世的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与他的个性也是息息相关的。他将德国在国际地位上由大陆强国升级为世界强国,改变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推行"世界政策",而这也被认为是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明朝和清前期是华侨与侨居地人民一道开发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华侨为东南亚各国日后的富庶和繁荣作出了卓的贡献。本从东南亚国家农业、工矿业、商业的发展方面,论述了华侨在开发东南亚经济上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东南亚国家旅华市场稳定发展,而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经济危机给中国开发东南亚旅游华市场提出了挑战和机遇。经济危机使东南亚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外汇储备减少,各国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公民出境旅游,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东南亚公民来华旅游。但中国旅游部门应清醒地认识肋国家经济基础较好,开发东南亚旅华市场仍有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也日趋频繁,他们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和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华侨华人在经贸、文化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促进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高。中国应开展软实力与华侨华人学相结合的研究,加强侨务和外交的合作,追求中国与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多赢的局面,为中国崛起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抗战时期,因日军对东南亚地区的占领以及对华侨的迫害,大批华侨被迫返国,国内侨生、侨眷也因侨汇中断导致生计艰难。广东省政府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展开了对归国华侨的救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救侨会的成立及其活动表明了国民政府侨务观与救济观的转变,是现代政府职能的凸显。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边区经济发展的策略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因而引进侨资作为引进外援的一部分,在边区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位置并不是很突出,但是作为引进侨资的首期尝试,抗战时期的引进侨资,还是具有了特别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江苏省政治地位重要,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这期间有三类江苏人与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关系密切:革命者亡命东南亚从教,其中有的人在国外暂避一段时间,又回到国内继续从事革命事业,有的人则终老东南亚;志愿者远赴东南亚支教,这类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通过亲属乡邻关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侨生的生存能力;当政者考察东南亚谋教,他们通过多方调研,帮助政府确定华文教育的大政方针,为华校的教材建设贡献心智。这三类人都对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任幸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3):15-17,32
青田华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很长的时期内主要以捐赠的形式服务于家乡建设。2000年前后他们在青田的投资额迅速放大。全文从侨资在青田的行业分布着手,分析了侨资迅速增长的原因及侨资在青田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对如何继续保持侨资量的增长的同时,注重侨资质的提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对近年来中国FDI数据与国侨办侨资企业数据库进行全面比较和深入研究发现,近年来的中国侨资企业发展大大超过外资成长:新批侨资企业数量连续大幅度增加且大大超过外资成长;新增侨资在全国FDI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侨资企业平均投资额大增,并且在制造业中比重下降;新批侨资企业主要来源地分布较广,位次变化显著.这一转变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侨资企业在一二十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快车上不断壮大,经营规模与产业层次得到提升,与世界企业的差距大大缩小,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这一重大转变在这次研究中首次被揭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政策取向必须随着新的形势变化应适时调整,高度重视侨资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经济学学者们对这种现象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多种理论,如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些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生产资本跨国流动,它的前提是相对过剩资本的出现,它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从国内生产到国际生产,从国际贸易到直接投资的过程。通过与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比较,有助于构建自然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国际化生产的直接投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明朝后期中国同东南亚地区贸易迅猛发展。产生这一历史现象有国内、国外两方面原因。国内原因是:贸易形式的转变;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闽粤地区拥有大批高素质、富于冒险和开创精神的对外贸易人才;郑和下西洋打通了往东南亚各地的海上通道;中国急需白银的刺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先进等。国外原因是:东南亚和欧美人民对中国商品的喜爱;东南亚地区优惠贸易政策的吸引;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初步形成,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间架起一座贸易桥梁等。  相似文献   

19.
对南洋市场的开拓与近代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出口对象国的不同,于我国工业化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南洋作为华侨集中之地,实业家加紧对南洋市场开拓,取得了很大的海外市场份额,对我国出口加工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过程影响巨大;但国货生产在利用华侨优势获取经济利益时也滋生了一些负面因素,这制约了中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