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传统翻译理论赋予原文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译文只是原文的临摹或仿拟,必须忠实于原文,做到与原文完全对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解构传统翻译忠实观,否定原文高贵而译文低贱的等级观念,重新表述"忠实",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来重新审视传统上的忠实观.  相似文献   

2.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太适合应用型文本的翻译,因为他们都强调“忠实”、“对等”,译文的好坏以原文为标准。广告翻译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语言交换活动。在广告翻译中应以目的论为指导,不拘泥于语言形式,而要采取多种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特征、文化习惯和读者期待,以达到广告预期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已经无法解释诸多的翻译现象,遭到众多学者们的质疑.翻译的“伦理转向”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翻译忠实观作出合理的阐释.它认为译文忠实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忠实于原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不忠实”具有矛盾性和相对性,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外,“忠实”与“不忠实”都具有一定的伦理理据.  相似文献   

5.
汪小祥 《考试周刊》2011,(62):39-42
外宣翻译对常州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合格的外宣译文应该在形式上符合目的语语法.内容上必须与原文保持一致。在翻译常州外宣材料时.首先要认真理解原文的内容.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采取直译、意译及拼音加注等多种翻译方法;在进行译文表达时,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词法、句法及篇章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认为原文文本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以便译者可以更好的创造交际环境和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与“对等”理论中所强调的原文完全忠实译文不一样。在目的论下,译语文达到交际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7.
陈丽丽 《考试周刊》2011,(28):40-41
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文忠实观的差异。这一差异的产生在于两人文学翻译标准的不同。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而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原文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8.
功能翻译理论与旅游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将译者从"忠实"于原文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它强调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更加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文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有关原理探讨了其在旅游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由来已久的翻译标准的讨论,提出尝试用两个标准来衡量一下各种“翻译标准”,只有一元翻译标准才是正确的翻译标准。就是译文必须在内容/意义/意旨/精神/值/效/功能,以及风格两方面信于/忠实于/似/适如/对等于/等于原文。  相似文献   

10.
多元、动态、模糊--解构主义翻译观与翻译标准的厘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传统的翻译标准过分强调忠实原文和忠实原文作者,忽视甚至是否定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语的接受环境,流于点评式和随感式的散论,缺乏系统性。解构主义翻译观质疑原文中心意义的存在,肯定了读者的创造性,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提供了审视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翻译讲究“信”、“达”、“雅”,不同文体的翻译有其各自的翻译标准及策略。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遵循忠实、通顺,真实地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的艺术性原则及符合译作的本民族的语言习惯的原则等。因此就要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12.
勒菲弗尔在《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中,提出西方译者更为忠实原文,而中国译者更倾向于归化原文的观点是片面的,佛经与《圣经》翻译思想发展有其一致之处:直译、意译两原则交替主导翻译活动并趋于成熟,直至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列举了古今中外若干具有代表意义的翻译标准,分析了同异,出于种种原因,不赞同以“等值”,“信”,“忠实”作为翻译标准。提出翻译的价值由社会需要体现,而翻译的优劣由社会实践加以检验。  相似文献   

14.
历史著作的翻译,应当以忠实于原文为标准,做到词达而已。  相似文献   

15.
试论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把“等值”放在首位,要求译作尽量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原作保持“对等”,但传统译论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一点,即有为数不少的成功译作在分析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原作做了相应的增、删、改等调整。事实上,国内外翻译界已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国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等。在实践中,译者应打破传统译论的束缚,从潜在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用一种翻译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翻译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指望用一种或几种翻译模式就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也是徒劳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模式应随着原文、译文、原文风格、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移情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在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形成了象似性的美感流动。译者推己入文,文我合一,将移情审美投射于译文,激发读者的美感享受。这对翻译中象似性移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译文表达如情感丰沛必可赶超原文。  相似文献   

18.
以MTI的基础笔译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探讨英语学术论文汉译中常见的三个问题:照搬原文抽象表达,译文晦涩难懂;误读句内语法关系,译文错误百出;忽视衔接手段差异,译文连贯性差。在此基础上,指出必须尊重英汉语言表达形式的巨大差异,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