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随着社会性别视角以及社会性别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性别与传播交叉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不过,基于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该研究领域已然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分别是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传播研究",和以传播学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与传播研究"。本文将阐释这两个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别,并分析各自的特征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扩散与普及深刻影响了人类传播活动与传播学研究.本文选取2000-2011年传播学SSCI期刊(N=81)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引证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三种方法,实证考察2000年以来国际传播学科的新进展.研究发现,传播学在知识领域和空间版图上进行着双重扩张,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到各个分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共同构筑了传播学科的基础平台;影响因子的提高与内部互引的加强,表明传播学独立学科的形态进一步明晰,但对外影响力的贫弱,表明传播学学科地位仍有待提升;传播学与外部学科互引程度加强,反映传播学开放性的提高,社会心理学仍然是传播学最主要的外部知识来源,与信息科学互动不足,可能成为传播学未来发展的隐忧.  相似文献   

3.
每个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均是伴随社会发展而渐渐完善的,而新媒介的诞生,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全新方法与视角,转变了以往传播学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以新媒介下的传播环境新特点入手,分析了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于6本传播学SSCI一区期刊的主题编码,考察了2021年英文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与研究趋势,最终遴选出政治极化、数字不平等、物质性、数字幸福感、虚假信息、去西方中心主义、平台劳动、人机传播、中介化家庭和社会想象这10项热点研究话题。通过对于这些话题的梳理,本文进一步总结了三项研究趋势:对于社交媒体与新兴技术的集中关注、研究议题之间明显的交叉发展,以及对于传播技术与平台更为深入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统计并分析了自2010年-2019年来中国健康传播学术研究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内容分析法,统计并分析我国健康传播文献年度分布、类型分布、学科分布、关键词分布、热点主题及文献来源分析等。研究分析显示我国的健康传播学正在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逐渐过度,存在传播特点多样化、传播路径多元化、传播效果显著化的特点。最终可以看出我国健康传播学正逐渐兴起,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议题逐渐多样化,同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可以预见我国健康传播学在未来将发展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中国传播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作为论题,梳理和分析了近30年的相关文献,认为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引进传播学30年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但编年史、量化统计等话语型态所缺失的问题意识使得既有研究难以在学科合法性建构上大有作为,需要采取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研究视角来完成对中国传播学30年的学科反思和发展设计.  相似文献   

7.
常松  王慧 《当代传播》2021,(2):48-50
本文对我国的健康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后发现,我国健康传播呈现新特点:具有移动化传播介质、新媒体传播平台及互动化反馈渠道.近年来,随着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增多,相关研究视角发生了转换,危机预警、受众本位、风险沟通成为主要议题.本文提出了健康传播学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及智能设备技术的发展,H5广告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新媒体广告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广告形式。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阐述h5广告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分析H5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从而对H5广告如何增强传播效果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丁妍 《东南传播》2023,(7):145-148
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劳动形态已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2004-2022年间以数字劳动为主题的CSSCI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研究表明:1.数字劳动相关的文献成果逐年递增,但发文作者及机构间合作强度较低;2.不同学科视角下数字劳动的研究热点各不相同,传播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科的热点议题分别是社交媒体与受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与劳动异化、平台经济与价值创造;3.未来可结合时代背景去探讨新业态下数字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算法控制下数字劳工的自我剥削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6):77-86
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合,媒介技术社会已然成形,数字媒介研究的实践分析取向开始出现。该取向从社会学实践理论和人类学媒介研究中汲取理论资源,并与重建传播学范式的各种努力联结在一起,成为突破人与媒介二元关系的方法论视角。目前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媒介实践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数字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数字媒介与日常交往,数字媒介实践中的能动与结构。本文指出,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索:研究日常生活特性与数字媒介实践的交互关系;从技术哲学路径重新理解数字媒介;结合实践论与存在论回答人与数字媒介的根本性关系。跨学科、混合方法和再造人类本体论或将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三个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传播学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各大高等院校纷纷设立传播学院和研究所。但是,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中,学科本身的“定位”和“身份”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再加上以大众传媒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的“文化研究”的兴起,使传播学内部的门户之争更加复杂化。本文力图从元理论的视角讨论大众传播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对立与融合的历史渊源,从而为研究媒体、文化和传播三者的辩证关系廓清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模糊认识,为我国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传播研究》1974年创刊于美国,是国际传播学界公认的实证性的SSCI期刊。文章选取了五个分析视角对其刊载的10年论文进行系统研究后得知:传播研究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规范化的趋势;美国仍是实证研究的重镇,但其他国家论文量也呈增加趋势;世界传播研究的主力军都在大学,但作者地域分布不平衡;作者合著不再局限于师生和同事,正在向跨校、跨国方向延伸;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占较大比重,但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和家庭传播研究也占相当分量;传播理论的创新已经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有一半论文没有涉及和运用理论;过分沉溺于现象分析和数据解读的传播研究,有可能陷入见物不见人、见树不见林的困境。《传播研究》期刊所呈现的真实镜像,很值得中国传播学界镜鉴。  相似文献   

14.
于淼 《青年记者》2016,(14):33-34
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社区传播的研究同样方兴未艾.本文对国内社区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已有研究的视角及理论基础,并尝试对未来的社区传播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CSSCI为依据,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论著作者情况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五年间本领域学者、学术机构在CSSCI发表论文情况的原始数据,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贡献最突出、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而为大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分析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权玺 《文化遗产》2016,(2):15-22
论文以CNKI中1997-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按照文献的时序和词频分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的研究分期;同时,在对研究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后,推导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两个主导性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之上,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进一步探究了2007年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聚类,并提出:传播学视域下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本遵循业已形成的两大主流话语体系;未来,随着新媒体传播生态的演进,将会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7.
在传播学界中,集体记忆研究理论越发成熟,对我国媒体与传播学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平台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媒体传播提供了快捷渠道,逐渐取代传统记忆媒介地位,促成了新的集体记忆建构机制。当前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到底如何成为全球范围的讨论热点,本文基于集体记忆与传播学理论文献,对集体记忆的研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集体记忆传播学取向发展方向,旨在推动集体记忆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严怡宁 《新闻知识》2006,(11):29-31
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扩大,近年来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新兴的研究领域。那么目前该研究领域呈现何种态势和特点?本文以2005年CSSCI收录的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界》以及《新闻记者》的全年论文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这一研究领域的状况。一、西方发达国家仍是主要研究对象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新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领先和影响,目前的国际新闻传播研究较多集中于对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活动的梳理分析以及借鉴。主要话题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技术及其影响已经成为整个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出版业需要对其予以充分的关注。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新闻传播学来源期刊前50%中的6本期刊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2009—2011年3年间所发表的有关新媒体研究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显示:这些文献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网络舆论舆情、网络媒介使用、网络媒体采编业务、网络传播理论及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等5类。本文对这5个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梳理,期望能对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对出版业影响的研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SSCI和CSSCI数据库收录的以数字资源为主题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HistCite及Netdraw)的分析和处理,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了国内外数字资源领域的重要学术文献和代表性的研究力量,得出了各阶段的研究热点,并分析探讨了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