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固定模式进行的。不能否认,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提问这一途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可以相互交流和反馈,但这样就会出现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即使补充发言的学生很多,甚至全班,也只是让学生循着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路去思考,这样只能培养学生会听的能力,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学生表达的机会相对较多。学生的表达,可以是对教师提问的回答,也可以是向教师提问,还可以是公开发言,互相交流。教师作为学生发言的主导者,要发挥引导、辅助和掌控学生发言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文勇  徐翔 《山东教育》2002,(16):28-29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言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但我们调查发现,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提问题越来越少,越来越羞于发言。学生为什么不敢或不愿提问问题呢?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哪儿去了?老师应该怎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健康发展呢?笔者现就此问题略述一二,以就教于大家。一、学生课堂懒于提问发言原因分析。学生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发言提问,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感”越来越强。有的学生人前发表见解,怕说错了让同学老师笑话。久而久之,就会滋生惰性。一旦惰性生成,创造力也就无从…  相似文献   

4.
秦苏 《教书育人》2006,(8):10-11
“初一学生抢着答,初二学生催着答,初三学生逼着答。”这便是当前课堂发言状况的真实写照。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年级越高,举手回答的学生越少,到了初三和高中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会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逆反心理。如何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主动地举起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领导和教师达成共识:在课堂里,学生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不必过多指责。其次,学生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有选择回答教师提问的权利,对干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不回答。再次,学生应该有评价权。以往学生回答问题是由教师进行评价,而作为学生是没有评价权利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采取了多种有效的课堂改革举措,“淡化举手形式,鼓励自由发言”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成启 《师道》2007,(5):8-29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过程。对课的评价不能仅看教师的表现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活动怎样。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但问题是许多人把学生活动只简单的理解为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多少学生发言或参与讨论、这堂课的气氛怎样等。笔者认为,单纯的以此作为学生活动的评价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段荣刚 《教师》2011,(33):19-20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中就强调: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阶段强调:能就不理解的问题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阶段强调: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婉转提问,让学生愿意发言;及时调控,让学生会发言;灵活教法,让学生乐于发言;精心设问,让学生有效发言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发言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中就强调: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阶段强调:能就不理解的问题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阶段强调: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婉转提问,让学生愿意发言;及时调控,让学生会发言;灵活教法,让学生乐于发言;精心设问,让学生有效发言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发言能力。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在语文课堂上发言不积极或不想发言,出现发言弱化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有效、有趣味、有艺术的课堂提问为之提供了解决途径,也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通过分析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以期达到特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提问随意性大。②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③提问缺乏艺术性。④提问深度把握不准。⑤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教师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重复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张晶 《考试周刊》2013,(78):113-11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体现。当前的课堂提问模式,仍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提问这一方面,这与《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制约学生提问能力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改下,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其主体作用,可以借助学生主动提问的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是由教师提问,学生被动思考与回答。在学生主动提问的模式下,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思考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答案,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能够实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怎么样来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很多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就当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提问的现实状况出发,提出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相关策略,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病症描述:课堂上经常看到一些不良现象:有的学生发言很积极,但是他只想着自己发言,别的同学在发言,他还在"嗯嗯嗯、我我我"地举手,结果轮到他发言时,他还在重复别人的答案;也有的人,自己发完言,就万事大吉了,再也不去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还有随大流者,举着手心却不知神游到何处了,对于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回答一概充耳不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合理的提问.必要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在课堂提问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耐心地等候学生回答、恰当地分配问题、注意提问方式及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15.
许泽国 《教师》2012,(6):81-81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回答是有益的,同时它还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问题设置时应考虑到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相互问,相互答,在互动式的提问和回答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实现互助式的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6.
吕美静 《考试周刊》2007,(40):123-124
很多教师发现学生不会提问题,即使会提问也大多是针对题目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教给学生问题的来源与提问的方法。本文主要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从九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有效提问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问是一种教学技能,它可分为有效提问、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进行有效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问与学生的认识相联系,认真倾听并作出回应,提问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选择适当的回应方式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适时利用学生“现场”的回答进行对话,适当提问不同的学生等。通过有效提问,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陈嬿 《中学生物学》2003,19(2):23-25
1 转变观念,明确意义 我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书面调查。题目是:说说你对“提问”的看法。学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说 :可以启发有的说可以调动我们的……。不难看出所有的回答 ,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 ,即 :“提问”是你教师的事 ,而我们只管一个字“答”。看来 ,我们有必要向学生宣传以下观点 :( 1)“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 ,更是你们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老师 ,问课本 ,还可以问专家 ,问教授、问权威。( 2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 ,大都是以“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邹小兵 《文教资料》2011,(24):166-167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却存在着粗放式提问、惩罚式提问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能使全班学生个个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状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郭小玲 《职教论坛》2002,(16):48-48
提问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确实达到提问的目的,我在教学中运用“三问”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问教学法力求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并力求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书育人的最佳结合的教学规律。“三问”教学法其基本内容就是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讨论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三种问答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