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涵 《贵州教育》2008,(12):8-9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新要求,同时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13亿人口中有7.4亿在农村,农村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首要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构建"三大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增强"三大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继续写下去的一篇大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牢牢把握"三个总"新概括和"八个必须"基本要求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初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的最初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关系的初步研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拓性探索。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探索的首创之作,《论十大关系》所阐释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以及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的写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并就建设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年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基石;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是伴随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和全面改革的逐步展开而逐渐形成和日益丰富完善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始终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始终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而形成的重大创新理论成果。认真分析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对于当前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有着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美好乡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工程、新载体,是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伟大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9.
改革教师教育 培养优秀教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号召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相似文献   

10.
在作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的基本判断后,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党和法治的关系"这一法治建设核心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亦进入一个新阶段.服务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已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直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为"四个伟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苏联是第一个建成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因此也就成为了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本土化的试点。实践表明,苏联在应用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方面是成功的,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是失败的。无论是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还是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法治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即使在今天,对于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国来说,其经验教训仍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死缓制度是我国的独创,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的哲学理论和慎杀、少杀甚至不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和刑罚观念.其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发展和丰富刑事法学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其内容涉及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任务、立法、守法、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并把它作为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法治”与“德治”在国家的治理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以德治国 ,必须坚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后盾 ,发挥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实施“以德治国” ,关键在“以德治党”。必须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思想道德教育与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并充分利用各种载体 ,把“以德治国”落实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这一重要思想,是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认真0学习、坚决贯彻这一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个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曲折发展历程。通过对杜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认真剖析和总结,可以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动力同题;(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同题。解决好这些同题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法治与道德各自的特性及其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内在联系。从而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法治的“硬”约束,更离不开道德的“软”实力的调节。只有把这种“刀”与“菊”的各自优势相结合,才能建立一个既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又具“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基础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和加强乡村的民主管理。同时,“村务公开”的推广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此项工作法律依据充分,中央、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群众大为欢迎。在我市推开以后,由于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检查督导及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在介绍经验、做法的同时,也探讨了“长效机制”建设的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需要法学教育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为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改革和发展法学教育,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是我国顺利进行对外开放,成功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进一步落实法学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改革法学教育体制;紧紧抓住提高法学教育质量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