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有个少年很“非常”:2岁会加减乘除,5岁上学,7岁上初中,13岁考上清华,让望子成龙的万千家长感慨是“神童”,自叹子不如人.然而“神童”妈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真不是谦虚,我儿子绝对不是神童,没什么特别的,像他这样的智商、家境的孩子,在中国有千千万万.孩子可塑性强,全在于大人引导,小时候惯下坏毛病,大了就不好纠正了.”  相似文献   

2.
许多 《中学教育》2005,(3):43-44
王福志是个有头脑有想法的新式农民,他用自己的“土办法”培养了被称为“神童”的儿子。他儿子王京9岁读完小学。16岁时已两次考入清华大学。以下是他培养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阅读》2007,(12):33-35
现代社会,神童并不多见,而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却出现了3个神童,而且这些神童分别在15岁、14岁甚至在仅仅9岁的年龄便被世界名牌大学录取,这不能不让人称赞这个家庭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 2007年8月,随着9岁的沈诗钧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为本硕连读的大学生,成为华人世界有史以来最小的大学生,这个神童之家才为世人所知晓。这个家庭奇迹的创造者叫沈振雄,沈振雄本人就是一个神童,大儿子沈怡谋更是14岁即入读著名的牛津大学。沈振雄这个“老神童”是如何实现神童接力,让两个儿子也成为“小神童”的呢?  相似文献   

4.
北京几所学校开办的“儿童超常教育实验班”,被人们称为“神童班”,每年报名的人数达到1000多名,却只录取30名左右,用4年的时间学完8年的课程,令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趋之若鹜。因为儿子魏天浩是否考“神童班”的分歧,做清洁工的魏振华与父母、岳父母的关系几乎闹僵。目睹了朋友的儿子两次“神童班”落选后的惨状,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保持冷静的态度。谁家孩子有了一技之长,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某些新闻媒体的“爆炒”,这孩子便成了“神童”。如今钢琴神童、书法神童、国画神童、舞蹈神童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口算神童、背诵神童  相似文献   

6.
神童教育从古演变到今,人们对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现代心理学家及教育家一般把神童界定为:一个孩子在10岁时就表现出某一领域有着突出成绩,而这通常是只有成人才能做到的。在本文中,把神童教育界定为:神童即为超常儿童,指的是孩子在幼年时便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超乎常人,与同龄儿童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与特点。基于这一定义,应该说大部分勤奋聪敏的孩子并不能称为神童。  相似文献   

7.
阿友 《中华家教》2014,(Z1):108-109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庭:35年前,15岁的父亲王永成为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学生;15岁的母亲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王嘉骝也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个家庭能出一个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能同时成为少年班学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却坦诚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不管,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相似文献   

8.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孩子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如何运用却大有学问。 宋朝曾出了一个神童叫仲永,8岁便能诗会文出口成章,朝野称奇。其父携子到处炫耀。可几年后,这位神童却销声匿迹,不见有大的出  相似文献   

9.
自己的孩子总看到好的一面,可不是呗。儿子小时候,我怎么看他怎么像个神童。一堆碎瓦片他能鼓捣半个多小时,《365个成语故事》听了N遍,我们快听吐了,他却全背下来了。哪知道,一上小学,他竟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听写生字时,他不停地问:"这是第几个字?"原来他  相似文献   

10.
阿友 《下一代》2013,(10):6-9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震撼的家庭:35年前,15岁的父亲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届学生,15岁的母亲便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也从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个家庭能出一个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能同时成为少年班学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却坦承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发展,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相似文献   

11.
“神童”本来就可遇不可求,“制造神童”更是无稽之谈,如果孩子本非千里马却以千里马驱之,这又与摧残何异?当我们看到通过这种“野蛮”的教育是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再得那么可怜我们心里又是怎样的想法呢?  相似文献   

12.
王宝琪 《下一代》2015,(3):43-46,38
1.神童出世天才科学家天马博士的儿子飞雄,在车祸中身亡了。天马痛失爱子,伤心不已。于是,他以自己儿子的外形制造了拥有七大神力、十万马力的机器人替代他的儿子,还将儿子的情感与记忆注入了阿童木的大脑内,这个机器人就是铁臂阿童木。阿童木以为天马博士就是自己的父亲,他对天马博士说:"爸爸,我是个无所不能的勇士,看你愁眉不展的样子,有什么事情要让我替你做吗?"天马博士说:"孩子,你是我制造的机器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千百年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广为传诵。而他的“志当存高远”的教子名言也世代流传。为人称道。 诸葛亮有个儿子叫诸葛瞻,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伶俐。不仅博闻强记。而且触类旁通,人们都赞扬他是“神童”。诸葛瞻也因此得意扬扬,经常喜形于色。诸葛壳看到后。心里想。孩子从小就聪明过人。  相似文献   

14.
她曾经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当她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后,却发现在失败的婚姻中最受伤害的却是自己的儿子。由于家庭的破裂,儿子变得自卑而孤僻。她非常愧疚,费尽心思给儿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最终让儿子走出了单亲家庭的阴影,也从中积累了许多教育孩子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2010,(5)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丈夫和亲朋都劝她把孩子抛弃掉。原因很简单:这个孩子得了先天脆骨病,是一个易碎的玻璃孩。而母亲却没有这样做,一直坚信着儿子终有一天会站起来。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常常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父母根据自己的“美好想法”安排孩子的活动,结果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也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造成孩子角色认知的偏差。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对没有上过大学的夫妻,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儿子有个性,也很聪明,但是他不用心读书。母亲对“不务正业”的孩子失望之极,痛苦之极。在母亲的眼里儿子“不可救药”,而儿子却与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冷战”的家庭中,母子俩和我的谈话颇令人深思。母亲说:“儿子正…  相似文献   

17.
北京八中第八届少儿超常教育实验班,2003年共有31名刚满14岁的孩子毕业,他们中有16人考上了北大和清华。“少年大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超常教育”,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本届少儿班的家长之一,自己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位母亲,对“神童”与“超常教育”,有独特的体验和思考———2003年7月13日下午,我们陪儿子到北大领录取通知书。14岁的儿子让招生办的老师有点疑惑:“你是来领自己的通知书吗?多大了?哪个中学的?”当儿子说明身份后,旁边一位也是陪孩子来领通知的家长脱口而出:“八中少儿班?四年前我们这孩子就考过,没考上。据说你们班20…  相似文献   

18.
幼年时的欧内斯特,不是什么神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可是,他长大以后,却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由于在原子核物理方面所作的贡献,190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9.
虽然少年天才是鲜见的.但他足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中国不缺少神童.只缺少培乔神童的土壤”;“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是可以培养的”……于是有更多的人欲探究制造神童的妙诀.甚至带领孩子参加“神童”速成班。到底神童是天生的.还是人为培养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天才不离地     
英国出现了一位5岁能把脑中旋律化为音符、12岁为伦敦交响乐团作曲的神童。但是当这位名叫厄博的孩子3月1日发表作品《无言之歌》,获得两千观众的掌声,而被赞美为“莫扎特第二”时,他的母亲却很严肃地说:“看,莫扎特的下场,34岁就潦倒而死。这世上最危险的就是把孩子捧得太高,可能让他到下个星期,都没办法恢复到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