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场从美国蔓延开来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中国传媒业.尤其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和金融风暴的双重夹击之下似乎危机不断,而这场危机到底是"危"还是"机"?中国传媒业又该如何应对?业界精英的探讨也许能为我们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我曾经撰文指出,中国传媒业面临着"拐点".观点虽然有相关的研究数据做支撑,但当时还是有不少人不以为然,认为中国传媒业一片欣欣向荣,何来"拐点"之虞?!而现在,当这个"拐点"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突然"出现的时候,业界则又是一片悲观之声,认为传统媒介(尤其是报业)发展的衰退期来临了.  相似文献   

3.
张立伟 《新闻爱好者》2021,(1):后插7-后插8
媒体亦如人体,需要健康检查.很长时间,中国传媒业体检阙如,中国传媒业亟须一份体检报告.陶喜红教授的新作《中国传媒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视野开阔,理论厚实,方法新颖,兼具学术穿透力与实操启迪性,成就了中国传媒业第一份体检报告.其学术贡献有三:建构传媒健康指标体系;体检中国传媒三大...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变革之中。我们曾经把这样一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很多人把“拐点”看作是中国传媒业衰退的概念,但是我们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拐点”,事实上只是发展重心的转移、发展模式的变革,所以,我们更愿意它理解为中国传媒业  相似文献   

5.
2008年对中国传媒业的心理无疑是一次"过山车"式的挑战.岁末,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影响银行业、房地产、零售业,还逐步波及作为文化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子类的传媒产业.  相似文献   

6.
朱学东  高江川  喻乐 《传媒》2003,(12):26-27
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说.刘波是一个“边缘突破”的另类样本,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传媒与资本只能结成露水姻缘。  相似文献   

7.
传媒业如何面对“口红效应”的诱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口红效应",其有效性的边界十分清晰.这也是消费支出肾缩的大环境下,传媒受众对传媒产品要求更加苛刻的结果.在顺风顺水中快速积累起财富的中国传媒业,如何才能从这次经济危机中享受到"口红效应"带来的"豁免权"呢?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刻,仅仅依靠"口红效应",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文化传媒业一枝独秀的空间也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8.
《传媒》2005,(5):1
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性改革终于结成"正果",这对于中国传媒业乃至关心中国传媒改革的海内外人士来说,不啻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利好消息.它意味着中国传媒业的改革继北青传媒股份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后,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它同时还意味着,中国传媒业的系统性改革在"出人意料"地稳步推进!一方面,政策和体制创新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弹性"和相当广阔的空间;而另一方面,从相反的视角也蕴涵了更加刚性的改革路径.我们在为它欢呼的同时,还要保持应有的冷静!  相似文献   

9.
商建辉 《青年记者》2005,(12):48-49
改革开放后,市场在传媒的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中国传媒一步步走向繁荣,可以说,中国传媒业有今天的成绩,市场可谓居功甚伟,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在繁荣中国传媒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成为中国传媒进一步发展的隐忧。  相似文献   

10.
喻乐  朱学东  霍静 《传媒》2004,(3):8-8,9-13
从历史的碎片中我们往往能发现事实真相。中国传媒业需要理性的投资者和负责任的媒体理性与诚信是双赢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变革之中。我们曾经把这样一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很多人把“拐点”看作是中国传媒业衰退的概念,但是我们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拐点”,事实上只是发展重心的转移、发展模式的变革,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中国传媒业高度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弯道,它需要我们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的现实要求进行工作重心、资源配置重心以及相关运营模式重心的转移和调整。实际上,中国媒介业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传媒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学上的“口红效应”再次出现在了传媒业身上,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广告量缩水却限制了“口红效应”给传媒业带来的机会。本文通过分析传媒业面临的挑战与矛盾,提出一些缓和矛盾以利于中国传媒业更加健康发展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变革之中。我们曾经把这样一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很多人把“拐点”看作是中国传媒业衰退的概念.但是我们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拐点”。事实上只是发展重心的转移、发展模式的变革.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中国传媒业高度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弯道.它需要我们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的现实要求进行工作重心、资源配置重心以及相关运营模式重心的转移和调整。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被誉为"最后一座金矿"的中国传媒业已向资本市场吹响了进军的号角.改制、重组、并购、上市等一系列进入资本市场的举动将成为本年度业界内外的最大热点.中国传媒业自改制以来,资本与市场的博弈日益升级,传媒业为快速解决融资和改制问题,在政策逐渐明朗的态势下,加快了上市的步伐,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上市热潮.然而,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愈演愈烈,2008年10月6日至10日更是创下了自1970年有纪录以来最大一周跌幅,全球市值亦于短短一星期内蒸发6万亿美元,环球股市同步经历了"黑色一周".在这种全球性的股灾面前,虽然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积极救市,但在这场金融风暴尚未结束之前,一切风险皆有可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传媒业的上市进程又多了些许变数,安排也必将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5.
彭波 《传媒》2012,(2):10-11
正2011,机遇与挑战推动着中国传媒业格局的演变与洗牌,大事与难事考验着中国传媒业应变的机智与果决。站在"十二五"规划扬帆起航的历史节点,擎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的猎猎大旗,中国传媒业将如何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振粉 《东南传播》2012,(6):129-130
"晕轮效应"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主要是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得出的对人、对物的泛化性结果,根据人或物的有限信息做出的整体性评价,即"以偏概全"。品牌拓展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的稳固与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永久性忠诚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当把"晕轮效应"运用到品牌拓展上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创建新产品、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丰富产品品类、刺激销售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最大程度的利用"晕轮效应"对品牌拓展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任何可能的有损于品牌形象及企业发展的不良影响,规避风险与危机。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深刻影响着全球大多数国家,也影响着中国的实体经济。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全面放缓。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传媒业也很难独善其身。但是,金融危机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国传媒广告收入增速减缓,但金融危机时期受众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刘锐 《编辑之友》2017,(8):106-112
曾经的数字新闻网站翘楚《赫芬顿邮报》如今正从网媒弄潮儿的位置跌落,步入“中年危机”.文章运用竞争优势“新钻石模型”,从内容生产、受众需求、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策略、关联网络、机遇方面,探究《赫芬顿邮报》陷入“中年危机”的原因,为新媒体时代中国传媒出版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优势,规避其中陷阱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中国传媒创新背景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传媒业共同经历磨难,共同分享光荣,共同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共同接受新媒体带来的严峻挑战,共同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阵阵寒意。  相似文献   

20.
世界传播新格局下中国传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传媒业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突出表现为传媒业的迅 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在世界传播的这种新格局下,中 国传媒业迅猛崛起,在总量方面和人均量方面都实现了快速追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 差距。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世界传媒强国,并在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根据这一战略目标,结合中国发展的新环境和新任务,笔者提出中国传媒业所面临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