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动而辞发。”学生的习作过程往往伴随着内心深处情感的波动,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愉快和喜悦,这个情感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指导学生习作,不能只是为了习作而习作,要善于激发、赏识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中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情感,“尊重儿童人格,发现儿童的天性,赏识儿童审美”,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感情,贴近他们的生活,拥抱他们的心灵世界”(作家金波语)。  相似文献   

2.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所致。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标指出,“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励人们去行动。小学生习作是儿童潜在语言的外在表现,离不开情感这一因素。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是习作教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习作教学中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命题习作等现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体验式习作探究”这~研究课题。这既是对传统习作教学的大胆颠覆,也是对习作教学应然模式的本真建构。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重现生活情境、打造活动文化、走进儿童天地,回归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该课题研究,“儿童本位”是出发点,“情感体验”是途径与手段,培养儿童习作意识是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直从事语教学研究工作和平时喜欢写些学小作品的我.经常有机会接触中小学生的习作。最近读到一篇题为《酸雨的味道》的习作,先是惊喜,后来便是深深的悲哀,而且还是双重悲哀。单独地看,这篇章应该算是佳作.但一结合有关背景,就会有另一种无奈和悲愤涌上来。为了能说得明白一些.这里不惜全抄录,以“奇共赏”之——  相似文献   

6.
解强 《山东教育》2005,(31):34-34
一、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写“对话式评语”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社会生话的认识和反映.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也是学生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尽管有时候学生的作品很稚嫩,甚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还是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作为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我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写在评语栏中.好像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这就是我写的“对话式评语”。  相似文献   

7.
郭利琴 《辅导员》2014,(18):51-51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作文白改、互改有明确的阐述,中年级阶段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也就是说学生应该从三年级开始培养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到了高年级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那么,这一教学目标如何达到呢?不放试试笔者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习作动机的多重迷失,影响学生写作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应该选择有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力争让儿童与习作知识产生“第三类接触”。习作教学中“第三类接触”,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感受有意思的生活,为“情趣”而写;二是感悟有意义的生活,为“情思”而写;三是追寻有境界的生活,为“情怀”而写。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学生积极习作动机激发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9.
儿童生活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习作教学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以文本为中心有序地展开教学,一足以儿童的即时性生活为中心随机地进行教学。一直以来,它们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鄙夷:教材习作以编排的科学化、训练的序列化,自诩为“大作文”,是习作教学的“正宗”;而体现儿童生活的即时性习作,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随机性,被贬为“小作文”或“小练笔”,成为教材习作的附属或点缀,可是这些“即时性习作”以开放性、动感性、丰富性,适应着儿童内在的需要,显现出与教材习作旗鼓相当的态势。这两种倾向,正体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主要矛盾:习作教材与儿童生活如何走向融合,习作教学方式如何与儿童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习作适合写简单材料,但是简单的材料写起来很难“挤”出一篇习作来!常常在要求只写“一件事”的习作里,写了多件事。硬是靠事件“堆”起一篇三四百字的习作来。这不能责怪他们不会审题,是没有学会写简单事物而“逼”的。事实上,任何简单的事物都含有不简单的因素,只要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给简单材料“曾加营养”,再简单的材料都可以写出一篇习作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游戏着的人.对儿童来说,游戏不仅仅是玩,也是探索周围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习作课堂上引入游戏,但对游戏形式的关注远远大于对游戏精神的思考.习作课上的游戏应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些形式,也不是仅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一些写作内容上的问题,而应该强调游戏精神融入习作教学.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被认同并享受其中的精神,尊重规则并且向往自由的精神、创造的精神、非功利的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3.
修订版《大纲》对学生习作的要求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内心产生一种奋发学习的动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习作的强烈欲望。就学生学习习作来说;教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写,刻苦地练,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正如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总之,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好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假如习作是按照提纲写的,并且事先进行了写这篇作文的准备,那么它就自然不能反映儿童的思想和感情,也不会有儿童对美的知觉的那种清新感。”习作实际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内在素养的体现。但在一些练习中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等现象还经常出现。  相似文献   

15.
“儿童生活习作教育研究”是我校参加的一个省级课题。儿童生活习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赋予教学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习作之源,习作是对生活的描摹。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问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准备工夫,准备工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纯技术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的准备,不从这儿出发就没有根。”“生活经验丰富了,好的习惯养成了,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淌了。”可见习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但现在,儿童的习作似乎越来越游离于生活了。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习作课堂教学中,应当时刻关注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习作教学本身潜在的魅力,创设适应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遵循“好动”心理,诱发习作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充分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好动的心理特征,投其所好地营造生动活泼的习作氛围,创设适应儿童需求和发展的操作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作文评改是作文敦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应“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而要使学生具有互改习作的能力,读应该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在拿到同学习作后反复朗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刘禹锡语),这实在是作文训练这个流程中一道不可轻易放过的工序。如何把这道工序做好,需要做好下面这三步:  相似文献   

19.
吴勇 《江苏教育》2007,(8):14-16
笔者以为,小学生的习作教学,关键要扣住一个“化”字,就是将习作教学“融化”在儿童生态之中,即儿童的生存、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命之中。这些应当成为小学生习作教学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一、教师评语应当关注学生情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评语应该从情感的角度来关注学生,来唤醒学生潜在的习作能力。首先,教师在写习作评语时应该确立一种意识:习作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平台。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