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据《左传》记载,郑庄公是春秋动乱的始作俑者、地地道道的阴谋家、彻头彻尾的伪君子,清人判之为"奸雄之尤"。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公羊"、"谷梁"二传对郑庄公却极少记载。《春秋》三传比较研究的意义,应在于证明《左传》文学价值之明显和重要,而对于郑庄公的研究,恰好彰显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郑庄公与楚灵王是《左传》中作者着力描写的两位国君,对"礼",郑庄公一直用其规约着自己的行为,楚灵王则是与礼抗衡,这是由于他们二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历史国度所属民族社会不同等方面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分析了《李尔王》的种种矛盾冲突,阐明了作品选材的深刻性。指出作品通过正反两方面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热情宣扬了人道主义;无情鞭挞了利己主义,深刻反映了十六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同时指出了《李尔王》艺术技巧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依《十三经注疏》,《周礼》、《仪礼》、《祀记》中共用胥字达一百五十个左右,郑玄注释一脉相承,其义接近.如:《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胥有十二人,徒有百二十人.”郑注:“胥读如諝.谓其有才智为什长.”  相似文献   

5.
《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语中的“鄢”属于何地?依杜预《注》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依应劭之说即西汉时期的县,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依赵匡之说在今河南偃师县南。通过对鄢、周围地理环境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以上三说的辨析,可以证明应、赵两家之说均不可信,只有杜预《注》才是接近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现存的王肃《论语》注与郑玄《论语》注,其差异主要是表现在两个学术层面上:第一,知识层面上,因为经文文本文义的模糊不清或经文的断句分歧、字词训解不同,从而造成了郑玄和王肃对同一经文理解的不同,不是王肃故意与郑玄注对立,属于正常的学术争鸣。第二,学理层面上:“王学”反对“郑学”注经时掺杂谶纬,王肃《论语》注既较郑注更为简约、理性,少有谶纬说经,而其少部分又注重义理发挥。郑玄《论语》注和王肃《论语》注的上述差异,远不能反映郑(玄)学、王(肃)学之争,尤其是两者在今古文经学的纷争。仅就此而言,当前学术界似有夸大郑王之争之嫌!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及许多古代散文选集节选的《秦晋被之战》,记述的是春秋六大战役之一。《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完整地记叙了这坊战争的全过程。有的选本说它的主题是“表现侵略战争必败”,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不错,文章通篇就是在写“秦必败”和为什么失败,然而,真正涉及战争性质的描写却没有。关于战争的起因,作者是这样写的:“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谏阻而冒然出师袭郑。晋国听到消息后,觉得有利可图,决定截击秦:“将  相似文献   

8.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9.
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忠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的重要思想,但两部小说中的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侧重“义”,《水浒传》强调“忠”。“义”在《三国演义》和“忠”在《水浒传》中都具有复杂内涵,且两部小说中“忠”与“义”的思想倾向对形象塑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陇道难”诗共计十六首。这十六首诗记述了杜甫从陇入蜀的一段行程,与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诗的从秦入蜀的行程有交叉之处,因而有可比点。对杜甫的“陇道难”组诗与李白的《蜀道难》诗进行比较,以期探究杜诗与李诗在心理背景、表现手法及风格特色诸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古书中有的名词不能按它自身的意义去解释,而需换成与它相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才可以解释通。人们把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左传》庄公十年) (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3)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4) 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5)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严复《辟韩》) 上列五例中的“鼓”、“目”、“手”、“妻”、“侯”五个词本是名词,但若按  相似文献   

12.
李瑞 《职大学报》2009,(3):53-54
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郑庄公,周平王卿士,几乎成为春秋初年的霸主.但其人性格有阴暗一面,在内,对弟弟纵恶导叛,克段于鄢,把母亲囚禁城颖;在外,取温之麦,成周之禾,不朝天子.又与齐鲁之师攻占许国,戒饬守臣.  相似文献   

13.
唐宰相姚崇继室郑嬿墓志近年出土于洛阳万安山南麓。郑嬿出身大族荥阳郑氏,婚配甲族姚崇。郑嬿对前任留下的两个孩子姚彝、姚异,待如己出。姚崇加太中大夫和银青光禄大夫两个文散官爵,在两《唐书》及《姚崇神道碑》等碑志中都未提及,今赖《郑嬿墓志》可以较为准确地断定这两次加官的时间。郑嬿封号也因“夫贵妻荣”而晋升为郑国夫人,荣贵之极。  相似文献   

14.
法轮功邪教的本质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轮功已具备了邪教特点,“宣扬”“末世论”,从“造神”到“尊神”,借宣扬“真善忍”进行精神控制,实现其政治野心;敛财、发不义财。鼓动破坏现有社会秩序,搅动人心,不断掀起事端,在社会上已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并与国外反华分子勾结,大打“人权论”的牌,攻击中国。为防范邪教危害社会,对邪教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以意义的动态识解为视角,从语境化识解、主旨义、限定和识解四个方面探讨《葬花吟》中“花”意象英译。提出意象在翻译之前,译者需要进行一系列识解过程,动用认知能力来动态解析同类意象,做好翻译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说“夭夭”     
说“夭夭”对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夭夭”一词,大致有三种理解。一、《毛传》:“夭夭,其·少·壮也。”《郑笺》则进一步发明毛说,谓诗以少壮之桃兴起“妇人皆得以·年·盛时行。”(行:出嫁。)毛、郑相得益彰,颇诱惑了两千多年众多的治...  相似文献   

17.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社会的家庭生活中 ,家礼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其中的嫂叔之礼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和睦与安宁。《礼记》规定“嫂叔无服”。唐代对这一礼节改为“小功之服” ,即服丧 5个月。在唐人的实际家庭生活中 ,嫂叔之间的关系处得较为融洽 ,甚至逾常礼者也比比皆是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维持家庭的生存。否则 ,很可能导致家庭的衰败。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说文》等材料解析“凋”的造字本义,说明“凋”的本义为“半伤”,分析本义与引申义“凋落”在词义轻重上的不同,引证其它“凋”作“半伤”解的例子以及比较其它古籍中与《论语》“松柏之后凋”类似的说法,考证说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凋”为“半伤”义,否定了杨伯峻等“凋”指“凋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垄断”在古代汉语中又写作“陇断”、“龙断”.“陇断”最早见于《列子》,其义当为“高丘隔绝”;“龙断”的最早用例见于《孟子》,其义已发展为“独立的高丘”,并由典故引申而有“把持和独占”之义,是“垄断”一词现代意义的源头.从三词在不同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可见,明代以后“垄断”逐步取代“陇断”、“龙断”,其“把持和独占”之义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