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寺庙是佛教、道教等宗教信徒供奉神灵和聚居修行的宗教建筑.各宗教信徒供奉本教信奉的神祗,在泉州有的寺庙除供奉本教神祗外,也供奉其它宗教神祗,如佛教寺院奉祀佛、菩萨、天王、罗汉等,也奉祀玄天上帝、关帝、文昌帝君、广泽尊王、保生大帝、通远王等.道教的元妙观奉祀道教神祗,也奉祀萧太傅、天上圣母、广泽尊王等.泉州寺庙奉祀神柢多元化,反映泉州多种宗教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丹巴服饰可划分为嘉绒服饰、宅垄服饰、羌族服饰和汉族服饰四大系列。嘉绒服。饰是居住在丹巴境内的所有嘉绒藏族的共同服饰;宅垄服饰主要分布在小金河畔的宅垄地方,是清代流传在嘉绒地区的一种女性服装;羌族服饰主要分布在太平桥乡,是当地羌族的服装;汉族服饰是由清代传入,为当地汉族服饰,与内地汉族服饰无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平阳地区广泛流传着很久以前的有关新罗神的记录。该记录的内容是新罗太子坐船渡海,在前往唐朝的海上溺水身亡。后来传说新罗太子在这一地区显灵,当地的人们建了神庙,把他作为神供奉了起来。元朝朝廷赐了忠义灵济威惠广佑圣王的封号。这些记录被收入在有关平阳的各种地方志和古文献中。在平阳地区有很多和新罗神有关的遗址和寺观,即位于平阳县昆阳镇南侧的新罗山、新罗山山顶附近从前新罗庙的遗迹、位于坡南街的以前新罗庙灵护庙的遗址、在汇头新罗山山麓重建的新罗太子观、在鳌江下厂重建的新罗庙、塘外净念禅寺的太子亭遗址和供奉着新罗太子夫妇像的斋室。今天,平阳的人们仍前往新罗太子观或新罗殿,虔诚地参拜新罗神。  相似文献   

4.
新近发现的山西贾村赛社《排神簿》抄本是当地祭祀蝗皇时多村转赛时所用的神祗排位册子,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间信仰状况。通过对咸丰、光绪年间两本《排神簿》中的神祗数量、种类分析,指出了当地赛社祭祀蝗皇时道教信仰的民间特点:道教信仰的广泛性超过佛教信仰;该神祗系统是以道教神"昊天玉皇上帝"为中心的多神信仰;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道教神成为供奉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墨尔多是对嘉绒藏区群山之首“夏秀斯巴嘉尔木穆多”的略称.本文通过对“夏秀斯巴嘉尔木穆多”一词内涵的分析、研究,推测其原本含义是指“东部穆氏女王信奉崇拜的石山”.它储存了藏族对远古氏族及民族崇拜物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6.
傩堂的神灵体系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地区傩堂神祗没有严密的体系,神祗之间基本上互不隶属.按照神祗在傩祭活动中的功能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傩神、证明神、传导神、护坛神、先导神、戏神共六个大类.  相似文献   

7.
台骀是汾神,历史上汾河流域盛行着对他的祭祀。晋国建立之前,这一地区的沈、姒、蓐、黄四国是台骀的后裔,台骀作为祖先神被供奉。后来,台骀成了地方神,是汾河流域的祭祀对象。据《河东记》载:“晋阳东南二十里,有台骀庙,在汾水旁。”①文中叙述了唐元  相似文献   

8.
邢飞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9):101-104
贵州明清时期有较为兴盛的黑神信仰。从明代贵州巡抚王宪请祀开始,贵州黑神信仰的范围越发扩大。至清代,贵州各地已有多座供奉黑神的忠烈庙。贵州黑神信仰兴起于何时,从现有的材料已经无从考察,但是作为贵州一个较为独特的信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成为贵州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9.
分布在大渡河流域的丹巴羌族,于清乾隆年间由岷江流域迁入。在清代,他们是为清政府“驻守关卡、把守降番”的屯兵,藏族称之为“嘉卡布”,汉族称之为“屯兵娃”。现代丹巴的羌文化已不完整,更多的是融入了嘉绒文化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丁种本《西番译语》之一《木坪译语》中的藏语形式为分析对象,试论清代木坪土司所管地区内通用的藏族语言之特征及其方言系属。木坪土司是历史上嘉绒地区的一部分,现已汉化,藏族语言方面只四土嘉绒语少量分布。但是与此相反,《木坪译语》中的藏语有跟当代的丹巴藏语二十四村话语言类型上密切关系,清代在木坪土司地区通用的语言就是康巴藏语二十四村话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参考,以玉龙雪山周围的纳西族村落为例,考察了纳西族村民对圣境的本土认知。当地人认为纳西族最大的神山是玉龙雪山,雪山周围有庙祠人文圣境、山林自然圣境、崖洞圣境、殉情圣境、仪式圣境。生物多样性富集的雪山圣境目前正面临着威胁,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协同共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诸神共处,使晋祠成为一个神灵的社区,而诸神都属民俗神系和民俗色彩浓厚的道教神系。除北齐时佛教有过短暂的进入外,以后没有佛教神,使晋祠始终保持世俗化特色,而这一特色恰恰是戏曲与之结合的条件,甚至可称温床。晋祠是当地的宗教、游乐中心,也是戏曲中心。晋祠的歌舞戏曲活动源远流长,从宋到清形成两个中心剧场、三个辅助剧场,两个卫星剧场,是我国神庙剧场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关中影戏中的碗碗腔、老腔、弦板腔等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田野调查结果,关中影戏的演出种类有庙会戏、还愿戏、驱邪戏、平安戏、山神戏、祈雨戏、丧戏、寿戏、满月戏,等;演出程序有奠酒、本戏、捎戏,等。  相似文献   

14.
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要宫庙,自创建以来,就与其他水神信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明清以后,妈祖的神通扩展,泉州天后宫又融合许多民间俗神配祀,并分灵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从泉州天后宫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泉州的民间信仰是在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莆田地区张巡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它通过揭示游神活动、道坛仪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与民间信仰与游神活动、道坛仪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庙会文化空间,具有敬天地、娱人神、求平安、正人心的功能,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文化和道德培养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出土睡简《日书》为研究先秦民众的鬼神信仰提供了第一手史料。文章对《日书》当中的"祠"现象做一番梳理,并分析其鬼神信仰的特征,即"层累地造成的鬼神信仰"。  相似文献   

17.
近代山东庙会之神灵信仰,无论在演变趋势、奉祀主神,还是在信众分布、信仰取向上,都反映出其整体性衰落的共同特征。这一衰落性特征,不仅减缓了近代山东传统型庙会的发展,而且削弱了近代山东整个神灵信仰文化之公共信仰的根基。这也是山东庙会近代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灵山寺是位于大别山区一个贫困县内的一座佛家寺院,在千年的历史中屡经兴废。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灵山寺在民间、政府、旅游开发方等众多力量的不同作用下,从一座山间小庙变成了闻名一时的“宗教圣地”、“旅游热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大变革”。文章以灵山寺的历史变迁为线索,重点通过对灵山寺近2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来考察旅游发展与寺庙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张力,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客家研究的蓬勃发展,台湾客家族群特有的"义民爷信仰"也受到重视。目前台湾有关义民爷信仰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争论义民在台湾历史的定位,以及林爽文事件中有关客家义民军的史料,甚至于因为不同的族群立场,对义民爷信仰有不同的解读。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及其变迁,一般客家民众如何看待义民爷信仰及参与义民爷信仰的情形等,仍然有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讨论关于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变迁争议,援用渡边欣雄的理论阐释"神、鬼、祖先"的动态变化逻辑,并且了解信徒如何看待义民爷;借用宗教人类学有关"祭祀圈"的研究成果,检视义民爷信仰的发展和检视祭祀圈概念本身是否有其限制;从苗栗客家义民庙的实际田野观察,探讨义民爷信仰的仪式特色。  相似文献   

20.
蝗神庙是以祭祀虫神为主的庙宇,它主要包括虫王庙、八蜡庙、刘猛将军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区的蝗神庙繁多,祭祀活动较为普遍,且祭祀方式多样化,这与日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以及冀中地区灾荒频仍、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冀中抗日根据地坚持民族解放与治蝗破除迷信并举的方针,有效抵御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困,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