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深刻对立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学极深的误解之上的 ,只有在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桥梁重建之后 ,文化研究的事业才能成功推进。在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上 ,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 :它拒绝通过它自己的主张———统治方式及其伴随的文化实践 (文化研究对于此给予分析的优先性 )是建立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含义进行思考。一个惊人的结果就是 :是文化消费而不是文化生产 ,是休闲的文化实践而不是工作的文化实践 ,成为 (文化研究 )压倒一切的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2.
汉语学界兴盛的文化研究偏重于形式的意识形态批评,却由于学科背景的限制而多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维度有所忽视,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研究的批判力度。而美国传播学学者Sut Jhally的研究接合了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学,形成广告符码阐释的双重视域,对汉语学界正在掀起的传播学与文化研究应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日,第二届"中国青年政治经济学学者年会"在云南财经大学召开.年会旨在促进国内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政治经济学学者的交流,同时为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平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和美国高校的56名青年学者,围绕"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青年的视角"的主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4.
党宁 《宜春学院学报》2023,(5):109-111+125
以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施拉姆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验学派主张运用经验性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不同于经验研究的派别立场,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批判学派有两个重要分支: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二者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研究视角和领域却截然不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呈现出了相互交织、对抗分裂和对话沟通的关系变化,二者在批判对抗的关系中逐渐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和葛兰言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既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对"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优质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使得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必然.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本文从文化学视角探讨学较文化的重建应如何由"应试型"的"反对话文化"向"发展型"的"对话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六十七年代国际课程研究从"开发范式"转向"理解范式"以及20世纪80年代国内"文化热"的兴起,文化取向的教科书研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对文化取向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论视角、社会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历史学视角对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建设、文化权利、文化偏见、文化互动等问题展开探讨,其成果丰富了语文教科书的研究.但是,已有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而言,一是缺乏以史为鉴的研究方法论自觉;二是对国外研究范式的借鉴缺少本土转化;三是课程论视角下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建设研究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16-19
针对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客家的形成"和"客家的民族属性"这两大问题,对《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一书展开了全面的评述。认为该著作改变了以往学者从移民史的角度,转而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肯定了"国家"对"客家"族群形成的关键作用和"文化认同"对界定"客家"民族属性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指出,该著作开启了客家研究的新范式,拓展了客家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时下,娱乐已成为大众媒介的宠儿。媒介的娱乐化浪潮也标志着中国媒介文化的转向。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中,如何解读这一现象?本文在梳理我国媒介文化娱乐化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选取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两种理论视角,对传媒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E.P.汤普森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并享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伯明翰学派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名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既是一部杰出的社会文化史著作,也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汤普森采用了真正意义上的“从下向上看”的历史研究视角,重构并拯救了一段被“官方”话语长期遗忘的历史,对当代众多的正统观点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进一步开启了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志视角对阶级关系和通俗文化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生活网络化是新形势下文化研究面临的时代境遇,这一新的时代境遇为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研究需要把视野放到国际大背景下,站在国家高度上,作为针对时代境遇的一种问题意识的研究,进一步突出增强文化的经济功能、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导文化的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不可界定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不是质疑或放任文化研究的理由。从文化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关系来看,其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模式的特质即在于把文学话语作为政治话语来读解,进而揭示文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把文学仅仅视为单纯审美活动的产物的思路,为文学研究建构了一个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联系的文学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体的知识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统一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具有矛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下深入思考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改进工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中的政治是一种事件,是有关种族、阶级、性别、民族性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社会结构中的既斗争又妥协的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某种结构状态。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人们在思考“政治”的概念时,实际上把经济、宗教、阶级、文化、审美等等现代生活各个领域的真正的实质性的关系和结构状态,以及它们内在强度的最坚硬的部分抽象出来,政治是无所不在的,是人生存于世界的实质。文化研究要求密切关注文化与权力关系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发展和变化,并具有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因此,它力图颠覆以往文化具有审美自主性的神话,从而探索文化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作为当代人类生活的发展趋势,不仅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呈现出以往所不具有的新特征和新趋势,也使传统的文化研究的弊端暴露无疑。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研究中民族国家中心论的理论范式提出挑战,这要求我们开放研究视野,转换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6.
论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颇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英美学界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范式转换的内在动因,为讨论另辟蹊径。论文将重点分析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理念等三个关键领域的差异。笔者认为文化研究不是困扰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问题,而是解决文学研究诸多内在问题的一个潜在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化研究不单是一个纯粹学理层面的问题,它与言说者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在文化研究的译介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对文化工业批判中建立了文化研究的“边缘文化身份”;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历史主义立场初步建构了其“混合文化身份”;阶级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回潮形成了“重构文化身份”。文化研究及其言说者的身份嬗变还远远没有结束,文化研究的文化身份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今天的文化研究者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深刻的反思,然后才有可能对文化研究及其文化身份有清醒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文化研究思潮的契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备受关注。然而,学界却很少注意到这一文化研究形式本身的理论起点。这一理论起点就在于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理论起点,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为它设置了理论的出发点,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设定了理论的基本框架,还体现了它的主要特点。相对于探索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来说,探索这一学派的文学研究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