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网络热词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翻译进口电影成为近年大众热议的话题之一,从理论上揭示这一现象存在的客观合理性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以翻译策略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展开多视角探讨,认为:1)从翻译专业眼光衡量,本土化翻译是一种迎合电影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归化翻译策略;2)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本土化、特别是网络热词是顺应观众“审美体验”争取电影受众的一种手段;3)大众文化理论揭示了翻译本土化是商品化娱乐性电影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电影受众学相对于电影导演学而存在,电影受众的阅读习惯、审美趋势等因素直接受制于导演的表达,作为电影受众,本身拥有自身的娱乐哲学,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感悟反馈到导演那里,受众本身是相对于导演而存在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是很具有生产力的,电影要力争与受众的心理吻合,满足受众娱乐的期待视野。电影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是为了给那些走进电影院的受众提供逃避或释放狂欢的方式,感情宣泄所能带来的快感,可能是最好的舒缓方式,受众暂时忘记了影院外严酷的社会现实,在影院内与大家一起经历一次心灵的狂欢。在受众狂欢之时,代表当前华语电影的受众文化并非与精英文化友善对话,前者和后者展开冲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获得胜利开始了"殖民"。  相似文献   

3.
电影艺术作为能够直接面对大众的艺术形式本身有着很独特的社会功能。电影在放映的过程中对受众进行教化,传播意识形态理念。而电影中出现的演讲对电影这一功能的发挥起关键的影响。电影演讲通过对目标受众的理念灌输,获得受众认同感并最终达到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的目的,而能够准确划分电影演讲所面对的双重受众有助于这一最终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使电影艺术的四要素不再分隔对立,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彼此交融的"现象场"。电影制作者和受众之间因重合而构成一种交互主体性关系,世界成为一个非完全物质性的融媒体生存状态,电影作品具有复调文本的特性,类型电影成为大数据电影的先行者。大数据电影带给受众一种交互式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简析网络传播中受众角色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程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114-115,13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传播理论已无法给网络传播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合理的解释,尤其是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受众在网络传播中显现出许多与传统大众传播中不同的特征.本文将网络传播中受众与大众传播中的受众进行对比,分析了网络传播中受众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电影文本与电影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审美的知音关系。中国电影受众对作品的期待与认同,接受与喜爱,往往体现了深层的民族性的文化意蕴。正是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鉴赏方式决定了对作品内涵的价值取向,也进而会影响到电影文本创作的方向。本文试图以中国古典审美论中的“澄怀味象”这一命题,来解释中国电影文本与受众之间特殊的审美知音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电影、电视、网络等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它们以其独特的媒介特性吸引和影响着广大的受众。借鉴发达国家通过电视、电影及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其语言和文化信息来增强国家实力和提高国际形象的做法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国际影响力仍不容乐观。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受众是一个值得考究的因素。以西方修辞学的视野而言,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对受众的价值观、情感、性格、知识构成、语言审美观和兴趣爱好有充分的调查与了解,并在对受众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交际方式和交际环境的日益更迭,随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而受众的广泛使用,使得这些网络语言迅速走红,成为当下时尚的网络流行语。文章主要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以及对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深度剖析,从新媒体作用、受众影响以及语境关联的推动三个方面,阐述了“沉默的螺旋”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影艺术形象的传达,主要表现为连续运动的具有造型性的画面直接诉诸于受众的视听觉,即受众对艺术形象的接受就是对造型性画面的接受,造型性画面成为艺术内容传达的载体。电影画面造型的形式美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其所呈现出的构图造型和色彩造型所组成的画面叙事语言,构成受众对电影画面造型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电影市场中,IP改编屡见不鲜,却没有形成IP到产业生产的良好途径。以美国电影、日本动漫为主的衍生品占据了大幅市场份额。受众对本土IP提不起兴趣,导致中国电影有意回避IP建设,人为放弃了电影衍生品这一巨大的市场。对受众定位、角色设定、联动机制等方面的强化,可以在电影相关核心产业范围内,学习优秀、成熟的电影IP改编模式,进而丰富IP内容,贴合受众需求,激励衍生品开发,打造全方位的IP开发产业链条。以此能够为推动中国电影IP产业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IP产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唯美的视觉盛宴里,电影让受众在美的艺术形式中消费欲望,满足自我的想象和审美的期待。《画皮》利用电影媒介的诱惑,召唤受众成为窥视欲望的主体,在男权话语的机制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天使"和"魔鬼"两大类,它满足了男性受众的情感欲望,同时让女性受众在潜意识中实现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3.
电影《叶问》获得受众的认可与其多元的话语交融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部贺岁片,电影实现了观赏性和文化性特征的结合;作为一部凸显人物形象和意义的动作片,电影塑造的武师形象体现了武术的核心精神即武德精神和仁爱精神,实现了人物多重角色殊途同归的融合;作为一部需要受众买单的商业片,特定的时代背景话语,实现了受众特定的期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影《叶问》获得受众的认可与其多元的话语交融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部贺岁片,电影实现了观赏性和文化性特征的结合;作为一部凸显人物形象和意义的动作片,电影塑造的武师形象体现了武术的核心精神即武德精神和仁爱精神,实现了人物多重角色殊途同归的融合;作为一部需要受众买单的商业片,特定的时代背景话语,实现了受众特定的期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区受众(在校学生和其他职业两个群体)随机抽样调查,分析了不同受众对于藏族题材电影是否促进藏区和谐文化建设所持有的看法,以及藏族题材电影对藏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结果显示,藏族题材电影对构建藏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文章提出通过加强藏题材电影的多样化创作和藏族地区影视作品传播渠道的建设等途径,来促进藏区和谐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9,(1):42-45
电影的碎片化审美,在数字技术作用下日益凸显,来源于市场力量的影响尤其深刻。市场化要求电影制作兼顾受众的类型和照顾受众的心灵碎片,并以年轻化观众的审美趣味为主导,电影合拍和发行跨界的市场运作,市场意识与国家意识的融合,电影的泛化,以及市场催发技术和技术影响电影叙事,都是市场影响电影碎片化审美的具体表现。电影碎片化审美既解放了大众的创造性,给市场注入活力,又削弱了电影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体育新闻的交互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双向交流的特性叫做网络交互性,是最具吸引力和发展空间的特性.交互性使网络媒体真正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媒体.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传播的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飞速发展。这不仅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传播方式,而且带来了电影审美接受领域的重大变革,更引发了电影美学理论和观念方面的再思索。而观众欣赏品位的变化,又会促进电影创作和电影制作的进步与发展。研究电影技术对于观众欣赏和审美体验方式的影响,对电影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深刻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情怀,每一份真情实感与受众之间的呼应、共鸣都构架在一种社会大环境的迎合与内心深刻的渴望之上。正如这部备受受众瞩目与青睐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成功的突破了常规的电影现象,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勾勒出现实状态下的人心所向,故而才能在电影市场赢得喝彩,形成一种冲击力和抵牾。观后方知其详,笔者通过该作品的阐释,解读荧幕凝视下的电影现象与受众需求之间的抵牾。  相似文献   

20.
电影植入式广告向人们展示着一种超前的广告文化形象,即它是以非广告的形式将产品、品牌隐藏于电影中并和电影情节融为一体,在受众观看电影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把广告信息展露、传播给受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是我国植入式广告的成功之作,通过对这部影片中植入式广告的表现形式和成功之处进行分析,揭示当前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