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在脑海里跳出了凡高的名画《向日葵》;第二个印象是曹文轩保持了他一贯的美学风格,虽然我们对儿童文学的观点不同,他强调快感,我推崇快乐,但是我们殊途同归,正如本书后记中所说:“痛苦和美丽是一对姐妹。”对于本书,我有三个比较集中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这两个美丽而动人的蒙古族名字,早在60年代,就在国内外广泛传诵。我也多次报道过她们的事迹。1997年7月,我们来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再次走访了当年的“小英雄”。  相似文献   

3.
我们脚上穿的鞋子,是压抑、痛苦、美丽、创造力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们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态度。鞋子的演变和社会文化、性别、财富、地位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呈现出一些美好奇妙的时尚潮流。本书娓娓道来鞋履发展历史,体现了女性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是如何逐步被鞋履塑造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野马》这本书,我似乎还有很多的话要说,但这一切的一切毕竟都源于一个美丽的假设,就是假如这本书能重来一次,按照我们提到的若干注意点,这本书肯定能卖到五万而不是现在的五千册。  相似文献   

5.
起先,是一位晚生代作家向我推荐这本书。接着,我先生逛书店时带回了这本书。他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独特的装帧。后来,他在为我的小说集设计装帧时借鉴了这本书的特点。再后来,我才看完了这本书。时间已是1999年春节前夕了。书和人一样,认识了不一定立即阅读,好书更常会这样。它挤在家中顶天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来讲道家文化的兴起。首先我们要知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如果不了解他,无从谈这个话题。在1910年的时候,有一位德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老子》,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说:“也许在老子的时代并没有人能够理解老子,而在我今天写书的时代也还没有真正认识老子,老子属于未来,将来会有人理解他的思想。”今天离他这本书已经将近一百年了,现在能不能说我们已经懂得老子、理解老子?我觉得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当代道家文化的兴起,就是试图从新的时代去认识和理解老子。  相似文献   

7.
巴托·托马舍维奇是中国出版界的老朋友。他13岁参加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成为铁托游击队中的一员。他随军转战,经历生死战斗,战后进入南外交部,后又转到新闻出版部门工作。他最近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生死巴尔干》。这本书回忆了他战斗的一生和叙述他对历史和现状的看法,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对出版界的深厚情谊。 我在工作中同托马舍维奇交往较深,他要我为他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这本书已出版了英文版,他在书的前言中多次提到我。他说:原来许力以“跟我一样,  相似文献   

8.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学长,三年下来,一本书也未曾买过,毕业时还把从家中带来的十几本书拎到校园的跳蚤市场廉价处理了个干净。我给他算过一笔账,光一个月的烟钱至少就够他买十本书的。看来,  相似文献   

9.
书市花絮     
今年书市,我最喜欢的书 天津市民阎女士:我是第一次有幸进入书市展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公司船>,因为在展馆入口处有几位女孩手举这本书的放大的封面宣传牌,这是映入眼帘的第一本书.我最喜欢的展台是开心图书的展台,也许与我是女性有关,内心非常渴望童真,这里就像童话中美丽的儿童世界,嫩黄色设计非常柔和.  相似文献   

10.
采访手记 2001年7月18至19日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和这本书之间的相遇,是一种缘分。 《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杨力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何总是一本书。 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该翻到这本书的第几章第几页,他是  相似文献   

11.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12.
对热点问题向来敏感的媒体,最近与赵忠祥先生叫上了板。其原因盖由老赵的两本书——《岁月随想》和《岁月情缘》引起。我和老赵熟识。在十多年前社会上盛传他是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时,我们曾有过一段愉快而难忘的合作。不久,他拿出了自己的业务自传与我商量,能否在《青年文摘》杂志上摘登。大约是五年前的春节后不久,他又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想在自己业务自传的基础上,扩写成一本书,主要讲讲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事以及相关随想,中青  相似文献   

13.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由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是我第一本向几米致敬的书。我一直喜欢几米,喜欢他对都市人群心理的募写和接近心灵的方式。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策划一本书来向几米致敬,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本书并不华丽,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相似文献   

14.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由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是我第一本向几米致敬的书。我一直喜欢几米,喜欢他对都市人群心理的募写和接近心灵的方式。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策划一本书来向几米致敬,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本书并不华丽,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相似文献   

15.
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做每一本书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我会不会拿给我的孩子去看?他看了对他的成长是不是有帮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算了吧!  相似文献   

16.
这是第二次给路德坤写序了. 路德坤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个朋友,亦文亦武,博古通今;快人快语,嫉恶如仇.上一次为他写序的那本书,是他以前从政的心得.而眼前这本书,更多的则是他对未来的思考.只要看看这本书的标题,就大致能感到这本书的分量和沉重.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以二十年为一代,出生于1935年的胡伯威先生比我大了二十岁,恰恰长我一辈,但读他的《青春·北大》我却备感亲切,丝毫没有所谓的“代沟”。因为他在书中详细回忆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火红的青春”,许多方面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记忆。例如,他提到的那么多前苏联歌曲我几乎全都会唱,那种单纯的思想也如出一辙。我们两代人的青春记忆,确有相当程度的重叠。但这并不是我认为本书前半部更重要、更有意义的理由。我之所以认为本书前半部可以担得上“弥足珍贵”四字,因为后半部作者在北大求学、被打成右派的经历,虽然也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但毕…  相似文献   

18.
许嘉璐 《出版史料》2008,(1):63-64,I0001,I0002,65
转眼间,至善老离我们而去已经将近两年了。把他生前好友所写的纪念他的文字结集出版,将让更多的人再次回想起,进而让读了这本书的人知道并永远记住这位在编辑岗位上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老人,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今日之中国,人们正在渴望着中华传统美德回到生活中来,尤为必要。出版社和家属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自认为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9.
爱泼斯坦今年九十岁,我九十五岁,而他却先我而去了,走得是那样平静和突然。2004年10月我从旧金山回北京定居,跟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还答应为将重新出版的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所写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写篇序言,这本书是1937年初由我主持翻译出版的。今年春天我看到中央有关部门为他庆祝九十大寿的消息,也在4月间到他的寓所致意和叙旧。那天,他兴致很好,紧紧握住我的手,我问他是否常到院外去走走,他说是的,后来我们还一起照了像,但从他家回来不过一个多月竟然传来噩耗,使我十分悲恸,想不到这张照片竟成了他与我们诀别的最珍贵纪念,留下不尽…  相似文献   

20.
阅读本书的过程漫长而痛苦。有时我整天躺在同一个地方,举不动这本厚重大书,就让它立在我的前胸。我困倦了,它变得越来越重,重到难以承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