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慢班”,一度成为教育的热点、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终因其“蜕变”(违反新《义务教育法》),而成为众矢之的,被勒令叫停,成了不应有的教育“闹剧”!笔者以为,问题不在于“快慢班”,而在于其变质:“快慢班”是教育“行政化”、教育“产业化”、教育“功利化”的必然“乱象”。“快慢班”成了教育“三化”的“替罪羔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他在崇一学堂立下“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起,就注定他将不平凡于人世,而他的学业最终定格于教育使得他成为了教育界的开拓者: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推崇“第一流的教育家”,掀起“教学”改革,倡行“新教育”;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投入平民教育运动,又扛起“乡村教育”与“科学教育”大旗,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办“晓庄”,向“最不幸之农人”烧心香,通过“行以求知知更行”的摸索,逐步阐述“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理论,同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已”等理念,打造出他的“生活教育”行知路……从此,诚如“晓庄”与“育才”成了陶行知所创办的学校品牌一样,“爱满天下”与“骆驼精神”成了陶行知师德印记一样,“生活教育理论”、“行知路”就成了陶行知的事业标识。  相似文献   

3.
针对“快慢班”问题,国家教委曾发出《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和变相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办“快慢班”问题已经定性,本文就不作讨论,而专门针对高中阶段办“快慢班”问题谈谈一家之见。随着高中阶段招生面的不断扩大,以学生成绩为衡量标准的生源“质量”日益下降,学生主体的认识差异性越来越大,呈现出多层次性。这就对传统的高中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高中教师都有这么一句无奈的感…  相似文献   

4.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5.
张夫伟 《山东教育》2007,(10):14-15
反思当前的儿童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弥漫着过多的不可讨论性和不容置疑性。不可讨论、不容置疑的后果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于是,教师和父母把“说不”这种行为认定为是错误的,不道德的。面对不可讨论和不容置疑,他们教给儿童的是不能说“不”.只能服从相照办。于是.听话和顺从成为了美德,成为判定“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与尺度。如果教育生活里充斥的是“必须”和“不得不”,那么教育营造的无非是一个精神的牢狱,[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推到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疗效越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窦峰 《江苏教育》2007,(7):33-33
坦率地说,我们曾经两次开设过“快慢班”,都是毕业班。但终感有违教育良心,更不敢“戴着镣铐,站在刀尖上跳舞”,就停办了。 有过这样的经历,又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思考,对于开办“快慢班”就有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体会。说出来,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也未可知。  相似文献   

8.
说“TA”     
作为新出现的拼音字母词,第三人称代词“TA”、“TA们”是在“他(她)”、"他(她)们"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二者都属于不规范的用法。但是,这两种看似不规范的用法是为弥补“他”和“他们”在表意上的缺陷而产生的,有着其内在的客观理据。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话触及到了教育的本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当下的教育却沿着背离快乐的方向越走越远,“校园是乐园”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幻。  相似文献   

10.
成人教育必须加强成“人”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人”教育,是引导人“如何做人”的教育。我国现阶段各类成人教育普遍重视文化性、技术性、专业性教育,而使成“人”教育成为薄弱环节。成人教育要完成好自身的时代使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组建精干队伍、调整教学计划、严密育人过程、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整个世界大化的发展进程中,各子系统之间常常不同步也不均衡,正是这种不同步与不均衡导致了系统间与系统内的交流与碰撞,16世纪以后,中国的化体系而旷整个世界大学化的全面挑战,因而不得不通过长期的痛苦的心理调适和思想转轨,才能最终完成更新观念,改造落后而顽固的传统化。五四新化运动引入“西学”以改造“中学”,从西方化中寻求民族化的新出路,已成为新化传播们的共同方面和一致行动,传统化的权威至此已彻底动摇,有人甚至公开主张“全盘西化”。鲁迅代表着中国民族化的方向,他的“别求新声于异邦”,实际上成了五四新化运动的一个根本的化选择原则,西方的化体系由此渐渐全面侵入中国化的机体。  相似文献   

12.
杨润勇 《云南教育》2014,(20):39-41
“科研兴校”已成为基础教育界的一个响亮口号。如今,大到一个区域,小至一所小学,如果没有承担各级别的科研课题,其含金量就好像缺少了“成色”,说起工作业绩便感觉“腰杆不硬”,因而教育科研在基层十分“火爆”。但是在“遍地开花”之后,中小学教育科研却频现“有花无果”或将成果束之高阁的情形。为科研而科研、研究止于课题结束之时等没有效益的教育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区域教育科研亟待走进效益时代。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这一提法,确实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科学,但很多时候,我们在高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做的还是原来的一套。这一方面与我们旧有的观念有关;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没有确立一种新的观念,没有真正建立起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完整而又确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理论。“不立不破”,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就阅读教学而言,问题尤为严重,也最为关键。尽管教法五花八门,但现实的情形是,教来教去始终是围绕着教学用书转,甚至是把教学用书的评点、分析硬塞给学生。这不仅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而是严重地束缚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它不是以学生的眼光来认识事物,而是将成年人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灌输给学生,这就不难怪教授“参加”高考不及格了(及格才怪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所作所为依然是为了“知识”,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能力”,为了“素质”。看来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制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尽快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就难予确立。但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方向。方向不明确,努力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语文教师,要讲究“讲课”艺术,要注重教学实效,就必须做到“四忌”: 一忌口若悬河,“满堂灌”。 语文老师不能因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接收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没有突出“主体”地位,主动意识,创新思维和实用操作等,不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技巧,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动,这是不可取的。上课一开始,老师从释题到简介作者作品、范读课文、分析结构、总结主题等,滔滔不绝地讲,不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成了“肢解课文”的“刽子手”,老师成了“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毫无自由支配时间。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老师从云与天气  相似文献   

15.
“学困生”,很大一部分因不善于听而形成。家长的重复唠叨、小学教师的反复强调、义务教育“口语交际”教学的好高骛远,致使这部分学生常处于充耳不闻的状态。解决问题的关键一为突破家长的宠爱观念,二为改进学校的教育方法,三为语文课堂的有意识训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现实中学生的称呼也多起来.如“留守学生”“学团生”“腺形儿童”……一些老师们在今天把很多学习表现不佳的学生说成“问题学生”。他们或疏懒,或学习习惯差,  相似文献   

17.
“双差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为教学一线老师的难题,对“双差生”教育的研究也很多,可实施起来并不见得有效,主要原因在于对“双差生”打心里就不喜欢,观念很难改变——他是“双差生”,他很让我头痛,他是我的麻烦.正因如此,观念上的偏见是造成“双差生”教育一直用力不少,见效不大。笔者认为,对“双差生”的教育有五忌,注意并做好这五忌,“双差生”教育必定会取得理想成效。  相似文献   

18.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从事理论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提出让后进生从我们的笔下消失,这个愿望是良好的,但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后进生总是存在的。不是许多学校都分快慢班吗?还美其名日“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当今各国基础教育的共同取向,其理论依据是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教育的重心位移到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格的尊重上来,这是教育理念的伟大进步。然而,许多时候“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成为我们的思想,却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环顾我们的校园,“以人为本”已经泛滥成一种随处呼喊的口号,成为一种随处张贴的标签,那么,如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相似文献   

20.
针对“快慢班”问题,国家教委曾发出《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和变相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办“快慢班”问题已经定性,本文就不作讨论,而专门针对高中阶段办“快慢班”问题谈谈一家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