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说起英国的书评文化,人们不得不提起《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简称TLS)和《伦敦书评杂志》。 TLS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人文性书评及文化杂志,创刊于1902年,以周刊形式出版。它的编辑与业务独立于《泰晤士报》,自成体系,由自设的“《泰晤士报》增刊公司”经营,经营范围上还有书  相似文献   

2.
美国最有影响的图书评论报纸《纽约时报书评》在3月6日一期中首次刊发了对电子出版物的长篇书评,这部电子出版物是微软公司出版的《微软艺术画廊:伦敦国家画廊收藏品》。该报的编辑说使用和阅读CD—ROM的读者越来越多,刊发此类书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这标志着书评的定义和范围扩大了。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遗作,不久前引起风波。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伊甸园》尚未正式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等刊物就陆续刊出摘要,同时英国出版商纷纷赴美洽谈该书在欧洲的出版事宜,对《伊甸园》的各种评论也在欧美报刊发表,相当轰动。但是,海明威的家属却反对出版这部小说,为此而闹出风波。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最经济的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每期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字,长的数千字不等。《新共和》周刊每年要评介五百来本新书。出版商十分重视书评宣传,不但每有新书出版,  相似文献   

5.
香港《文化评论》编辑组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于3月18日合办了一个名为“香港书评现况及展望”的研讨会。研讨会由董启章(《文化评论》编辑)主持,冯伟才(《读书人》总编辑)、颜纯钩(天地图书公司编辑主任)、汤岚(书评作者)和梁秉钧主讲。参加研讨会的有报刊编辑、教育界人士、作者和关注书评的读者。 研讨会通过交流和研讨,分析了香港书评写作、作者及发表的现状和所遇到的困难。总括起来,研讨会所涉及的问题和观点为: 1.商业考虑与出版限制对书评的制约。讲者之一的梁秉钧指出了香港书评背后更深一层的一个隐  相似文献   

6.
书评在美国     
1820年以前,美国的印刷、出版业尚不发达,其书评业受英国的影响很大,带有很强的殖民色彩,大多数书评是直接从英国刊物转摘,评介的作品很少是美国本土的。19世纪30年代开始,印刷和造纸技术的革新给美国的书评界带来重大革命,变化之一是具有本土意识并产生了影响广大的刊物《钟面》(由爱默生主笔),该刊1840年开始发行,美国因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评。变化之二是书评由冗长的摘要变成了评论的短文。过去书价昂贵,人们经常从书评摘要来管窥作品,其书评的评论性则降为其次;廉价书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要,书评具备了引导阅读与消费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除出版商、图书馆等对书评的重视,读者对书评的信任,庞大的书评队伍,完善的检索体系等外,美国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书评媒介亦颇引人注目。而在这个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组成的媒介体系中,书评报纸和书评杂志的历史尤为悠久,亦尤为书评研究者们所重视。一、美国书评报刊的历史沿革从范围、性质的演变来看,美国书评报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815年~1871年,杂志书评栏的开辟1815年,《北美评论》在美国创刊,它以每期两栏的篇幅刊登书评,从而揭开了美国书评报刊建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经济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  相似文献   

9.
四、呼唤书评权威书评需要权威。书评权威不但能对图书的价值作出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判断,还以其权威性影响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它依附的形式有二:一是权威书评报刊,像美国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英国的《泰吾士报·书评周刊》和《伦敦书评周刊》那样,他们褒扬的新书一定会在国内畅销,他们  相似文献   

10.
李健吾(1902-1982)笔名刘西渭。他是上世纪30年代很活跃、很著名的书评家。他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版了《咀华集》、《咀华二集》等四本书评专集,影响很大,至今也为人称道。他的书评主要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评主要是文艺作品,戏剧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在1982年7月说:“解放以后,我没有时间‘高谈阔论’了,一则,我用它来长期改造自己,这是一种乐  相似文献   

11.
书评工作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但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反作用影响于社会。这就使得书评具有多种社会功能。这里,只就其荦荦大者,从书评的认识功能、学术功能、文化功能与育才功能等四方面,略作申述。书评的认识功能美国有《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英国有《泰晤士报书评周刊》等具有权威性的一些书评周刊。它们的书评真可谓“一言九鼎”:“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这是什么缘故呢?具体说,是它  相似文献   

12.
1982年9月,在台北办了10年之久的书评杂志《书评书目》停刊了。3年后,台北的另一家知名书评杂志《新书月刊》也正式宣布倒闭了。于是,书评界哗然。1986年书评家应凤凰写了一篇题名为《现代文学的‘书评’书》的文章,台北《自由青年》第76卷,介绍了50年代至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书评别集。这就是司徒卫(祝丰)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和《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版,后合集为《五十年代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13.
美国《纽约邮报》总编辑史蒂文·科佐所著《它还活着!》(It’s Alive!)(副题为:“美国最老的报纸是怎样欺骗死者,以及它为何要从中吸取教训”)一书,新近由美国“时代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美国读者的关注。8月3日出版的《商业周刊》写专文,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创办于1994年的美国《新亚洲书评》杂志负责人詹姆斯·波顿最近宣布,他将与东方之门出版社合作于1996年初推出亚洲国家的优秀作品。波顿说,亚洲图书在美国有着很好的市场,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荣获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美国引发了一股大江作品热,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许多出版社争相出版其作品。最新一期《新亚洲书评》成了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评论集。他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要有一个机构来从事亚洲作品的介绍与出版,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据悉这两家机构将对亚洲优秀作品予以集中介绍,并陆续在美出版。  相似文献   

15.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6.
一、伍杰和他的新著《书评理念与实践》 伍杰先生的《书评理念与实践》,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不是预言家,但可以有把握地说:这将是中国图书评论界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17.
萧乾在30年代即呼吁:我们需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历来重视书评的地位。大手笔如林语堂、周作人、老舍、叶圣陶、巴金、臧克家、季羡林等所结集的序跋一经出版,即作为优秀的书评为读者所认同并称道。因此,当湖北人民出版社的“书评文丛”一下推出四本集子,仅富有韵味的书名便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编书人札记》(王大路)、《嗜书人评录》(高楠)、《爱书人小语》(梁刚建)、《读书滋味长》(李春林)。这  相似文献   

18.
著名编辑家吴道弘新著《书旅集》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旅集》除了收集作者近年来关于书评研究的文章、杂感和各种体裁的书评、书话外,还收集了作者怀念文化人、出版人的文章以及作者参加有关代表团访问韩国和台湾的见闻录。可以说这是一本以书评和书人为中心的文集。作者从广阔的文化学术的视角看待书评,把它视为文化学术评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促进文化学术繁荣的动力。由于强调书评的本质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作者也就同时强调“评论是书评的灵魂”,并由此出发批评了种种轻视书评的言论与现象。作者还很重视书评对于推动、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格林伍德出版集团最近创办了一份书评杂志《新亚洲书评》季刊。该刊将对亚洲出版的图书、杂志以及多媒体出版物进行评论,并发表有关文章。据该刊主编詹姆斯·波顿介绍该刊将成为西方了解亚洲图书出版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0.
1985年,徐召勋教授为安徽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业和出版发行专业开设《书评学概论》课程,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次。之后,他把讲稿的一部分整理成书,题名《书评和书评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十年来,徐召勋教授大力提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书评学,并身体力行,《书评学概论》就是他创造性地进行研究的成果。这部专著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书评学的基本理论,构筑了书评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框架,绘制了书评学这个新兴学科的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