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时间的维度看,自文明起源始,以商业贸易和人员往来为主的和平交往就是不同文明间关系的主流,暴力冲突只占极小比例;冲突是古文明交往的另一种方式,在冲突中,古代诸文明间增加了彼此的了解,扩大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要立足当前,落到实处,着眼未来。大学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基地,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与未来发展的趋势。生态文明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和谐的育人理念、生态环保的物质文化、包容共存的管理模式和自由的学术生态环境方面。这种融合对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对孕育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化战略上应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在发扬本民族化传统竹同时,广纳天下之精华,不断发展民族化。未来的世界必将是科学主义和人主义、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或统一,也就是东西化精神的结合、融合和整合。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从方法论上,要把握好乡村振兴的"四大工程",即乡村振兴是国家强基固本工程、再造中华农耕文明根基工程、形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工程、跃向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工程。同时,由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面临诸多复杂问题,还需处理好守住底线与改革创新、外部条件与内生动力、全面振兴与重点突破、乡村与城市等四对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大学生的意识行为对社会未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如何与高等教育有效融合,文章从高校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科研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入手进行论述,期冀促成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生长。  相似文献   

6.
希腊明与希伯莱明融合的历史原因丰富而复杂。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希腊化与希伯莱化的双向交流是其融合的主要原因,章试从上述两方面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理念的阐发和传播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媒体融合视野下不断创新生态文明理念的基层传播路径,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要树立大融合的互联网思维,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建构生态环境教育大格局,健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培育全民乡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公众乡村生态文明素养,以涵育文明乡风,淳化乡村社会生态,推进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来自今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的穆斯林移民开始进入美国,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肇始并延续至今。穆斯林移民群体在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变化与演进,实为特定群体跨文明交往的个案。美国穆斯林移民既承载着伊斯兰文明的文化基因,又在整体上逐渐形成对美国的公民认同。在穆斯林移民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交往进程中,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这一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负面因素,但经过交往与碰撞的过程,穆斯林移民整体上还是体现出社会参与增加的融合倾向。"9.11"事件的发生,对于美国穆斯林移民来说,既是冲击也是契机:一方面,恐怖袭击对美国社会的冲击让穆斯林移民与美国社会的融合难度增加;另一方面,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也再次明确了与美国社会主动沟通的重要性,增加了深入文明交往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因为能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对我国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样,休闲旅游因为公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又必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且需经历生态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绿色休闲旅游这三个低、中、高发展阶段,最终实现"生态休闲"、"文明旅游"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在《三三》中一反以往对湘西乡村文明的一味赞美,在歌颂乡村文明的同时引入了城市文明,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文明即为乡村生态文明和城市生态文明,作家在文本中反映了二者的特点并揭示了二者的碰撞和融合,从中也反映了作家潜在的生态意识。在沈从文的整个创作中,《三三》在其对湘西乡村文明和两种生态文明的关系的思考中有着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政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完善的内在指引。因此,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非常必要。一方面,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内置维护自然资源生存和发展权益的生态边界;另一方面,需要建构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跨区域、跨流域层面的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方式,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石晓英 《时代教育》2014,(5):182-183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文明创建与高职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与交融关系,从个人、校企、发展、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了三者建设的融合机制,以期实现三者建设的互补、互促,形成更大的合力,来推进学校的软实力建设,进而保障学校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冯一下 《历史学习》2005,(10):38-40
例一:辨析文明踪迹关注交流融合中外文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印两方材料二750年,阿拉伯帝国建立阿拔斯王朝。新王朝的政治中心向东移动。751年7月,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卜·穆斯林和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分别应中亚王公的请求而出兵怛逻斯(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奥利·阿塔北面)。双方在怛逻斯附近对峙五日,最后唐军因葛逻禄部倒戈而战败,两万唐军士兵被俘。据《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材料三古瓷器两件材料四17~18世纪中国———美洲海上航线略图图3唐代长沙窑堆贴纹瓷壶图1汉委奴国王…  相似文献   

14.
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源于现代化过程中区域性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本质是民族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公共性和主权性。民族国家问的竞争与合作推动物质生产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的横向融合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文明冲突还是融合”的讨论是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乃至政界的热门话题。该话题无疑触及东西方关系以及未来世界发展方向。而“中西文化相互关系”恰恰是个中国人百余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同有关“现代化”、“传统文化”、“亚洲价值”等其它热点题目相联系,涉及的内容更为丰富。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所引起的心理变化,更使讨论具有新意。目前西方一些人以亨廷顿为代表将“文明冲突论”当作遏制中国的一种理论依据,使讨论超越纯学术范畴而有极强的现实性。笔者从多年来外国语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入手,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及文明本质特性的认识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目标试图积极参与这次大讨论。本文分四部分,着重阐述了:一、如何对待世界文明的发展以及不同文明的差异?二、“文明冲突论”的由来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三、“文明冲突论”出茏后在世界各地的反响。四、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陈志飞  张健 《科教导刊》2023,(27):117-120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背景对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元素没能较好地融合到教材内容、课程顶层设计方案和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教学中,导致该课程不能完全发掘专业知识背后的客观规律及方法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课程思政、教材内容以及课程实践教学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重点分析生态文明理念在各改革措施中的核心指导作用,以期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态监测思维,认识到“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与严谨性,提升生态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创建、发展和内涵延伸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互通性和可融合性,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和谐统一体。武汉作为现时的“大学之城”,未来的“志愿之城”,探索将高校志愿者以不同的志愿服务形式有效地整合于城市精神教育实践之中,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与城市文明创建、与学雷锋常态化相结合之路,通过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城市中的志愿者,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成为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倡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对进一步丰富武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学科融合是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获得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而且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和现实依据。多学科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不是机械地整合各学科内容,而是始终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一种导向生态素养培养的创新性实践。它的实践框架主要包含起点融合、载体依托、过程预设和实践呈现四个层面,对真正发挥和凝聚不同学科的生态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学科融合不仅需要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浓厚氛围和积极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协作机制,而且需要注重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素养和持续完善多学科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9.
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文章以“走向生态文明”为例,将多学科知识寓于“生态环境与黄河治理史”的主题情境之中,以黄河人地关系发展为主线,设置4个子情境,融合地理、历史、政治、语文、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资源开展教学,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掌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地籍管理”作为国土资源相关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在新的发展阶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体系中,对发挥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核心内容,并以“地籍管理”课程为例,从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4个方面探讨了其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为该课程适应新时代铸魂育人新要求提供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