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充的思想体系看似充满矛盾,在有鬼与无鬼的观念方面就体现为王充在对鬼神迷信批判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妖祥说。实际上,就像王充其他的一些主要矛盾一样,他的这对矛盾是别人对他的思想误解所致。王充的妖祥说具有自己独特的意思,与他无鬼的思想是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仁政传统,在惠民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天人相类”思想为基础,他要求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加强教化。在对贫富差距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限田”等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政治主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董仲舒关于惠民的许多观念,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充在歌颂汉代社会繁荣的篇章中,表达了否认祥瑞、重视人治的思想;在对汉代社会的虚妄的批判中,提出了求真的哲学;在抑世儒扬文儒的阐释中,表现了反潮流的品格;在无法解释的复杂社会现象面前,提出了用时、数、命来填补认识的空白,以构筑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要而言之,东汉社会产生了王充的哲学,王充哲学概括了东汉社会的思想成果,成为东汉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的惠民思想是同"无为而治"和"以民为本"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无为而治"的要求,<淮南子>提出社会治理中应当顺应民性;从"以民为本"出发,<淮南子>中提出了"顺民"、"宁民"、"爱民"、"利民"等关注民生的主张.<淮南子>中关于惠民的许多观念,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贾谊在深刻反思秦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施政应当惠民的主张,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仁政,合理选拔官吏,对老百姓加强教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今天,贾谊的这些观念,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有几处提到王充,似乎有些不以为然,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受到王充的影响.其实刘勰所受王充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因身世对写作的推重上,特别是在立意写有体系的专门著作这一基本点上,颇有相近之处.此外,刘勰<文心雕龙>关于文的观念、关于作家和创作的思想以及对纬书谶文的看法,和王充<论衡>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的实践中,提出并实施了许多惠民的观念和措施,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劝农业、均贫富、禁末作、节用度等措施“抚百姓”,通过教令、教化、赏罚等方式“示仪轨”,通过“省官并置”、“亲贤臣,远小人”等途径“约官职”等。诸葛亮关于惠民的许多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今天,仍然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性问题是董仲舒与王充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二者从最原初的生存状态着眼对性做出概念阐释。在善恶来源方面,董仲舒以阴阳定善恶,提出性生于阳为善,情生于阴为恶;而王充以渥泊(厚薄)作区分,情性同生于阴阳之气,禀得渥者为善,禀得泊者为恶。董仲舒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王充同样明确将人性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他们认为,中人以上、以下之性不可改变,可以改变的只是中人之性。基于这一理论,二者主张通过教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来改善人性,以期实现风尚淳朴、社会安宁的大治局面。  相似文献   

9.
秉持至诚精神,王充提出了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命题的“文主实诚”的观点。由于后世缘情文学观念的强行阑入,近世的研究多以“为文须出自诚挚的感情”来解释王充的文主实诚论。若反本探源论之,所谓文主实诚是说为文须合乎事理,精诚由中是说须不受世俗迷惑而精思由己,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前者是就持论的内容来说的,后者是就著文的态度和主观条件来说的,二者之结穴为至诚。  相似文献   

10.
王充以其独特另类的思想问题的角度成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从古至今,教育一直为世人所重视。时代变迁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王充《论衡》中的教育思想却与时俱进,对当代社会的教育尤其是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充和王符作为东汉前中期代表性的散文作家,在文章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王充文章气势雄健,王符文章则显得阐缓;王充文章论述详尽,因此显得繁复,王符则注重剪裁,论述时例证繁简适当;王充文章散句为主体,偶有骈句;王符文章则骈句较多出现,骈俪化程度明显加强。王充和王符文风之不同,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王充创作意图在于批判现实中的"虚妄"之言;而王符则更注重文章的经世致用,以此来警醒当世统治者。二是王充性格充满豪侠之气,表现得自信张扬;而王符则带有孤傲之气,表现得含蓄内敛。三是两人所处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士风和文风,这些都影响到两人的散文创作。于此,亦可见东汉前中期散文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12.
王充较早谈及了文学接受论,在《论衡》中他认为接受者的赏识和肯定对作品价值的发掘和彰显具有重要作用。王充本身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他的平民意识促使他对作品的传播接受有独到的看法。他虽然对接受者的好奇心理进行过分析,不过主要是从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对文学接受进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黄晖等人指出王充、王莽均有孙、王二姓,且同出魏郡元城,乃是同族,然细考《汉书·元后传》《论衡·自纪篇》之记载,详玩汉人传记的通行文法,此说难以成立。诸般史迹表明,王充、王莽分属两个平行发展的独立家族,绝非同宗。王莽的宗姓在东汉一朝备受猜忌,王充对王莽之行事素无好感,《论衡·自纪篇》交待"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仅是陈述事实,并无攀附王莽之意。  相似文献   

14.
陈为兵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89-94,108
张翀因弹劾严嵩不法而被谪戍贵州,与王阳明不同,张翀没有在谪戍途中遇到凶险,不但携全家远赴戍所,而且一路游山玩水,绕道家乡到达都匀。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一样,张翀亦独坐都匀龙山石室而悟道,撰写了《浑然子》,学问大进,龙山静悟,为明代心学再添一笔;张翀与当地官员和士人广泛交游,开门授课,为都匀文教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张翀也克服了对贵州的偏见和种种不适,开始喜欢贵州的山水和风俗,感恩当地百姓对自己的照顾,由此改变了对贵州的认识,在给贵州山水打上文化印记的同时也完成了贵州文化与自己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5.
"真美"是王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必真而后才有美.王充之真是能被经验证实的真,以及基于其上的思考、推测和判断之真,因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真美"是王充的审美理想和批评尺度.由此出发,王充否定文章中的语言夸饰,文章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作者的审美想象力尚未获得独立的位置."真美"贯彻到"文"心"同题上,王充要求主体内在思想情感必须"实诚"不伪,文章则应真实地传达自我的思想情感,文是自我的客观化,王充重视文章的独创性,并视之为艺术美的源泉和文章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王充哲学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唯物主义哲学或无神论,王充的天道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神学理论,与他另一重要思想命定论异名同谓,是命定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王充虽然用天道自然观批判否定天人感应论,但他在天道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另一种天人感应观。因此,王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其思想并未摆脱汉代总体的神学思潮,而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其史学思想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崇真实,疾虚妄,立真伪之平,确立纪实为史学第一要义;反对崇古卑今,强调今胜于古,主张写当代史;推重司马迁少臆中之说,是书汉世实事之人,以其为杰出的历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史学崇尚实录、重点写当代史的优良传统,为构建司马迁实录在中国史学史上崇高的丰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襞在人性问题上,受王阳明、王艮以及王充等人的影响。他主张人性天然,提出“自然之谓道”的思想,反对在人性上着力。在良知的问题上,王襞认为良知本自现成,纯粹至精,杂纤毫不得,所以他倡导“无为之学”。此外,王襞还认为良知或道都是至易至简之道,所以他倡导平常本色,提倡“平常”与“省力”。  相似文献   

20.
元代河南籍诗文作家群星灿烂,最著名者为许衡、王恽、姚燧、马祖常、许有壬、孛术鲁翀等六家。兹以许衡、孛术鲁翀、马祖常三先生及其文集为研究对象,分别叙其行实,评其价值,考镜其版本源流,以解决些三家的基础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