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曾宝俊 《科学课》2014,(5):97-100
《蜡烛的燃烧和空气的体积》这节课陶绕蜡烛在量简内燃烧后出现进水水位高低不同的现象,通过层层剥笋式的现象剖析、逻辑推理、实验检验、过程检视等活动,探索水位的高低和蜡烛火焰大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某些现象常常是逻辑推理成立而用实验并不一定能够证实。有时候,逻辑判断错误而直觉却指向正确。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教材中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因此,本实验改进引入了传感器技术,使蜡烛燃烧的生成物由原实验以实验现象判断转变为数据对比得出,通过对比蜡烛燃烧前后透明玻璃罩内气体成分数据,得出“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当氧气含量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的结论,现象明显,逻辑性强,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改进验证蜡烛燃烧产物与点燃白烟探究实验的途径,提出借助矿泉水瓶和冰袋定性研究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采用手持技术定量研究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以及利用彩色生日蜡烛点燃蜡烛燃烧引出的白烟等实验改进措施,以期让实验操作更简单、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思维。  相似文献   

4.
在课本的开头,《绪言》一节就有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构造以及燃烧的现象。别看小实验内容简单、取材方便、容易操作,却涵盖了整个《绪言》一节的知识要点。蜡烛(物体)是石蜡(物质)组成的,这就是蜡烛的构造。观察并记录蜡烛的颜色和状态,这就是石蜡的物理性质,说明有些物理性质可以直接观察得出。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的现象。现象之一:刚点燃时,蜡烛火焰明亮,紧接着火焰暂变暗,然后又恢复明亮。解释:石蜡熔化(固态变液态,物理变化)时吸热,因刚点燃产生的热量少,所以火焰变暗,持续燃烧产生热量多,所以火焰恢复变亮。现象之二…  相似文献   

5.
结合化学教学开展第二课堂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第二课堂却克服了上述的不足 ,起到了联系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作用 ,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 ,从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 ,平时学生对蜡烛燃烧的变化和现象视而不见。我在上质量守恒定律之后 ,先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蜡烛燃烧以后 ,什么都没留下来 ,这是不是违反了质量守恒定律 ?然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蜡烛燃烧现象 ,并根据燃烧产物…  相似文献   

6.
蜡烛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在现行九年级上教版化学教材中到处都闪烁着蜡烛燃烧的光芒.一支小小的蜡烛燃烧蕴藏着许多深刻的化学道理,有关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一、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例1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C.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相似文献   

7.
1 前言 蜡烛燃烧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探究活动,承载了许多物理、化学知识.燃烧现象能够激起很多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也会针对燃烧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鲜明、有趣,许多教师对蜡烛燃烧的相关实验进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文章以蜡烛燃烧为主线,结合一些常见的燃烧现象,对什么物质在燃烧,火焰中有哪些成分,如何检验反应产物,燃烧为什么会形成火焰,火焰的形状、温度、颜色、亮度,蜡烛在失重条件下能否燃烧、如何燃烧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由实验观察提出探究问题,反思进行实验改进与设计的通用性思维策略.  相似文献   

8.
a.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此实验是把无色的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集气瓶里慢慢倒入立有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把空气排出,使两支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倾倒时,需谨慎小心,让二氧化碳沿器壁流下,若操之过急,会使高位烛火先熄灭,或同时熄灭,导致实验达不到原设计要求,而且也少了实验的趣味性。对此实验略做改动,成功率可达100%。在立有蜡烛的烧杯一侧插入一塑料板或玻璃片(不可全插到底部,底部要留有空隙)。在一侧倒入二氧化碳,速度快慢都会使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补充实验:用一个大烧杯倒扣住3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着…  相似文献   

9.
一、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 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部分[实验5-3]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现象:底下的蜡烛先灭,上面的蜡烛后灭.由此得出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相似文献   

10.
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以蜡烛为载体,引领学生探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出现火焰分层的原因以及蜡烛燃烧的产物,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1)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2)巩固药品取用、仪器连接、气密性检查等基本的实验操作;(3)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烧杯、漏斗和注射器这三种仪器组合成探究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实验装置,将对蜡烛燃烧两种产物的探究整合到一个实验中,水雾和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现象均十分明显,有力地证明了蜡烛燃烧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缩短了实验时间,有利于老师在课堂做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自然第十册“燃烧的条件”一课中安排 了这样一项实验:“把蜡烛粘在玻璃片上并放入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水,点燃蜡烛后,再用杯子罩上,观察发生的现象。”在填空分析时直接写明了实验现象。“1.蜡烛燃烧时,杯内水面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3.
针对课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对蜡烛燃烧实验进行了再改进。设计了将蜡烛燃烧实验在密闭的锥形瓶中进行的新方法,实验装置简单、现象明显。此外,还改进了"使熄灭蜡烛复燃的实验",新方法可确保该实验成功。  相似文献   

14.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初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实验在"推测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及"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处存在以下不足: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会在烧杯内壁形成水雾,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火焰上方烧杯壁温度高,烧杯壁易发烫,出现的水雾随即蒸发,现象不易捕捉,若烧杯离火焰稍远,则没有明显的水雾现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通过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因烧杯放置时间长短、内壁石灰水多少等因素影响,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极不明显;蜡烛火焰熄灭后白烟的点燃,因吹蜡烛时用力大小、熄灭前蜡烛火焰大小、燃烧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学生实验时白烟重燃实验成功率低(见图1)。  相似文献   

15.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1)在教材P_(114)[实验6-4](如图1所示)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相似文献   

16.
蜡烛燃烧实验是小学自然教学中的一个传统性实验。蜡烛燃烧后,有一定量的水进入容器中。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空气中的氧气被耗尽,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燃烧产生的水气也冷疑了,因此水槽中的水进入瓶中代替氧气占据相应的体积;另外一种是收集于瓶内的热气冷却以及燃烧产生的水气也冷疑  相似文献   

17.
一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水中燃烧的蜡烛”。这个实验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蜡烛怎么能在水中燃烧呢?真是个新鲜事。为了弄明白,我想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准备的材料主要是:一根蜡烛,一个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同学们都是通过实验来认识图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如图1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烧着蜡烛的烧杯中,若烧杯正放时,请同学们猜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给予解释。同学们的回答可能会各种各样,实际上实验现象是: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由蜡烛的熄灭可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由蜡烛熄灭的次序可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将实验装置改动一下,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图2如图2所示点燃放在木块上一长一短的两支蜡烛,将木板放在盛有少量新制石灰水的水槽内,用烧杯把木板扣在水槽内,一段时间后,可观察…  相似文献   

19.
一、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部分[实验5—3]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现象:底下的蜡烛先灭,上面的蜡烛后灭。由此得出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对此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呢?所有的可燃物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熄灭吗?为答此疑,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一个实验:将镁带先在空气中点燃,然后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瓶内壁产生大  相似文献   

20.
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师:(边谈话边演示)如果把蜡烛点燃,将它放入到适量的水中,再罩上玻璃杯,有什么现象发生?生:蜡烛会熄灭,水会进入杯中。师: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生:不同实验小组的杯中进入水的水位高低不同。师:有什么想法吗?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生:水进入杯中上升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板书课题:水上升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你们认为水上升的高度与哪些问题有关呢?学生答出可能与杯子的高度、火的大小、杯子的粗细、蜡烛的高低、水的温度、水槽中水的深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