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欣 《知识窗》2014,(8):22-23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教育,从音乐美、情感美、图砸美、哲理美和意境美这五个方面积极引领学生发现诗词美、感受诗词美、理解诗词美、欣赏诗词美,以此来积淀学生的人文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周海峰 《知识窗》2014,(22):34-34
在诗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音、画、字结合的特点,教师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诗词的文本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到诗词的声韵、意境和情感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三方面着手,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欣然 《百科知识》2021,(21):62-63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特殊的格律和句法韵律的特点,更决定了诗词翻译的难度.我国诗词翻译以许渊冲先生的成就为最大.许教授以其杰出的诗词译文作品和深厚的理论研究,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倡导的"三美"初见于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在鲁迅的"诵习一字,故其所函"的三美释义中,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原则得益于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三美理论"对文学翻译,特别是"唐诗中意象、韵律以及情感的传递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以诗译诗,以韵译韵"的美学主张下,诗词翻译应突出诗意的"意境美"、神韵的"情感美"以及音韵的"节奏美".而"形象美"将汉语的平仄、韵脚孕育于英文的扬抑、音韵之间,体现了"诗词句式的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可能的形似".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一门高雅古典的语言艺术,叠词是富含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现象。由于叠词构成的特殊性及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将汉语诗歌叠词译为英文成为诗歌翻译的难题。但实践表明,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诗歌叠词是可译的。本文将根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结合汉语诗词实例《声声慢》三种译本,探讨汉语诗词中叠词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以实现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三美合一"。  相似文献   

5.
陈万平 《科教文汇》2009,(5):106-106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学习古代诗词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古诗词的教法值得探索。“寻美”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朱慧琴 《科教文汇》2010,(35):81-81
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分解式教学,过分强调对诗词的思想内涵进行政治性分析,忽视诗词的艺术价值和内在美。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诗词的特征,在学生自主体验下进行审美教育,潜移默化中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思想认识、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曾羽仙 《科教文汇》2009,(14):108-108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借助诗词的意境美实施美育,借助人物形象美实施美育,借助语音美实施美育,借助教态美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8.
何婷 《科学大众》2016,(4):67+120
在众多的古典文学经典中,古诗词以其音韵美、意境美而当首推。通过品读赏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本文拟从发现"音律美"、"炼字美"、"内蕴美"、"创作美"、"故事美"等五个方面来阐述小学语文诗词教学。  相似文献   

9.
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进诗词进校园工作,努力推进诗词教育与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小郁 《科技风》2012,(17):175+177
唐代诗词是我国诗词之美的最高境界,到了李商隐阶段将唐诗原本就已很高的境界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这首诗就是李商隐诗歌精品中的精品,其实也是社会发展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必然结果,细细品味使人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1.
书法之初探     
在绘画、音乐、戏剧、诗词、书法、剪纸、雕刻等艺术中,书法艺术是一种最简易、最能渗透自我、表现自我的高层次的艺术。它以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出个性的美。直如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沈尹默先生所说:“书法是中国民族特有的又是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艺术。它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厚实语言文化素养,享受传统美德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相似文献   

13.
陈丽清 《内江科技》2007,28(9):183-183
音乐是人类灵魂最美丽的天籁,文学是这种天籁之音杰出的霓裳,应该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音乐.通过巧设音乐引入课题,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放声演唱,感受诗词曲调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配乐朗诵,表达情感,体会语言音乐之美;沐浴音乐,让学生心灵在放飞中文思泉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调查本校学生学习诗词的现状,力图改革课堂教学,构想了诗词诵读教学的四个步骤:初读、范读、精读、美读。并以《将进酒》为例,具体描述了每步骤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克分发扬想象力。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张大千笔下的诗词意境悠远、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可将其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在新课程理念下,张大千诗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主体开发意识,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二是重视统编语文教材,推动张大千诗词的渗透性教学;三是注重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彰显地方名人文化;四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相似文献   

17.
成歌 《科教文汇》2008,(32):274-274
人说文学和音乐是姐妹艺术,诗歌和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国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借鉴古代《诗经》里的《蒹葭》一篇创作的歌曲《在水一方》将音乐和诗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如诗如画飘渺朦胧的唯美,也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和谐统一。一首好诗词,体现的不仅仅是它崇高的文学价值,更体现了它的音韵美和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8.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所谓美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志,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相似文献   

20.
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华罗庚,作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棵根深、叶茂、果硕的数学大树,其诗词虽不如他的研究与应用成果那样昭著,但仍然闪耀出科学色彩的迷人光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