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职业教育体系植根于经济、社会、文化与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职业教育体系,并成为其"劳动与就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市场运行机制为依托,采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投资模式,由产业部门、企业取代政府作为职业培训的投资主体,以企业内教育为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市场调节占主导的国家干预模式,培训机构是国家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机构:德国实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把职业培训中的重要部分,即企业学徒期的培训责任委托给行会与企业,而国家只是作为伴随学徒期的公共学校的承办机构,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 在德国,职业教育由经济界和国家共同承担,由雇主和雇员(在行业协会等社会法人团体组织的管理指导下)、联邦、各州及城镇负责进行,这就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种接受培训的途径和深造机会。 双元制是德国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它确保了各个行业及各个地区职业培训较高的质量标准。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首先是为了以下两个目标服务的: 1.为年轻人开辟卓有成效的职业道路并为国民经济确保专业人员的来源。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是经济成就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行业协会为依托的中国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以岗位为核心、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已被全球职业教育(培训)行业所认同。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文化以及国情背景的不同,在中国职业教育中全面实施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不切实际的,而"行业协会搭台,学校与企业唱戏"的职业教育模式则是现阶段高职教育实现"双元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通过创办成人"双元制"班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解决了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对高技能人才的紧缺问题,而且为中职毕业生搭建了成长的通道.这种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国家在制度上明确企业的责任和利益,在收入分配上能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而校企双方也要达成共识,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解决好工学矛盾.  相似文献   

5.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的一种思想、制度、课程模式,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观、"双元制"培训模式及职业培训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找出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构想.  相似文献   

7.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实行的主要困难有:企业因要支付培训成本、随时可招收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所需的工人,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双元制"所需要的文化环境没有形成.但这种困难是暂时的,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产业升级的加快、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解析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寿祖平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5):122-124
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表现形态、特色、本质内涵等方面,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并从学制模式、教学要求、培训经费、毕业趋向等方面对"双元制"培训模式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计划是针对认证培训职业的培训安排,是针对企业实践培训的培训框架方案,它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过程和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职业培训,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除了有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还有独具一格、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经费投入、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内职业院校中的推行并不顺畅.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阐述了"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过程及办法.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之一,随着职业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充分、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等问题,学习借鉴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基于“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理念,分析其职业教育的背景、经验、特点与不足,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结合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提出构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新思考,为构建先进示范职教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必然包括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我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准则,由此既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也要对标国家新发展格局,即深入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循环关系、职业教育自身的国内国际循环关系以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相互联动关系.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凸显"大职教"格局、持续适应性、突出技术性等特点,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把握好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实践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高职教育"错位发展"战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职教育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是战略思想的创新。高职教育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即培养职业岗位的银领和高技能人才。它不能将培养目标放在学术型、工程类人才或“专升本”上面。高职教育必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当前解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使高职教育按照错位发展战略更好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然而职业教育体制的落后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促进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必须在透析我国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立法缺陷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学体制和资助体制方面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5.
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职业教育本质是职业教育学中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的基本问题。以往主要从职业教育的功能出发,采取下定义或罗列特征的方法来探索这一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往往比较肤浅。职业教育存在的逻辑前提是工作体系的存在,只有深入理解工作体系,并采用工作体系的视野来解读职业教育,才可能获得对其本质的深入理解。工作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职业、工作和技术。  相似文献   

16.
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制度障碍,农民职业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严重限制了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因此,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即废除户籍制度,实行市场化办学,同时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改革农民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职业教育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并未能带来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中职与高职断层,职教与普教分离。在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中,教育体系结构类型包括双轨型(制)、单轨型(制)和分支型(制),而走向普职融合和实现职教体系多层次衔接贯通正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向,也是解决中国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关键和前提。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导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法提出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制目标,并规定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但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面临着巨大的阻力,本文试从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系统和要求,层次和类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方略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为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在证书体系、招生制度、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面临系列挑战,唯有进一步构建职业教育证书体系、优化高职教育招生制度、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方能助力高职院校加快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因素中,管理制度、投入制度、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等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制度的权限模糊导致职业教育责任不明;投入制度的执行不力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底气不足;招生制度的不良导向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