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构建和谐校园,也自然地需要合作,尤其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为了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应该注重教师合作文化的培育。面对学生对教学有效性的需求,面对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智能的需求,单纯通过教师个体努力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许多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合作文化是促进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需要得到帮助时,最有效的来源是同事,其次才是管理者和专家。要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理念,真正成为反思、探究型教师,学科教…  相似文献   

2.
一、构建新课堂文化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新的课堂文化强调师生合作学习的关系,在整个合作学习之中,可以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时,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3.
共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而是需要在与他人(尤其是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得以推进,合作的教师文化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最为理想的文化氛围。要促进合作的教师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合作意识,创建开放的学校环境氛围,开展基于合作的行动研究,并利用网络构建的平台实现合作。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梅  马玉宾 《教育研究》2005,26(10):49-54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校本课程整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模式,其开发与实施受到教师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校本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文化。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特征是:积极的互依性、合目的性、整合性。合作的教师文化与校本课程整合之间在动态上表现为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静态上表现为互相促进的关系。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形成需要在校本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5.
郑秀枝 《陕西教育》2006,(3):11-11,13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合群、自私、暴力倾向等表现。他们在家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减弱。《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活动的乐趣,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组建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团队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其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师之间互相理解和包容,教师与学校的同步发展。从建立人文性管理制度、搭建专业化成长平台、构建梯队化合作同盟等三方面谈了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文化。  相似文献   

7.
营造教师合作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校本培训中,改变教师群体中的个人主义文化,积极营造教师合作文化,将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合作的具体方式包括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走进学校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其中前者又可以具有指导式、观摩式、研究式。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大学文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在高等教育中的现实诉求.文章从文化的主体角度探讨了文化化人、和谐大学文化的内涵以及构建问题.和谐大学文化是大学中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管理者文化的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生存样态;和谐大学文化理想的应然状态是形成教授治学和学术自由的教师文化、确立服务至上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塑造积极上进和全面发展的学生文化;文化化人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和谐大学文化构建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课程变革条件下教师合作文化的现实境遇的状况是:教师合作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合作内容单一;教师合作派别化,合作形式种类不均衡;教师在合作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合作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合作需要的关注.教师自身合作意识的提升,学校加强文化领导、形成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关注教师合作的需要、确定有效的合作主题.积极探索教师合作的有效途径等.是摆脱困境、构建新型的教师合作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1.教师之间应更加紧密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这也要求改变教师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老师打交道。例如一 项课程往往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老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教师文化是影响教师观念以及教学行为的隐性因素,合作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氛围。保持人为合作与自然合作间的合适张力,营造和谐互助的合作氛围;依托农远工程资源开展网络教研,构建区域性合作组织,可以克服农村地区经济与地理等客观条件限制以及以保守性为基本特征的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培育持续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企业的持续成长需要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予以支撑;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实现企业文化的制度化;要推动企业人健康发展,应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总之,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区域教研文化是在教研室的有效引导下,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和有责任感地解决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的现象,是一种看不见却不可抗拒的教研管理力量,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教研管理意志。它有四个内涵:一是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步让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第一需要的"学习文化";二是搭建教研合作平台,倡导教师团队意识,凝聚教师集体教研能力的"合作文化";三是引导教师养成在课堂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根本的"研究文化";四是弘扬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社会、为同伴、为学生优质服务的"奉献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人为合作文化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起着阻滞作用.自然合作文化,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流动的马赛克"文化,是对人为合作文化的超越,是教师自然合作与自我发展的有机融合,时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文化形式.构建"流动的马赛克"文化,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合作,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是行之有效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丰云 《成人教育》2015,(6):37-40
从开放大学诞生的历史渊源看,教师合作文化是开放大学教师文化的核心旨要.现行开放大学教师之间的合作文化,基本上是一种人为合作文化,它制约了教师专业的深度发展,影响了学校文化的再生.一流开放大学的建立,呼唤教师合作文化的转型,需要教师合作文化由现行强制的、自上而下的人为合作文化走向未来自发的、自下而上的自然合作文化.而实现这一文化转型,需要激起共享合作的共同愿景、搭建协商对话的合作平台、创建民主合作的制度文化、倡导扁平开放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区域教研文化是在教研室的有效引导下,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和有责任感地解决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的现象,是一种看不见却不可抗拒的教研管理力量,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教研管理意志.它有四个内涵:一是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步让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第一需要的“学习文化”;二是搭建教研合作平台,倡导教师团队意识,凝聚教师集体教研能力的“合作文化”;三是引导教师养成在课堂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根本的“研究文化”;四是弘扬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社会、为同伴、为学生优质服务的“奉献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一、合作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中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教师之间合作意识的形成,不是行政限制和强迫的产物,而是自发、自主、自愿形成的,但在教师合作意识形成的初期,学校应当加强引导,帮助教师认识到合作的好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并以之作为指导中国各项事业的重要战略思想。同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这个培养人的特殊行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合作交流。因此,必须构建“以人为本,以学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和谐空间。  相似文献   

19.
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它既包括教师团体的价值信念、态度、习惯以及行为规范,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以及集体成员的结合方式。教师文化有精神性、融合性和可塑性的特点。良好的教师文化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提高学校管理质量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合作文化与高校文化的融合,它对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发挥合作文化的效用,需要对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重新认识,突破三种文化形态的界限,从而有效地整合高校教师的文化资源,构建“流动的马赛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