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句子:“N1 把 N2 V1 在 N3 V2 (N4)”。名词N2在深层语义结构上既是V1的受事,又是V2的施事;由介词“在”引导的介宾结构既是V1的处所元,同时又是V2的处所元,因而“N1 把 N2 V1 在 N3 V2 (N1)”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兼语句。对这种特殊句式进行结构分析时可采用双线索层次分析法,将该类句子中的两种兼属情况同时标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1.散步散文(sàn)(sǎn)夹在缝里夹衣(jiā)(jiá)2.(1)蹦蹦跳跳哭哭啼啼(2)慌慌张高高兴兴3.(1)不屑一顾(2)前一个“可怜”指一分钱没有人珍捡起又被抛掉。后一个“可怜”指“爸爸”竟怕嘲笑,不让孩子捡。4.天真、纯洁、可爱。《天外财富》1.盼望渴望失望期望希望2.(1)(2)是指物质财富,(3)(4)是指精财富。3.“欣喜”是因为要得到“天外飞来的财富“有意思”是因为这财富是“5毛钱”或“7毛钱4.不是,这里的“悲惨”还指小说中的女孩因为没有等到一个善良热心的人而伤心失望。5.(略)第10期“阅读月赛”答案提示…  相似文献   

3.
句式转换是推导“V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 VP 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 VP 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双”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4.
∠1∠2∠3内角和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激趣引入多媒体出示一幅直角三角形的图。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三个角,因为这三个角在三角形的内部,所以他们是三角形的内角。平时,∠1、∠2、∠3都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2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屏幕出现∠1和∠2激烈的争论场面)。它指着∠1(直角)说:(多媒体演示)“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弟”,∠1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2很纳闷。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学了…  相似文献   

5.
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一内容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计算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破十法”,例如“ 12- 7”被减数个位上的 2减 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 1”作“ 10”,再从 10里面减 7得 3,最后把相减的差 3和被减数个位上的 2相加得 5,所以“ 12- 7=5”,这是我们传统也是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儿我们暂且称其为“先破十”法。   然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一老师提出他班上有一位学生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以上方法有异。同样是“ 12- 7”,学生说:“…  相似文献   

6.
本在宋真喜(韩)的《“在”字句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在”字句研究进行补述。论述时把“在”字句分成四种句式分别说明其研究情况。这四种句式为:S1,在Np Vp;S2,Vp 在Np;S3,在Np,Np Vp;S4,Np V在了Np。  相似文献   

7.
“新潮音乐”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的音乐现象之一,对于这一有着特殊意味的文化现象,文章将从1、“新潮音乐”与大众的关系;2、“新潮音乐”与传统音乐结合的情况;3、“新潮音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态势这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强悍”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义为“强横勇猛”.多指人。我们检索了二十四史电子版,共发现“强悍”用例22例,其中《魏书》1例、《北史》1例、《新五代史》2例、《新唐书》2例、《宋史》3例、《金史》4例、《元史》3例、《明史》6例。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强悍”一词使用的频率呈递增趋势。22例中有21例均表示人的强横勇猛,然“强横勇猛”的意义也有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迹象.仅有1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当演唱者从演唱自然声区的音转换到高声区的音时,发声就会感到不顺畅,声音突然变得纤细,音色发暗,或者声音不容易发出来,常常会因控制不良而出现破音,有的高音根本上不去,好像遇到一个“沟坎”。这种现象在声乐教学中称它为“换声点”。“换声点”大部分人都会遇上,那么解决方法有:  1.将“换声点”前移  在练习中可以采取提前改变发声器官的组合状态。有的人能无异样地从中央C往上唱到c2,那么便可以从d2开始,调整其发声操作方法,也就是将“换声点”前移,来达到“换声点”以后的声音统一。比如: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自然…  相似文献   

10.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诗歌具有“象味” ;2 .诗歌具有情味 ;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4 .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1.
“回头”是学生作中的通病,严重影响了作教学。其弊端主要表现在:(1)“回头”是培养学生作兴趣,自信心的“最大障碍”;(2)“回头”是作茧自缚,缚了思,断了脉;(3)习惯于“回头”作,易造成思维迟钝、缓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呼吁“一气呵成式作”的回归,尤为重要。且“一气呵成式作”的回归,既符合作教学规律,也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征,还符合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数”与“形”是数学殿堂里密不可分的两大柱石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是中学数学学习与研究中运用广泛、意义深刻的一种思维方法 .若某些代数问题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则可转化为几何图形 ,适当地运用几何方法 ,以“形”研究“数” ,会使问题直观形象 ,解法简捷灵活 .现结合实例说明 .1 在数轴上以“形”解“数”例 1 实数a、b满足a2 - 2a + 1 + 36 - 1 2a +a2=1 0 - |b + 3| - |b - 2 | .则a2 +b2 的最大值是多少 ?( 1 998,北京市初二数学竞赛 )分析 :初看这是一道纯…  相似文献   

13.
刘俊 《湖北教育》2005,(11):57-58
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学习后的习题课上,我出示了“|3x—1|=|2x+1|,求x”,对学生们说:“题中方程是一道带绝对值的方程,如何解呢?”紧锁眉毛、凝望黑板、奋笔疾书、托腮沉思……一幕幕专心学习的情景立刻呈现在课堂上。五分钟过去了,一句“老师开始要‘验货’了”打破了那时的宁静,一位学生跳起来说:这很简单,  相似文献   

14.
一、“质疑解疑教学法”概述1.“质疑解疑教学法”操作模式“质疑解疑教学法”由环环紧扣、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六步组成,即“质疑一思疑一辨疑一释疑一解疑一质疑。”从微观来说,这六步是某一具体问题的教学程序,整个一堂课就是由无数循环往复的六步组成;从宏观来说,这六步是一堂课,甚至一个单元的教学程序,只不过这个程序的具体步骤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有所侧重。以一节课为例,模式图为:2.“质疑解疑教学法”操作程序及操作策略“质疑解疑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及操作策略,以一节课教学环节的顺序为例来阐述。门)质疑、思疑——…  相似文献   

15.
"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数理语言学角度对“连”字句进行语义解读,发现“连”字句激活了层级性预设或说“格”代数,并运用模型论和“格”代数哈斯图进行了直观展示,也由此将“都”和“也”分化为表示横向总括、类比的“都1”、“也1”以及在层级性哈斯图中表示纵向总括、类比的“都2”和“也2”。从“连”字句出发,本通过对“都”与“也”的句法对立分析入手得出二的语义认知对立:“都”在“格”代数哈斯图中强调上限或下限(即端点);与“都”相对,“也”不凸显端点,而强调哈斯图中段的对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数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连”字句的本质是将层级预设中两个以上的论元映射到唯一的一个值上,形成了一个补集为空集的特征函数。“都”与“也”的语义认知对立不只是在“连”字句中,在让步复句、比较句等其他句式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方面的研究为包括“连”字句在内的涉及“都”与“也”语义认知对立的各句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以下简称社政司 )主办、贵州省教育厅协办的2 0 0 1年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学部主任研讨会于 7月 3 0日至 8月 2日在贵阳市召开。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两课”教学部主任以及贵州省近3 0所大专院校的有关负责人、骨干教师 1 3 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就“两课”教育教学中如何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研讨 ,与此同时 ,代表们还就近一年来 ,落实“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过程中 ,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对“两课”教学管理的新探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社政司司长顾海…  相似文献   

17.
“N1+在+NPL+V+N2”可以分化为十个歧义类例。“在+NPL”可以专指N1、可以专指N2、也可以兼指N1和N2、还可以在某些语用场景下专指N2或兼指N1和N2。“在+NPL”指向N1时,表示的是N1的定点位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受V的影响;“在+NPL”指向N2时,可以表示N2的起点、终点或定点,这主要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8.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荣获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指导/道具、最佳原创音乐奖四项大奖。这部完全中国化故事题材的影片为什么受到西方人亲睐,并引来一片喝彩和盛赞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东方策略:1.挖掘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相一致题材。2.利用华人打造地道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以期占领潜在的电影市场。3.让观众对电影的东方情结转化为“好莱坞”的商业企图。电影作为极其丰富的文化叙事符号,它不仅包含着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镜像图解,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商业运作的内涵。因为,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艺术完美之境地。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也将面临“民族电影”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经验,来装备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每每”是现代汉语比较常见的一个副词,多用于书面语,可以将其分为表示时间的“每每1”和表示频率的“每每2”。一般认为,“每每”是在副词“每”的基础上重叠而成,因此,“每”也具有这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每1”是一个具有语素化倾向的副词,常和“当”、“到”、“逢”等动词连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经常出现;“每每1”是一个兼职的关联副词,后面常有“都”、“总”、“便”、“常”等副词与它呼应,一般只用于书面语;“每2”因为没有足以区别于其他词的独特用法,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渐趋消亡;“每每2”则逐渐取代了“每2”的地位,成为一个在书面语中常见的频率副词。  相似文献   

20.
在苏教版教材第三版“算法初步”中有一道习题:“通过计算机验证:存在自然数竹,使1+1/2+1/3+…+1/n〉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